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班数学教案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有大和小的概念。
2.让幼儿自己能分辨大小。
3.锻炼幼儿的思维反应。
4.大胆说出自己对的理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自己能分辨
活动准备
1用纸板做两个空心的方框。大的一个,小的一个。
活动过程
1 活动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有两个朋友来我们班做客,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2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老师拿出道具,介绍新朋友跟同学们认识。老师拿出大方方,和小方方。让孩子们观察,看看孩子眼中谁是大方方,谁是小方方,分组讨论。
让幼儿讲讲自己家里有没有大方方和小方方。例如 冰箱和微波炉
老师示范,
大方方
小方方
老师讲大方方, 老师就跳进大方方里面。老师讲小方方。老师就跳进小方方里面。
3让幼儿活动,老师讲幼儿跳,老师讲“大方方”幼儿就跳进大方方里面,老师继续讲大方方,幼儿还在大方方里面原地跳,老师讲小方方,幼儿就跳进小方方里面,老师讲大方方,幼儿又跳进大方方里。随意讲大方方,小方方,让幼儿跳。
4分组活动,让幼儿讲,幼儿跳。
5最后让幼儿评一评谁跳的最准确。
教学反思
这一次活动充分的'掌握了幼儿好动的天性,让幼儿在动中学习,在玩中度过。同是锻炼了孩子的听力和思维敏捷度。
但是当眼 耳 脚 三者齐用时有的 就手忙脚乱了。当孩子听到大方方时跳进小方方的。
如果再让我活动,我会让孩子在生活中在多看看,在自己的玩具中找找大方方和小方方。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
2.初步学习根据物体数量与点数进行匹配。
二、活动准备
相关PPT、小动物图片、教具。
三、活动过程
1.PPT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相关PPT。师:今天天气真好,太阳公公出来了,小蝴蝶也快乐的飞来飞去。小动物们也来到草地上玩耍,谁来了?
2.分别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数一数、说一说。
分别出示5钟不同数量的.动物,引导幼儿一起数一数动物的数量并说出总数,并提问动物最喜欢吃的东西,一起给动物送最喜欢的食物,通过示范和自己操作让幼儿了解几只动物就给几个他最喜欢的食物,初步感知物物配对。
3.小动物乘火车去游玩。
播放火车背景音乐,引导幼儿猜猜谁来了。出示火车,小动物去游玩,让幼儿帮助小动物安排座位。通过示范让幼儿了解安排座位的方法,并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学会物点配对。
4.和小动物一起去旅行。
播放音乐,幼儿与小动物一起去游玩。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认识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这类基本图形。
2、 学习用点数的方式数清画中相同的图形。
3、 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准确认识、并区分不同的图形
活动难点:能数清复合图形中相同的图形数量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
活动过程
一、认识图形
1、 集体认识、区分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
2、 师:这些图形原来可以拼成一幅好看的画,看看能拼成什么?
