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2 17:23:0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例题情景图的课件(或挂图)。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3-7=     15-8=    17-9=

  78-8=    45-30=    97-7=

  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着重说一说15-8和17-9是怎样算的。

  二、引入新课

  教师:上面两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

  学生:第一排是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

  屏幕上出示第67页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教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了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学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在屏幕上出现例2玩具图下面的两个小朋友和她们的对话。

  教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学生: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钱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元钱?

  教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

  教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57-3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35-2、76-4、57-3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教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

  教师:减去8根后还剩多少根?

  学生: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

  让学生在算式36-8=的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学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去减8得8,最后把8和20加起来就是36-8的差。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学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用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订正答案时指定1~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看题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用到了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所用的计算方法的算理以及涉及的基础知识。

  2.教师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认识计数单位

  (1)提问:在屏幕上的这个计数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数吗?为什么?

  谈话:看来,要表示出比万还要大的数,计数器要进行拓展。

  (2)我们一万一万地数,这是2万、3万、4万……9万再添一颗珠子就是多少?满十进一,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是什么?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继续十万十万地数,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再添十万,一百万!满十进一,1 0个十万是一百万,现在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两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十个一千万是一亿。

  (3)通过拨珠数数,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4)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满十进一。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谈话: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相应地要进行拓展。

  (2)拓展数位顺序表

  提问:根据新增的几个计数单位,说出它们对应的数位?

  填好后一齐读一读。

  (3)提问:学了这么多数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呢?

  (4)介绍数级:利用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计数,人们把从右往左数每四个数位分为一个数级。

  追问:你知道个级包括哪些数位吗?万级呢?亿位等4个数位分为?

  3、拨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谈话: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进行了拓展,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数。

  (1)你能在拓展后的计数器上拨出北京市的人口数了吗?拨之前先想一想,根据以前的经验,怎么拨?对,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颗珠子。

  动手拨一拨。

  (请你来,一边拨一边说你是怎么拨的

  拨完后提问;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谁还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数:2616300人,一边拨一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四川人口数:83290935人,拨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3)谈话:。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包含了几个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说来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提问:西藏人口数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数19250000分别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呢?

  (4)独立拨一拨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

  同桌互相检查拨对了没,互相说说每个数各表示多少个万。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有共同点吗?

  小结:这些数的个级上都是0,是整万数,都可以说成由多少个万组成。

  4、回顾整理,建构新知

  谈话:学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回顾小结:为了研究更大的数,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学习了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从右往数,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分为万级,接下来的4个数位分为亿级……利用数位顺序表我们能计数器上拨出大数,并且知道大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提升,培养数感

  下面就用咱们学到的知识,继续拨一拨数一数。

  1、做一做第1题。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六万数到一百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十万数到一亿。

  师生一起边拨边数,数完后提问: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巩固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提问:回顾数位顺序表,你能独立地填一填吗?

  3、感受大数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还有更大的数吗?

  出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这个数你认识吗?数一数,它是一个12位数,关于它和更多数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去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28页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240÷836÷384÷7=32-0

  48+0

  0×1242×00+2529+09×0

  14×0

  1、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358÷62147÷7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0÷40÷50÷102384393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试一试。

  505÷56018÷6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出示计算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实验,容量

  ⑴ 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 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

  生:一样多。 左边的……

  ⑶ 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 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 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0

  活动来源:

  班内孩子无论是吃点心,还是用午餐,总有那么几个孩子速度很慢,为了提醒他们用餐的时间,让他们及时用完自己的一份,我总是边看时钟边提醒他们说:“快到×点钟了,就要上课了!还没有吃完的小朋友请抓紧,不要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经常这样后,孩子们就会像我一样时不时的看起时钟,并讨论起钟点来。有的孩子会问:“老师现在是几点了?”“老师是不是×点了?”……见孩子们对时钟和钟点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蓝猫教你认识时钟”的数学活动,以便让幼儿在生活中有个时间概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习认识整点。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蓝猫教你认识时钟》。

  (2)老狼胸饰一个。

  (3)时钟1个。

  活动过程:

  一、演示课件,引出时钟。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一起来看看是谁?(蓝猫)

  蓝猫想请小朋友听一听,猜一猜房子里面有什么?小狗叫,打开,小猫叫,打开,小鸭叫,打开,时钟,打开。

  2、师:你见过的时钟是什么样的?

