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9-13 09:24:2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32—P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方法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

  二、新知预热

  1、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谁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这些问题。(出示课件)

  2 、小结:同学们这一环节表现很棒!

  3 、引出新课:谁坐过火车?有硬座和卧铺两种车厢,这节课我们就和淘气与笑笑一起来解决几道与火车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天淘气与笑笑来到火车站,与火车站的叔叔的交流谈话中,你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探索方法

  (1)、卧铺车厢每节可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读题②生列式,师板书③生试做 ,生板演 ④汇报方法⑤看课件,小声说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硬座车厢每节可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试做 ,生板演②交流汇报③课件演示

  (3)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连续进位)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能试着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汇报说;师生共同小结(出示课件)齐读。

  四、应用提升:(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延伸: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页。

  教学案例

  师:说一个你最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并说说为什么?

  生1:我喜欢60,因为我们班有60位小朋友。

  生2:我喜欢7,因为我今年7岁了。

  (老师把学生说的数字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喜欢的数字。那么,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字组成一道加法或减法算式?能的话将它写在卡片上。

  (把学生编好的算式卡片贴到黑板上。)师:看着一黑板乱七八糟的卡片,你现在最想对它们做什么?谁愿意帮这个忙?

  生1:给它们分类。

  生2:按顺序排一排。

  师:小组内讨论一下,按什么顺序排?理由是什么?

  组1:我们组认为按得数大小排比较好。

  组2:我们组认为按计算方法排比较合理。

  组3:我们组同意2号组的意见。我们还把加法计算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进位加法,一类是不进位加法;还把减法计算题也分成两类:一类是退位减法,一类是不退位减法。

  师:说得真好!就请你上来帮老师来归归类。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道题说说你怎么算出来的?

  生1:我来说进位加法36+8。我是这样想的,先把8分成4和4,先算36+4得40,再算40+4等于44。

  生2:30+58,先算30加50得80,再算80加8等于88。

  生3:95—40,先算90减40得50,再算50加5等于55。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最好的方法,真了不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这个课例就本着这一理念为指导,创设了一个个“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并用卡片写下自己所编的算式题;小组讨论分类的标准、依据,各自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开放思维空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做学问”的素养。本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1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 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6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9-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8-13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04-20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05-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篇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9篇05-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篇05-0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