(热门)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2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 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
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2、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3、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4、课堂:
5、板书:
6、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7、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3
一、教材、学情分析
“扇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而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媒体中,为此教科书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
学生在小学里曾经学习过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养成数据说话的习惯,初一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当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和形成猜想中的过程当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当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四、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课件(没有多媒体教室可采用小黑板展示);
2、布置学生准备,圆规、铅笔、彩色笔、计算器、剪刀等工具。
(二)教学流程
1、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大家小学里已经学过,有印象吗?能回忆起来是怎样的一个图吗?学生回答(是一个圆分成几部分),下面先让大家欣赏一个扇形统计图。(展示)同学们暑假肯定看了奥运会,能知道中国得了多少枚金牌吗?(32)
射击 4 12。5%
球类 8 25%
水上项目 8 25%
力量型项目 9 28。125%
田径 2 6。25%
体操 1 3。125%
从这个统计图中同学们能知道中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什么项目上薄弱呢?大家知道吗?美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田径)
引入设计说明:
1、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2、突出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区别于折线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入一步认识一下扇形统计图,并教大家如何来画扇形统计图。
2、出示课本学生快餐营养成份统计图,学生观察、思考,老师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第一问、第二问学生回答;
第三问先说明什么是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课本上有摩天轮图(学生观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向学生介绍,用事先准备好圆纸片对折,再对折,把圆分成相等四部分,这个直角就是圆心角。
这样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理解了圆心角的概念。
还有奔驰汽车的标志,把圆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圆心角为120。
总结:圆心角的度数为所占的比例乘以360。
请一个学生回答第三问。
3、做一做,P152,第(2)小题后面部分,老师分析。
4、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主要让学生学会画扇形统计图)
提出问题—→调查情况—→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画图
问题:同学们从家里到学校交通情况。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点数,另一个学生记录,得出有关数据。
①步行 20人 40% 144 不妨设有50名学生,统计数据若如下(根据现场统计情况有不同的数据)。
②骑自行车 15人 30% 108
③坐公交 10人 20% 72
④其他 5人 10% 36
画图步骤:1、画一个圆;
2、按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算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根据算出的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相应的百分比,各比例的名称可以注在图上,也可用图例表明。
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涂黑、斜线、网状等表示,学会动手画出扇形统计图。
学生再看例题:气象资料统计图,计算圆心角度数需用计算器。
5、课内练习,学生板演,一个学生计算数据,一个学生画出扇形统计图。
6、作业 1)P153 ①②③④,思考题⑤
2)收集扇形统计图,渠道来自报纸、杂志、上网查询。
3)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用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
五、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六大基本理念,更加侧重理念③和理念④,本节课突出生动有趣的特点,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的情景设计是学生身边的问题,例题采用学生自己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最后画图,让学生感到一种自己研究成果的成就感,相比之下,比课本的气象资料更具有感染力。作业中有一题是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4
一、 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 2、9-(-5)
3、-28-(-37)4、(-13 )+0
5、(-29)+(-31) 6、(-16)-(-12)-24-(-18) 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 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3.2)+1.1+(-1.4) ②4.5-3.2+1.1-1.4
=1.3+1.1+(-1.4) =1.3+1.1-1.4
=2.4+(-1.4) =2.4-1.4
=1千米 =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
4.1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辨别一个方程是不是
二元一次方程;
2、通过探索交流,会辨别一个解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写出给定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了解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进一步培养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
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
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2、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
思考: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
如果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时,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推陈出新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5x?2y?22,2a?3b?20,这两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板书:二元一次方程)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小试牛刀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x2?y?0(2)12a?b?2b?0(3)y?x(4)x??123y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x,y,记做x?,若未知数设为a,b,记做
?y?
4、再试牛刀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a?3b?20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3x?2y?10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6、动动笔头巩固新知
独立完成课本第81页课内练习2
三、你说我说清点收获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何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四、知识巩固
1、必答题
(1)填空题:若mxy?9x?3yn?1?7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n?x?2y?5变形正确的有2
10?xx?10①x?5?4y②x?10?4y③y?④y?44
(3x?7是方程2x?y?15的解。()(2)多选题:方程
y?1
x?7
(4)判断题:方程2x?y?15的解是。()y?1
2、抢答题
是方程2x?3y?5的一个解,求a的值。(1)已知x??2
y?a
(2)写出一个解为x?3的二元一次方程。
y?1
3、个人魅力题
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根据题意列方程:5x?2y?22你能完成这道题目吗?
