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24 07:56:2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 新课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

  ……

  路程(千米)

  ……

  3.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

  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3)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板书:

  (4)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上数的比值一定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

  教师板书:

  (三)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鞋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

  路程(千米)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1.观察上表

  (1)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教师板书:

  2.师生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为什么?

  怎样变化?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 (一定).

  (四)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1)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板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教师板书: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2.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3.字母关系式

  教师提问:如果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一定)

  4.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教学例3(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1.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2.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六)反馈练习.

  出示图片:做一做1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全面应用,使学生加深了正、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感到正、反比例关系就在自己的身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 = (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例5.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 (一定)

  例6.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5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0-17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2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09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1-06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4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zcs》教案04-12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6-12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12-1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