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29 09:31:3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横坐标是统计的物品种类、纵坐标是统计的物品数量。

  2、能根据前后统计图的对比,明白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并能独立制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3、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齿轮积木8个、雪花积木5个、子弹积木7个、圆圈3个、聪明棒6个。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空白条形统计图。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有很多的积木啊?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桌上有哪些积木?他们有多少个呢?

  小结:哦,像这种先把要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统计。

  (1)幼儿按要求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物品的数量。

  师:在统计的时候呢,一桌5个小朋友,担会请小朋友自己去选择,统计一下你们桌上的东西并把统计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统计图上。在统计的时候可要细心一点,别统计错了。

  (2)交流统计结果,巩固、复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老师把他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大的统计表里)

  小结:从这张图上你们能看出统计了哪些东西?他有多少吗?(一起看图说一说)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记录方法,看,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重点引导孩子从横纵坐标上看出物品的数量)

  (2)比较前后两张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条形来制作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可以一眼就看出哪种物品数量多,哪种数量少)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那像这种有横坐标、纵坐标,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图,我们就叫他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一眼就看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吗?老师帮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该怎么记录呢?在记录统计物品的数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记录呢?(要看纵坐标上的数字)

  (2)幼儿根据原来统计图上的数据,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把他们制作成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讲讲你的统计图,你统计了什么?你能从你的统计图上一下子就看出来什么积木最多?什么积木最少吗?谁也想来说一说?

  5、活动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条形统计图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条形统计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条形统计图统计了什么?有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一眼就看出来什么东西最多?什么最少吗?

  结束: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所以很多地方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下课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集中活动一:数学:钱币换算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能在游戏中进行10元以内钱币的换算。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二、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一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一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零钱。

  三、练习

  1.教师出示一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零钱方法。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活动二:数学:购物计划

  活动目标:

  1.能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2.了解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运用10以内加减法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统计了10元钱的换算方法,现在请小朋友按自己的记录单进行取钱,凑成10元钱。

  2.幼儿互相帮忙查看,看看取的钱是否凑成10元。

  二、购物

  1.交代购物要求。告诉幼儿每样文具的价格,买的物品总价格不能超过手里的总钱数,事先安排好收银员,购物后到收银处交款。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3.换角色继续游戏。

  三、记帐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单。

  2.将幼儿的记录单布置在展板上,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附: 记录单取钱 5元+2元+2元+1元=10购物铅笔2个(2元)+本(3个)=5元剩余5元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会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书写加法算式。

  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互补规律。

  活动准备

  苹果、柿等水果、各种价格标签

  准备好的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森林里熊妈妈要开家超市,它需要准备好多的`东西呢,看,它现在正在摆货品呢!可是他遇到了一个难题,邀请我们小朋友帮帮忙?你愿意帮助熊妈妈吗?

  二、基本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数一数货架上一共有几个苹果?(5个)这里有两个盘子,请小朋友把这五个苹果摆放在这两个盘子里,有几种分法呢?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4和1。

  师:小朋友们真棒,货品摆好了,超市顺利开业了,吸引了好多小动物们前来购买,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了

  师:小猴子最先跑来了,小猴子先拿了一个苹果,后来觉得太少了又拿了一个苹果,小猴子一共拿了几个苹果?(两个)

  板书:1+1=2

  这是一个加法算式,第一个1表示先拿的那个苹果,第2个表示后来拿的那个苹果,“+”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前边两个数合起来的数量和后边的数量相等。

  超市迎来的第二位顾客是象妈妈,象妈妈带着它的象宝宝也来到了超市,他先拿了三个柿子给了小象,又拿了一个柿子留给自己,象妈妈一共买了几个香蕉?(4个)

  列算式:1+3=4,3+1=4

  师:熊妈妈又遇到麻烦事了,它太粗心了,忘记招聘收银员了,今天它要向咱们小朋友招聘了,看看谁是最优秀的收银员。老师先来扮演小顾客,妈妈给我了五元钱要我去超市买两样东西,我买了苹果和牛奶,苹果是1元钱,牛奶是3元钱,我一共花了几元钱?