五、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 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 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 一、 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 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 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探究活动二 (2)
51.7(-7.2)=-372.24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
(-0.45)5-0.018
相互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2)-62
解:
思考:
注意观察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区分两种按键的不同,灵活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探究活动三 三、随堂练习
(出示幻灯四)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 . (-2.35)(-0.46)
3.( -3.45)3
4.-2.082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探究活动四 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1.用计算器解决“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出示幻灯五)
2.张老师在银行贷月息为0.456%的住房 贷款50 000元,满5年时共需付款50 000(1+600.456%)元,其中包括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张老师共需付利息多少元?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回答有关的信息,学生互评。 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总结 五、学习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
教师简要点评:
(1)由于受计算器显示数位的限制,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数。
(2)当计算结果很大时,计算器能将计算结果自动转化为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来显示。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 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 性的评价。 学生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反馈
1.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略)
2.(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
1111,111111,1 1111 111,11 11111 111 。
(2)根据 (1)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如果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1 111 1111 111 1 11的结果吗? 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操作,学以致用。 及时反馈,并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附:板书设计:
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1.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运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3.运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
教学反思:
1.只停留在powerpoint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能演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2.更新教学观念,最好以学生自学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为主,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 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三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2、让学生深刻体会对称思想的重要性,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其是怎样的对称?(展示课件)
二、探究规律:
课前完成书本第6页:做一做、和第14页:做一做。(展示课件)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三种最基本的形式。表面上它们是三件不相干的事,可经过反复轴对称,我们发现:
规律1:当对称轴两两互相平行的时候,经过偶数次的轴对称变换相当于实现一次伟大的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与对称轴距离矢量和的方向一致,平移的距离恰好是对称轴距离的.代数和的2倍;
若对称轴两两相交于同一点,经过偶数次的轴对称变换相当于实现一次伟大的旋转变换,旋转中心就是对称轴的交点,旋转方向就是对称轴交角矢量和的方向一致,旋转的角度恰好是对称轴交角的代数和的2倍。(难点)
规律2:一些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后的,图形的形状、大小与原图完全一样。这里的“完全一样”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性质,因为它意示着:对应线段、对应角、对应图形的周长、面积相等。
三、应用规律解题:(重点)(展示课件)
例1、已知:如图,点A和点D关于直线MN对称,点B和点C也关于直线MN对称,AC与BD相交于点O,且点0在直线MN上,请你写出尽可能多的结论。(至少写出8条)
例2、如图,在一个长为200米,宽为150米的长方形公园里,拟建三条宽都为C米的人行道,其余部分为绿化带,试问,绿化带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列式即可)
例3、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D、E分别在线段AD、 AB上。
(2)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连结DG,在旋转的过程中,你能否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始终相等。并以图2为例说明理由。
解答:连结BE,
因为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中,
AD=AB; AG=AE;
所以在旋转过程中,
线段AD对应线段AB;
线段AG对应线段AE;
则线段DG对应线段BE;
因此:BE=DG。
练习1、如图所示,请你用三种方法,把左边的小正方形分别移到右边的三个图形中,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练习2、如图所示,已知AE∥DF,BE∥CF,AD∥BC,AD=BC且AB⊥BC,AB=3,AD=4。求多边形AEBCFD的面积。
练习3、如图,将一个扇形(∠AOB=90°)平移到一个长方形上,恰好OCDE为正方形,若正方形边长为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多少?
练习4、如图所示,点O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将一块半经足够长,圆心角∠EOF=90°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点O处,并将纸板绕点O旋转。求正方形ABCD的边被纸板覆盖部分的长度和被纸板覆盖部分的面积。
四、小结:
三种图形变换的联系和两个规律及其应用。
五、作业:
1、请同学们设计符合下列要求的图形
(1) 使它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2) 使它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
2、预习下一章内容,尝试用对称的思想分析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六、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前,经备课组老师建议,取消了规律1的探索,补充了下面的一道开放式探索题:在正方形的瓷砖面上画花纹,要求将砖面分成4部分,每部分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请作出你的设计。 学生设计出12种的方案,并用对称的思想加以归类总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作为一堂“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老师安排的内容是否太多,学生自主学习放到课前,该如何监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相似多边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归纳、类比、反思、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体会反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推断得到数学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以及用定义去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形状相同的图形,在这里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回答后,利用课件演示抽象出多边形。
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指出黑板边框的内外边缘所围成的矩形的形状也相同。我紧接着创设悬念:这两个矩形的形状相同吗?