  幼:xxx、xxx

  师:原来你们见过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时钟啊,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很多时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认识时钟。

  1、师:小朋友你们看,每个时钟都有钟面,钟面上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钟面上的数字与指针)

  师:对,每个钟面上都有数字宝宝和针宝宝。

  2、师:有哪些数字宝宝?数字宝宝们是怎样排队的?(围成一个圆形)排在最上面的是谁?和它相对应的是数字几?

  3、师:还有几根针宝宝?两根粗的针宝宝的名字叫什么呢?(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

  4、师:针宝宝是怎么跑的?它们跑得一样快吗?(分针像一个小孩子跑的比较快,时针像个老爷爷跑得比较慢,分针跑一圈时针才跑一大格。)

  三、认整点、玩游戏。

  1、师: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告诉幼儿怎样认整点: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练习认整点)

  2、待幼儿基本掌握后,引入游戏。

  师:老狼要和大家玩个游戏,你们敢不敢?我来做老狼,我拔一个时间,小朋友来认,如果认错,就要被我吃掉。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念儿歌:老狼老狼几点了。

  3、教师戴胸饰扮老狼进行游戏,直到幼儿基本认识整点。

  四、延伸活动:制作时钟。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时钟,小朋友都很聪明一下子就能说出是几点整,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漂亮的时钟,你们说好不好?”(好)

  师:“我们都知道时钟上有12个数字,在时钟最上面是数字12,和数字12对应的.是数字6,时针和分针在钟的最中间,然后把数字都贴上,用牙签把两根针固定好。这样一只时钟就做成了。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相关知识

  关于时钟的大班数学教案我会看时钟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钟面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学会辨认整点。

  2、懂得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生活中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钟面四个(7:00 8:00 9:00 10:00)模型钟一个幼儿每人一只纸钟面、一日生活图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明的秋游》,引导幼儿看时钟的兴趣

  二、和幼儿一起讨论,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1、小明去秋游了吗?怎么没去成?

  2、他应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

  4、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讨论时教师及时出示四个钟面

  三、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正确辨认整点

  1、单独指一个钟面,认识分针、时针

  提问:钟面上有什么?

  这两根针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长的细的是分针,粗的短的是时针

  教师逐一指四个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幼儿辨认

  2、找一找四个钟面上的共同点,藏着什么秘密

  师:故事里提到的时间7点8点9点10点都是整点时间,你们发现在整点色时候,分针都是指着谁?

  小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钟

  3、教师指钟面,请幼儿说出整点时间

  四、教师拨时钟,幼儿指出错误

  教师先说出整点时间,然后将分针或时针拨错,然后请幼儿指出错误在哪儿

  五、教出示大钟,拨出整点时间,辨认整点时间

  1、教师将时钟藏于身后,先拨出时间,在出示

  2、请个别幼儿拨时钟,大家说一说是几点钟

  六、幼儿在纸钟面上尝试拨时间

  1、教师讲述自己起床、上班、下班、睡觉时间,请幼儿在纸钟面上拨出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一日生活时间,其余幼儿在纸钟面上拨出

  3、教师渗透早睡早起,有序生活教育内容

  七、看图画时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1、教师出示幼儿生活情景图,并示范在钟面上画出整点时间,强调时针画短些、分针画长些。

  2、幼儿进行看图画指针活动

  活动结束

  请幼儿将自己画好的时间图向别人介绍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

  2、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括号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板书和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家长带着孩子到“冰雪天地”游玩,成人门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题干要求求出购买三张票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决此问题,并与同桌交流各自的解答。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板书。例如:

  (1)242424÷2242412481260(元)此题中,24÷2是儿童票的价格(半价),前两个24为两张成人票的价格,所以三张门票的总价就是两张成人票的价格再加上一张儿童票的价格。

  (2)24×224÷2481260(元)在这个题中,24×2是两张成人票的价格,24÷2是儿童票的价格。所以将三张票的价格相加得出总价。

  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它们都没有使用括号,而且式子里有加减乘除。那么这种综合式子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需要总结一下相应的运算步骤。

  2、引入新课

  以小黑板为例,先读题,然后口述其运算顺序,最后求出答案。请看以下两道习题:

  120—144÷18 35(58 37)÷(64—45)

  对于这道习题,学生需要口述出其运算顺序,而教师则可以使用针对这些顺序的框线图进行标记。

  3、教学例1

  在复习课上提到的那组题目中,把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并引出一个新的例子:120—36×4÷18 35。

  这个例子的难点在于学生可能无法确定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指导方法,如何正确计算。全班同学一起合作解答,讲归档指出难点并加以讲解。

  4、教学例2

  本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括号在综合运算中的运用技巧。教师可以口述习题内容并引导学生合作解答。

  1.将准备题2中的45改成9×5形式,并引出例题2(58 37)÷(64-9×5)。

  2.比较例题2和准备题的异同,以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自我评价,指派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 54÷9)。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独立完成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误,归纳出鼓励性的评价。

  5.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巩固练习

  1.投影出填空题,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的第一步应该计算x。

  3)100—(80 480÷24)×8的第二步应该计算x。

  4)317 104÷13×52-270的最后一步应该计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首先确认各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进行计算。

  1)请让每位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再对4个小题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各小题。

  3)全班集体校对,并订正错误。通过学习本节课,特别是参照例1和例2,大家明白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必须先进行审题、思考,然后再进行正确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各种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在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导入新课。

  1、猜谜语:在课前活动中和同学一同猜谜语,缓解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这也有一个谜语,你们想猜吗?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生:三角形

  2、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课件出示复习题,生答。

  3、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三角形,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拼接出很多精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帆船的图形)

  师:想一想:这个图案像什么?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生答:船,是由不同的三角形组成的。

  师:对,这艘船是由不同的三角形组成的,你发现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生: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4、导入新课:所以不同的三角形有着不同的特点,并在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问题引领:

  三角形究竟怎样分类呢?按什么方式来分类?以及每类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三、师生互动、交流汇报。

  1、检查预习,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预习单以及三角形。下面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

  (1)、根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先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之后再动手操作。

  (2)、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3)、将结果写在本上。

  2、小组汇报:请小组汇报,并说清:你是按照什么标准将这些三角形分类的?分成了哪几类?每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归纳总结:同学们已经会分类了,现在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把课件上三角形进行分类呢?(多媒体出示课件)然后共同总结:

  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认识锐角三角形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师:锐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三个角都是锐角。举例。

  (2)认识直角三角形

  师:有一个角直角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其余的两个角都是锐角。

  师: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画直角的时候一定要画出直角符号。举例。

  (3)认识钝角三角形

  生: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其余的两个角都是锐角。特点:生:有一个角是钝角。举例。

  (4)比较这三类三角形的异同。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者三类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生: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2个锐角。

  师:根据三角形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边说边指课件的分类)。

  4、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猜出木板的后面是什么角?

  学生们可以各执己见的进行讨论:图1,生: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肯定是钝角三角形。

  图2,生: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肯定是直角三角形。

  图3,生:我认为三种都有可能,因为只凭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出它具体是什么三角形。师:说得好。看来同学们对这三种三角形掌握的非常好,你能判断这两句话对不对呢?

  5、判断:有两个直角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有两个钝角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6、按角分红领巾和小红旗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7、结合生活实际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并说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四、课堂作业:

  1、判断课本“找一找填一填”中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2、填一填:

  (1)三角形有三条( )和( )个角。

  (2)(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 )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 )。

  3、判断:(1)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画一画

  在课本第26页的点子图中分别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页例6、“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连续退位减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312-2612312-90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笔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612-261=

  2、提问:怎样列竖式?

  3、让学生试着在书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计算的。讲解完后学生集体说说计算过程。

  4、提问: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指出:像这样从个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后再减的计算,叫做连续退位减。计算连续退位减,要按照笔算减法的法则,细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这一位计算时不能忘记已经退了的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第2题,板演,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验算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笔算减法,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计算时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记退位点,防止忘记已经退去的1,哪一位上计算不够减,就该从前一位退1。还要注意,够减时就不需要从前一位退1。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5、8题。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设计思路: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二、复习,创设情境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男生占()份,女生占()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和()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其中()量占()份,()量占()份,()量占两之和的()/(),()量占两量之和的()/()。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例2:根据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平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09-28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3-05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0-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