  请小朋友用盒里的小教具列出算式1+3=4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来扮演小顾客来超市购物,请小朋友通过教具列出算式计算出消费的欠款。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表现的这么棒,熊妈妈一时之间还不能决定哪个小朋友最适合当收银员,但是它为我们准备了好吃的水果,让我们一起来尝尝吧。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中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在课堂中没有提及到,没有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被吸引到教师所讲授的课堂内容上,

  教师评价

  1、目标中要求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

  2、没有将目标中要求的了解互换、互补规律详细讲解。

  3、开始部分应带领幼儿复习5的组成而不是5的分解

  4、活动过程中,课堂用教具发的太早,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去了。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1. 在操作中探究7的分解组成,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2. 发展分析、推理、归纳和迁移能力。

  3. 喜欢并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在操作中探究7的分解组成,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2. 发展分析、推理、归纳和迁移能力。

  3. 喜欢并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在操作中探究7的分解组成并记录。

  2. 难点:在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递增递减的规律)。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 白色若干 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取学具

  2.游戏“敲鼓”

  3.通过故事学习7分解组成,并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1) 以《苹果熟了》的故事形式,学习7的分解组成。

  出示7个绿棋子。

  故事:在吉林省梅河口市有一所第二幼儿园,幼儿园的院子里面有一棵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结了7个苹果,第一天。1个苹果成熟了,变成红的。

  老师将一个绿棋子变成红色棋子,并出示记录表。

  提问7分成了1和几?1和6和起来是几?

  请幼儿用“照相机”把第一天苹果成熟的情况拍下来。

  第2天,又1个苹果长成熟了,变成红的…………(方法同上)

  (2) 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分出来的'两个部分数中一个数增加1,另一个就少1,总数不变”的互补关系。

  教师演示比较第1天和第2天红苹果的数量.

  提问:第1天,树上有几个红苹果、几个青苹果,第2天,几红、几青?红变的(多一个)青呢?(少了一个)

  为什么红变多一个,青就变的少一个呢?(因为树上总共只有7个苹果,红变多了、青就变少了)

  (3) 通过故事摆出7的不同分法。

  请幼儿边叙述故事边摆棋子,摆完说出一种分合式,在摆下一种。

  (4) 引导幼儿进一步的理解部分数之间(逐一递增、逐一递减的互补关系)

  游戏“猜拳”

  4.收学具并检查学具

  5.听音乐送学具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数量为“5”的水果分成两份,感受和发现多种不同的答案。

  2.探索运用符号.标记和数字等记录自己分水果的结果。

  3.能够积极地参与猜测和讨论活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

  学习将数量为“5”的水果分成两份,感受和发现多种不同的答案。

  活动难点:

  探索运用符号.标记和数字等记录自己分水果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三)中的25个苹果,人物头像,水果,分合号;教学挂图(一)中的数字。

  2.学具:幼儿用书第13页《分物操作底板.数的分合底板》第15页《实物卡、数卡、符号卡》的操作材料,将爸爸妈妈、男孩和女孩的头像分别贴在分物操作底板上,同时将各种水果卡片(计20张)装在盘中,每人1盘;1张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师:这里有几个苹果?

  师:如果要把5个苹果分给两个不同的人(如爸爸和妈妈),他们每人会分到几个苹果?

  讨论:爸爸妈妈每次分得的苹果数目相同吗?怎么不同?