利用课件演示,把内边缘的矩形的长和宽按相同比例放大后不能与外边缘矩形重合。此时的学生肯定倍感疑惑,急切想探个究竟。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多边形才是形状相同的多边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相似多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1、动手实验,初步感知定义。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一套相似多边形的图片(其中包括两个相似三角形、一个等边三角形、两个相似四边形),组织学生按形状相同给多边形找朋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一组多边形探究解决下面问题。
(1)在这两个多边形中,是否有相等的内角?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2)在这两个多边形中,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是否成比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验证、交流,并进行演示,着重引导学生说明验证的方法,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验证方式,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对相等内角的两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我会利用这一点启发学生运用测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一难点。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状相同的六边形的对应角相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计算得到,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成比例。然后给出对应角、对应边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
2、特例探究,进一步体验定义。 (课件出示问题)
例:下列每组图形形状相同,它们的对应角有怎样的关系?对应边呢?
(1)三角形ABC与正三角形DEF;
(2)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后进行适当引申,使学生认识到: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都相似。)
3、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设问: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探究过的每一组多边形,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课件出示四组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定义,教师给予规范并板书。随即给出相似多边形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表示全等三角形时应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在记两个多边形相似时也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说明相似比与两个多边形叙述的顺序有关。)
4、深化理解。
(1)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2)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三)辨析研讨,知识深化。(14分钟)
1、议一议:
(1)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图(1)中的'两个图形相似吗?为什么?图(2)中的两个图形呢?与同桌交流。 (课件出示图形)
(2)如果两个多边形不相似,那么它们的各角可能对应相等吗?它们的各边可能对应成比例吗?
(3)如果两个菱形相似,那么他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我运用教材中两个典型的反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角也可能对应相等,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边也可能对应成比例;反过来说:只具备各角分别对应相等或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进而使学生明确:判断两个多边形形相似,各角分别对应相等、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这是个易错点,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另外在设计时,我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菱形的情况(见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两个菱形相似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做一做。
设问:学到这儿,你认为黑板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这两个矩形相似吗?请你计算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一块长3m、宽1.5m的矩形黑板,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边框的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设计意图: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数学知识,我把此题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拓展一:如果将黑板的上边框去掉,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拓展二:在拓展一的基础上,如果矩形的长为2a,宽为a,
边框的宽度为x。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还相似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相互套叠的两个矩形都不相似。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直观有时是不可靠的,研究数学问题需要在提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计算,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6分钟)
慧眼识金!
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2)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3)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问题解决!
2、下图中两面国旗相似,则它们对应边的比为 。
3、如图,两个正六边形广场砖的边长分别为a和b,它们相似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图形)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相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设计练习题。这是一组基础题,意在巩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以及相似比的计算。)
(五)课堂小结,知识升华。(2分钟)
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猜想和思维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从几方面进行反思:我学会了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发现了什么,我能解决,我获得的数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构成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技能。)
(六)布置作业:
1、 P113 习题第3题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中画出两个相似多边形。
3、探究题:小林在一块长为6m,宽为4m一边靠墙的矩形的小花园周围,栽种了一种蝴蝶花装饰,这种蝴蝶花的边框宽为20cm,边框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相似吗?第1、2题作为必做题;第3题作为选做题,是对课堂上做一做的再次拓展和延伸:当矩形的长与宽的比不再是2:1时,边框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还相似吗?
板书设 4、相似多边形
定义: 各角对应相等,
各边对应成比例
表示方法:∽
相似比: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安排1课时讲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学中引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种种生活中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不同时刻物体影子的变化,亲自感受变化的情况,再通过教师讲授逐步加深对投影相关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知道平行投影、正投影的含义;
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的特征;
知道在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探索不同时刻不同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影子长的比等于物体高度的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论研究自然现象,引发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增进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平行投影的认识进行物体与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自己总结出一些结论。
一、创设情景
问题1:
师:请看这幅图片,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陈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看下图)
设疑激趣:利用古代显示时刻的物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引出课题
问题2:
师:太阳光可看成平行的直线,在阳光下,我们经常看见物体的影子,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下面我们来看几副图片:(幻灯显示)
(1) (2) (3)
上面的三幅图是在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请根据树的影子,判断拍摄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生:通过这几天观察,如果上午观察物体的影子,都是逐渐变短的一个过程,所以拍摄的先后顺序是:(3)→(2)→(1)。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但是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呢?
生:上午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升高,这里我们把太阳光线看成平行的直线,根据以前我们学过的几何知识,通过画图,显而易见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逐渐变短的。
师:回答的很好;根据上面的总结,我们观看下面的图片,观察有什么变化?