二、欣赏图画,学数图形
1、 找一找画中有哪些图形
请幼儿边找边一起念一念它们的名称
2、 数一数相同的图形
请幼儿都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一起来数一数相同的图形
三、操作练习
1、 提出练习要求:把每幅画中的图形数量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然后将图形数量完全相同的两幅图连线
2、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重点指导5分钟
教学反思
在该活动中,幼儿基本能认识各种图形,也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但在复合图形的识辨中却暴露了一些不足:由于我示范的是最简单的一个复合图形,之后些较复杂的许多幼儿都难以数清楚,所以我将自由练习改成了集体练习,让大家一起来数一数,做一做。
但我忽略了幼儿的原有能力,有小部分幼儿还不会写数字,于是我边教图形识辨边教个别幼儿写字,这使课堂显得有些混乱,我想之后或许该专门设一节写数字练习课。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区域活动时,发现孩子对于2个物体之间的长短区分很好,但是对于多个物体时,不能很好的区分长短,所以设计了本节课。
活动目标
1、能辨别5个以内物体的长短。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列的顺序关系,尝试按长短排序。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关系;
难点:能辨别5以内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5支不同长短的笔;
2、学具准备:长棒;5根不同长短的绳子;5支不同长短的笔;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
走线,线上游戏:师幼边走边念儿歌,可是教师说,也可是师幼同说;
2、集体活动:
1)师幼共同探索按长短排序
创设情境:教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群好朋友,他们是小朋友学习的好帮手。我们先给他们排排队吧。教师拿出5支不同长短的笔,师范将5支笔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引导幼儿从上至下观察,体验笔一支比一支短;在从下至上看,体验笔一支比一支长;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长棒宝宝也想请小朋友给他们排排队。”
幼儿拿出长棒,将长棒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提样长短的顺序关系。
3、分组活动,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操作完成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给物品排序的。
第一组:操作长棒,从长到短排序或从短到长排序,方向不限;
第二组:按长短顺序给绳子排队,方向不限;
第三组:操作笔,按长短排序,体验长短的顺序关系。
4、游戏活动:游戏“说相反”,教师说“××物品长”,幼儿接说“××物
品短”,要求接说的速度越快越好。如火车长——汽车短……。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具按要求收拾好。
活动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13——14页的活动;
2、玩“吃小棒”游戏,幼儿3人一组,手上各有3根长短不同的长棒,3个幼儿一同说:“一、二、三、出”,幼儿分别拿出一根长棒,比较长短,长的吃短的,最短的能吃最长的。最后比一比谁手里剩下的小棒数量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设计较好。环节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时,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很高。数学就是服务生活的,孩子在操作和游戏中掌握了区分长短的方法,理解了长短顺序的关系。
在幼儿分组操作时,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对于接受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与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并实施
重点关注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在操作环节发现掌握不好的孩子,在游戏环节重点关注策略,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掌握;另外,在一日活动将此项活动延伸到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和引导。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鞋子、袜子、夹子、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老师遇到难题了!你们看这里的鞋子,老师想把它们一双一双的整理好,可是这么乱,我都不知道怎么整理了。
我知道小(1)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老师想请你们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好吗?我们开始吧!
二、初步探索:
1、幼儿进行自由配对,询问:
A、你整理的是一双什么鞋子?
B、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
C、它们一样大吗?
D、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请小朋友拿着你整理好的鞋子围成一个圈坐到老师前面来。提问:
A、小朋友刚才你整理的是一双什么鞋子?
B、数一数这双鞋有几只?
C、这两只鞋它们一样大吗?我们来比一比?
D、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小朋友看看你整理的是不是一双鞋?
3、小结
原来两只鞋子它们要样子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才叫一双鞋。
三、巩固经验:
1、今天早晨,老师洗了许多袜子,想把它们都晒干,可是
有许许多多的`袜子,我都分不清哪只和哪只是一双了。老师请小朋友们帮忙:把袜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出来,再拿到后面的绳子上用夹子夹好,好吗?
那么,让我们开始整理吧!(幼儿自由整理)
2、我们来看看,这些袜子都是一双一双的吗?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回到家可以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了。
我们一起来玩“小手真能干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第4篇、小班数学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
2、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认识大小标记,按照大小标记将物体分类。
2、 大胆讲述自己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对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大小标记、地垫。学具:物品人手一个(种类是人数的一半,同种物品大小不同,颜色、形状相同)。
活动过程:
1、 认识各种物品,比较同种物品的大小。
1出示各种物品:“小朋友看垫子上有什么?