  二、分水果(一共提供20个苹果,每次5个苹果)

  1.请个别幼儿演示将5个苹果分给爸爸妈妈,集体讲述分苹果的结果。

  师:5个苹果分给爸爸几个?分给妈妈几个呢?(教师可以在黑板旁边用数字记录一下)

  师:如果将5个苹果再次分给爸爸和妈妈,爸爸妈妈分到的'苹果数量要和刚才不一样,我们可以怎么分呢?(请一名幼儿上来再次分一分)

  师:这次爸爸分了几个苹果?妈妈分了几个苹果?(引导幼儿讲述分苹果的结果,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老师还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分苹果,听好分的数量要和刚才分的不一样,比如:爸爸刚刚已经分过3个苹果了,妈妈已经分过2个苹果了,那么这次不能再分给爸爸3个,妈妈2个了,要分的和刚才不一样,谁愿意上来分的?(再次请幼儿上来分苹果,强调要分的数量刚才没有过)

  师:这次爸爸分了几个苹果?妈妈分了几个苹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分法了?(教师再请一个幼儿上来分,然后在黑板上记录)

  三、幼儿操作活动,分桃子(20个桃子)

  1.师:看一看,数一数,自己的盘子里有什么水果?共有多少个?

  2.引导幼儿观察分无操作底板

  师:操作底板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师:每次从盘子里拿5个水果,把它们分给操作底板上的两个人;每人每次分得的水果数目不能相同;分一次在记录单上记一次,记录的结果要和分的结果一样。

  4.幼儿自己操作分桃子,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四、交流展示记录单

  教师选取幼儿的几张记录单通过投影仪和幼儿一起分享、交流;交流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单若有错的及时改过来。

  五、总结

  师:5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答案。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可以提供幼儿用书第29页《看图按特征分类记录》的材料,引导幼儿完成“分糖果”、“分纽扣”的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复习6—1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记录分合方法,并将重复的记录去掉。

  2、会看一组分和记录读出两组分合记录。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过6-10的组成

  2、物质准备:记录纸和笔、操作用书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各数的组成

  1、师:我们已经学会那些数字的组成?它们各有几种分法?是哪集种呢?

  2、请2-3名幼儿自主选择一个总数,介绍它的'分合方法,教师进行记录,师幼共同检查。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分合记录是有序还是无序的?按什么顺序记录的?

  二、找相同

  1、师:看看谁的眼睛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发现9的分法中有相同的吗?

  引导幼儿找出相同的分法,如9和 9

  ∧ ∧

  4 5 5 4

  2、师:9有8种分法,其中许多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些相同的分法去掉一个

  3、引导幼儿去掉相同的方法,然后观察发现记录结果少了,更方便看了。

  4、引导幼儿看一种记录读出两种分合方法,使幼儿感受到,虽然记录少了,但分法没少,可以看一种记录就想到两种分法。

  5、再出示一组幼儿的组成记录单,请幼儿比赛找到相同的,并去掉相同的。

  三、幼儿操作活动

  1、找相同

  观察数字组成记录单,圈出相同的分合式,读一读其他分合式的两种分法。

  2、组成填空

  请幼儿先读一读总数,在看一边的部分数是几,想一想缺少的部分是几,在方格上填上该数字。

  四、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找相同”记录单,请大家看一组记录说出两种分法。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 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2 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3 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认识图形,不但是为了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他们通过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2.练习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难点是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彩纸剪成的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2.让幼儿比较图形的异同,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些是完全不同的'。3.有些是相似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4.有些是相关联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5.经过反复辨认,幼儿对图形的特征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二、先让幼儿知道物体有名称图形也有名称,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才把图形的名称告诉他们。

  三、引导他们辨认生活中的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图形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用画纸剪出不同的大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再用纸剪出不同的小几何图形,然后让幼儿把同类的小图形贴在相对应的大图形上面。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11-18

大班数学教案11-21

【热】大班数学教案03-02

大班数学教案【热门】03-03

大班数学教案【荐】02-24

大班数学教案《等分》06-21

【推荐】大班数学教案03-10

【热门】大班数学教案03-10

【精】大班数学教案03-11

大班数学教案【热】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