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

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

时间:2024-05-06 17:51:2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六”第6~13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说出商的位数,并能正确地计算,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试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各种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62÷31 720÷80 84÷42

  12×5 25×8 75÷15

  2.判断,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

  先判断对错,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六”第7题。

  学习独立练习,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回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怎样试商?怎样判断商的位数?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十六”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回忆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明确此题是已知路程和4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求时间,要用除法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指名汇报结果。

  (3)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9题。

  (1)先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你是怎样确定商的.位数的?

  3.教材“练习十六”12题。

  知道商是一位数,说明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还是小?商是两位数时又说明了什么呢?

  □里填几才符合要求?有几种填法?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分工计算。

  (3)选代表汇报结果。

  (4)教师集体订正后进行归纳小结。

  4.教材“练习十六”第10、13题。

  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想一想:先要求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十六”第11题。

  (1)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认真细心,正确率高。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2

  【教学内容】:

  滩牡7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32÷10≈

  40÷20=

  90÷30=

  152÷30≈

  78÷20≈

  150÷50=

  241÷30≈

  360÷60=

  教师用卡片出示计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笔算呢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题目,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列式。

  (板书)

  92÷30=

  (3)你准备怎样计算说一说。

  a.口算:92≈90,92÷30≈3。可以分给3个班。

  b.摆小棒,可以看出来:92里面有()个30,所以商()。

  c.笔算:

  笔算时,余下的2表示什么?

  2.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1题。

  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

  3.教学例2。

  (1)(板书)178÷30=

  (2)你会笔算吗?试一试。

  指一名学生板演试算,余者试算练习。

  (3)讨论:

  ①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30小,该怎么办?

  ②为什么商是5?

  因为30×5接近178且小于178,所以商是5。

  ③商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④余下的数能比30大吗?

  学生汇报后,师强调: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4.比一比:例1和例2两题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汇报后,教师概括说明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5.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2题。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应该怎么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指名说说后,学生独立练习,填在教材上。

  3.教材“练习十三”第3、4题。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始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节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4

  一.教学内容:

  p2---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

  3.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新。

  三.重点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2.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创新点:注重以旧知带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5.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话。

  p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6.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

  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3)结合板书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4)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5)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足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2)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

  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

  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

  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干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看书质疑。

  问: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说说万级中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4)有34560783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课本p4页的做一做。

  3.判断题:

  (1)十个一千是一万。()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5050中这两个5表示的数值是一样的。()

  (四)课后延伸

  看书:p2---4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55 页例 4 及练习十三的部分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聪聪的图片),聪聪要完成一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三(一)班的这节体育课上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1)、请学生到展示台上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进行解释。

  (2)、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余数2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规范的解答格式,提醒学生计算细心,并注意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还要写上答语。

  2、例题延伸:现在体育老师临时想改一改分组的`情况,有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请1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3、对比: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课件展示)

  32÷6=5(组)……2(人)

  32÷6=5(人)……2(人)

  师:为什么算式一样结果也一样,单位会不一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一理解)

  小结: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所以平时我们在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问题,弄清商和余数的单位。

  三、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看大屏幕,解决读书节中的问题(57页,4题)。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25元呢?”

  学生独立解答,反馈。

  2、课件出示:

  A、航模小组用25个车轮组装四驱车,

  最多能装几辆?

  B、一辆货车载重量4吨,要运25 吨货物,至少需要几辆?

  (1)同学们自己先想想,再小组交流。

  (2)列算式并解答。

  (3)全班展示说明。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11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绳子、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故事:小白兔和兰精灵进行跑步锻炼,争论谁最先到达原来的起点。(正方形和圆形跑道,正方形边长20米,圆形直径2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

  2、讨论:小白兔和兰精灵到底谁最先跑回原来的出发点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周长)

  二、探究

  1、观察:看屏幕上的圆,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

  2、摸一摸: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指出:拿的这个周长是指哪一部分长

  3、比一比: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哪个圆的周长长一些

  4、量一量:(分小组合作)

  学生用剪刀、直尺和绳子测量出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

  5、信息反馈:①小组汇报所测量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周长

  ○ 12cm多一些

  ○ 31cm多一些○ 47cm多一些

  ②生说一说是怎样测出圆的周长的(绳测法、滚动法)

  ③(课件演示)绳测法和滚动法的操作过程;

  ④讨论:能用这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教师演示)拿一根栓了重物的绳子在空中抡了一圈。.

  如何才知道它的周长呢

  6、①猜一猜: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②(课件演示)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三个圆的周长,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圆的周长》。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系)

  7、①再猜一猜,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测量、计算、讨论圆和直径的关系。

  ③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周长直径

  ○ 12cm多一些4cm

  ○ 31cm多一些10cm ○ 47cm多一些15cm

  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④课件出示: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⑤小结:无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6、介绍圆周率,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教师引出“圆周率”,介绍用字母“∏”来表示,并介绍读法。

  ②出示祖冲之画像,配音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知识(∏≈3.14)

  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7、讨论:如果知道了一个圆的'直径或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c=∏d或c=2∏r)

  三、求知

  1、让学生把测量的三个圆用公式计算出三个圆的周长来。

  2、让学生把老师在空中用绳子甩一圈的圆的周长计算出来。

  (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

  3、抢答:①d=1分米,c=

  ②r=1厘米,c=

  ③c=12.56米,d=

  4、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

  5、裁定原来兰精灵和小白兔的争论。谁先到达起点知道是为什么了吗(课件演示跑的过程)

  四、评议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有何感受

  2、本节课学习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本节课学习后对你生活有什么帮助

  4、在学习中你认为自己表现如何谁表现为什么你准备在以后学习中怎样做

人教版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

  活动目标:

  1、通过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比较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品,并能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及位置摆放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3、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对认识图形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房子图画,计数棒,正方形和长方形实物(毛巾、书本、尺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手指游戏:我有一方田。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方方的老朋友,出示正方形,让幼儿说说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二、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从而认识长方形。

  1、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与正方形的对比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角?有几条边?

  (2)折一折,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怎么样?四条边怎么样?

  2、引导幼儿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相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几个角?几条边?正方形和长方形四个角都怎么样?

  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怎么样?长方形的四条边是怎么样的?

  三、游戏:找正方形和长方形,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长方形的认识。

  1、引导幼儿在盘子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2、引导幼儿在房子图画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四、生活延伸:

  1、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让幼儿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

  3、动手操作:提供计数棒,让幼儿尝试在桌上拼长方形。

  活动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及于的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数学上册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3-27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25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09-21

数学数轴教案优秀10-20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6-12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11-2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12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8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