2请小朋友一人拿一样东西找到和它长得像的朋友手拉手坐在一起。请小朋友讲出两个物品的不同。
2、 按照物体的大小选择相应的标记。
1出示大小标记,请小朋友说出它的不同,并且用身体动作来感受大小标记的`含义。
2请小朋友将手中的物品按照大小送到相应的大小标记筐内。
3、 按大小标记将雪花插片归类。
4、 游戏:大泡泡、小泡泡
教师出示大小标记,幼儿看标记进行游戏。
区《纲要》试点园数学活动《谁大谁小》评析
1、 老师的教态好,在活动中收放自如。老师带幼儿玩数学游戏氛围好,幼儿很开心。
2、 活动目标清楚,材料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幼儿自主性得到发挥。
3、 老师能将知识点转化为兴趣点,幼儿很容易掌握,老师的教育策略运用得好。
4、 建议:
1在第一环节老师提“哪里长得不像”时,可以让幼儿先说像地方,在此基础上再观察不像的地方,幼儿会讲的更好。
2分插片的环节已经不是难点,可以增加其它物品让幼儿来分。
3可以把以前认识的标记拿出来,分几组操作,这样数学活动会饱满一些。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按交替规律排列物体,并能边操作边讲述:一个╳╳,一个╳╳。
2、通过观察范例和教师语言的引导,能发现实物交替排列的规律。
3、乐意制作串串香,感知体验制作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用橡皮泥捏的黄瓜、香蕉、冬枣、圣女果等,按交替规律串成两串“串串香。
学具:
——橡皮泥做的水果若干,长竹签若干根,彩色木珠若干。
——幼儿用书,彩色笔。
活动过程
1、观察串串香。
——教师推着插有串串香的推车边走边说:卖串串香啦,谁来买,谁来买?呦!这么多的小朋友要买呀,可我的串串香不多了,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制作串串香。
——师幼共同观察串串香(按交替规律排列的香蕉、黄瓜串):看看这个串串香是怎么排队的?发现其排列规律:串串香是一个香蕉、一个黄瓜间隔排队的。
——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讨论操作规则。教师:你想怎样串呢?请个别幼儿讲述,并在集体中讨论。
2、制作串串香。
——串串香:选择两种橡皮泥捏的水果按交替规律做水果串串香。
——冰糖葫芦:用两种彩色木珠按交替规律做葫芦串。
3、展示串串香。
请幼儿介绍自己串的.什么?是怎么串的?欣赏幼儿作品,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按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名称、大小、方向、数量的变化等多种排序。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的兴趣点和排序技能的掌握大部分目标已经达到了,还有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还需要加强指导。
小班数学教案 篇8
目标:
能辨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形。
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2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2个长方形。
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识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建议:
在智力区提供一些图形的模板与几何图形,供幼儿继续练习用2个相同图形拼摆出另一图形,继续感知图形的拼组和转换的关系。
评价:
1、能正确辨别图形。
2、体验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乐趣。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3、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条围裙,小兔、小狗、青菜、肉骨头图片;
2、矿泉水瓶、茶杯、书、盘子、小桌子;胡萝卜、鸡蛋。
3、音乐
活动过程:
(1)看看,我变成谁啦?(师穿围裙)妈妈穿上围裙要做事情啦!
(2)(出示小兔)咱们家养了小兔子,妈妈要给小兔喂青菜,一只兔子一棵青菜,一只兔子一棵青菜,咱们家有几只小兔子?(两只)
妈妈喂了几棵青菜?(两棵)
让我数一数,看宝宝数的对不对。
(3)听听,谁在叫(播放小狗叫的音乐)
是谁呀?(出示小狗)
小狗也饿了,它们也想吃东西了,宝宝们,小狗爱吃什么呀?(肉骨头)
那妈妈要准备几根肉骨头呀?请一个宝宝来说一说为什么?为什么要准备三根?那妈妈要准备几根肉骨头才能让每只小狗都有一根肉骨头呢?(三根)
你们都叫我准备三根(出示肉骨头),那好,那请你们帮我数一数啊!正好这里有三根肉骨头,那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每只小狗都能得到,一只小狗一根肉骨头。
小百科:
数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达方式。从远古时代开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就需要创造出一些语言来表达事物(事件与物件)量的多少。
【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04-30
幼儿小班数学教案10-22
小班蒙氏数学教案08-29
小班数学教案【必备】11-13
【推荐】小班数学教案06-15
小班数学教案【热门】06-15
小班数学教案:分类10-12
小班数学教案模板10-11
[热门]小班数学教案08-03
【优选】小班数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