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居住的房屋窗户大多是朝南的,中午某时刻室内的窗影在一年四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夏天的时候影子是最短的,冬天是最长的,春秋次之。
活动:学生有丰富的关于影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结合经验想象自己的影子从早到晚是如何变化的(包括大小和方向)?并叫三个学生代表太阳、物体、影子,模拟太阳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大——小——大;西——北偏西——正北——北偏东——东。
教师总结: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种现象就是投影(projection)。
太阳的光线可看做平行线的,像这样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光线是投影线,地面或墙面是投影面。
如上图,用一束平行光线竖直照射水平放置的三角尺上,投影线、三角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在这种平行投影中,光线是竖直照射在水平面上的。像这种平行投影又叫做正投影。
现在大家对投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下面这个图形,思考问题:[
如图,正方体正面(R面)在V面上的正投影 。
1.R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R面相对的面的在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2.Q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Q面相对的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3.P面及与它相对的面的正投影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相应回答上面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投影的相关概念,也观看了许多投影的图片,那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1)一个物体的正投影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2)点、线段和多边形的正投影可能分别是什么图形?
第一问显而易见,教师可以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第二问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看,回答问题。(参看课件:点、线、面的投影)
师生互动:
例:旗杆直立在A处,它的平行投影如图所示。
(1)请画出小明站在B处时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说明你这样画的理由。
(2)如果小明站在C处,请画出他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比较小明站在B、C两处投影的长短。
(3)旗杆的高度与它投影长的比和小明的身高与他投影长的比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这道例题,教师再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一般地,两个直立于地面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投影,或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他们的平行投影及过物体顶端的投影线,分别组成直角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练习
1.大致说出我国北方的确一天中(早晨、中午、傍晚),人在阳光下的投影的方向和长短。
2.下图是一棵大树在阳光下的投影,请画出另一棵树的投影(用线段表示)。
3.结合地理知识,谈谈在我国哪些地区会有太阳直射现象。这时人的投影是什么样的?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平行投影
一、导入 平行投影
问题1: 正投影
二、新授 例:
问题2:
三、练习
投影:
四、总结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 。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
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 , ,—8,12, —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 ,— , ,25,8,—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2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3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8 ℃~-5 ℃
北京: -6 ℃~6 ℃
深圳: 15 ℃~25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了解圆心角的概念.
2.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就可以推出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以及它们在解题中的应用.
过程
方法 通过复习旋转的知识,产生圆心角的概念,然后用圆心角和旋转的知识探索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最后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弦也相等及其两个推论和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索定理和推导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性质,请同学们完成下题.
1.已知△OAB,如图所示,作出绕O点旋转30、45、60的图形.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将圆旋转任意角度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二、探究新知
(一)、圆心角定义
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任意画出两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半径,构成一个角,这样的角就是圆心角.如图所示,AOB的顶点在圆心,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二)、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1.按下列要求作图并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的⊙O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和AOB将圆心角AOB绕圆心O旋转到A‵OB‵的位置,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为什么?
得到: 在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2.在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是否也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呢?
综合1、2,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3.分析定理: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行吗?
4.定理拓展:
○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也分别相等吗?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也分别相等吗?综上得到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弦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圆心角也相等.
综上所述,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就可以推出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
(三)、定理应用
1.课本例1
2.如图,在⊙O中,AB、CD是两条弦,OEAB,OFCD,垂足分别为EF.
(1)如果AOB=COD,那么OE与O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果OE=OF,那么 与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AB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AOB与COD呢?
三、课堂训练
完成课本83页练习
补充:如图3和图4,MN是⊙O的直径,弦AB、CD相交于MN上的一点P,APM=CPM.
(1)由以上条件,你认为AB和CD大小关系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若交点P在⊙O的外部,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归纳
1.圆心角概念.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及它们的应用.
五、作业设计
作业:复习巩固作业和综合运用为全体学生必做;拓广探索为成绩中上等学生必做. 教师布置学生画图,复习旋转知识,为探究本节课定理作铺垫
学生通过画图复习旋转知识,明白绕O点旋转,O点就是旋转中心,旋转30,就是旋转角是30
学生画一个圆,按教师要求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教师给出圆心角定义,
学生按照要求作图,并观察图形,结合圆的旋转不变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尝试得出关系定理,再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学生思考,类比同圆中得到的结论进行探究,猜想,并验证
学生思考,明白该前提条件的不可缺性,师生分析,进一步理解定理.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定理独立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到推论
学生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由本节课知识思考解决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检查,集体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解答过程,体会方法,总结规律.
让学生尝试归纳,总结,发言,体会,反思,教师点评汇总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圆的旋转不变性,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
通过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发现关系定理,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为继续探究其推论奠定基础.
感受类比思想,类比中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关系定理和它的推论,并进行推广,得到其他几个定理,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
给出一般叙述,以其更好的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解决本题.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巩固知识,形成做题技巧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归纳提升,加强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巩固深化提高
板 书 设 计
课题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关系定理应用
1. 2. 归纳
教 学 反 思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6-22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06-18
【热】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6-22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实用[15篇]06-22
初中数学教案01-10
初中数学教案05-28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05-26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教案12-29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11-1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