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3-02-13 08:36:38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教案集锦1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1

  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重点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

  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

  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

  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重点难点:

  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3.植物体基本结构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整体。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6.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章种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3.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5.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二、知识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2.采集和制作实验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⑴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⑵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时,要展平枝叶(少数叶、花的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上。⑶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放在通风处阴干。⑷固定标本时对于比较细的部分,可直接用胶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对于比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标本较粗的部位在台纸上切出一对对的小纵口,分别将小纸条从台纸的正面切口处穿入,将标本缚紧,并在台纸的背面将纸条两头粘紧。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是落露的,没有果皮包着。

  4.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这样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叶呈针状就尽可能的减少了松树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能适应干旱、贫瘠的陆生环境的特点。

  5.裸子植物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减轻噪声污染等具有的重要意义。

  6.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是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第二章孢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

  2.铁线蕨的生殖过程。

  3.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4.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5.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6.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知识点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铁线蕨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

  4.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5.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6.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7.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8.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9.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11.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

  12.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一、重点难点

  1.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技能。

  3.探究种子的成分。

  4.对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

  5.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6.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二、知识点

  1.

  2.

  3.

  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的不同来区分的。有无胚乳并不是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标准,具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如蓖麻、番茄等)和一些无胚乳的单子植物(如慈菇、泽泻等)。

  5.在烘烤干燥的小麦种子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方法: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应略微向上倾斜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试管壁要均匀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当管壁出现水珠时,应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爆裂。

  6.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掉。

  7.在做淀粉的浆液遇碘变蓝的实验时,一定要把淀粉浆液加热,因为淀粉中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容易溶解在热水中,当其形成粘性较低的溶液时,遇碘才呈现蓝色,加温的目的是使直链淀粉能够更好地溶于水,从而使显色反应的效果明显。

  8.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

  9.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

  10.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11.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2.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一、重点难点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3.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4.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5.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7.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

  8.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

  二、知识点

  1.根主要是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的。这三种类型的根,主要是从其发生部位来划分的。

  2.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这种根与主根一般呈一定的角度生长。侧根可以再生侧根,反复分枝,如菜豆幼苗的根。还有一类根可以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这种根叫不定根。如:小麦的根系绝大多数是由不定根组成的。

  3.主根比较长而粗,侧根比较短而细,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根系就叫做直根系。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4.根系主根不发达,主根生出以后不久就不再继续生长了,另在原来胚轴的部位和茎的基部生出许多不定根。像这样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做须根系。须根系中,主根与不定根在粗细、长短和大小上是没有区别的。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5.植物的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6.根尖分成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7.根冠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它的外层细胞因为当根在土壤中生长时不断地受到磨擦损伤而脱落,在根冠附近的生长点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来补充因磨擦而损伤的根冠,使根冠始终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厚度。

  8.分生区一般全长约1~2毫米,大部分被根冠包围着,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方。属于分生组织,能使根尖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稠。

  9.伸长区:位于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长度约为几毫米。伸长区细胞逐渐伸长,细胞中液泡开始加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液泡挤到细胞边缘。

  10.根毛区: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因为此区的细胞已停止生长,属于成熟的细胞。根毛是由一个表皮细胞形成的。

  11.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它与茎、叶中的导管是相通的。这样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就可以沿着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

  12.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13.根毛细胞吸水以后,水分逐步渗入到根表皮以内的每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他器官。

  14.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

  15.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第三章有机物的制造

  一、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叶片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3、光合作用的概念(包括产物、场所、原料和条件)

  4、光合作用的实质。

  5、光合作用的意义以及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

  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二、知识点

  1、总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这样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的散失水分,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因此,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结构?看图指出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特殊细胞两两成对,其中每一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3、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绿色颗粒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绿色颗粒较少。

  叶肉细胞内部的许多绿色颗粒结构是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叶脉主要是由两种细胞构成的管道组成的'。导管是由一些中空、横壁消失的细胞连接成的长管,这些细胞是死细胞,导管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筛管也是由一些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在细胞上下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这些细胞是活细胞,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叶片的结构有哪些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5、表皮透光保水,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叶肉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脉可运输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6、光合作用的公式:

  7、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8、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9、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能量的和氧气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四章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一、重点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4、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5、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6、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知识点

  1、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2、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就是为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动力。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机物的制造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等等,无一不需要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呼吸,呼吸的停止则意味着死亡。

  4、呼吸作用还为植物体内其它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淀粉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通过中间产物可以互相转变。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依赖于光合作用生成的;而光合作用的进行,所需的生活动力又是经呼吸作用才能释放出的。因此,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生理过程。

  5、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6、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

  7、叶肉细胞中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与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当的水分。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第五章营养物质的运输

  一、重点难点

  1、芽的概念,芽的种类。

  2、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过程。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5、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6、年轮形成的原因。

  7、茎的输导功能。

  8、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功能。

  二、知识点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叶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长点、芽轴、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

  3、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这就叫做顶端优势。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

  4、

  木本植物茎

  草本植物茎

  维管束组成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韧皮部、木质部

  维管束排列

  呈筒状

  散生在薄壁细胞中

  茎的加粗

  可以逐年加粗

  不能逐年加粗

  5、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季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分明,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出树木年龄。

  6、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而叶里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的韧皮部里的筛管运输的。

  7、茎除了有输导作用外,还有贮藏作用,比如甘蔗、马铃薯、藕等植物的茎就贮藏了大量的有机物。

  第六章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

  一、重点难点

  1、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

  2、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因素。

  3、传粉的两种方式。

  4、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征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5、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7、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

  8、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9、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二、知识点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3、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

  4、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

  5、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

  6、花粉落到柱头上,受到雌蕊柱头上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花粉管伸长后到达胚珠,从珠孔伸进去。随后,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就开始了受精的过程。

  7、受精就是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现象。而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8、受精后花的变化:花冠和雄蕊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和种子由此形成。

  9、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相邻细胞间由胞间连丝互相联系着,维管束贯穿于六种器官之中;从功能上看,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器官的生长与生殖器官的生长是互相依存的。

  10、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如:根、茎、叶)进行的繁殖,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之所以在生产上被广泛利用,就是因为它有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11、营养繁殖的的种类有:用茎繁殖,用枝繁殖,用叶繁殖。而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营养繁殖是最常见的。其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

  12、培养在人工配置的营养物质上的外植体,可以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如继续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就叫做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四、课时分配

  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课本P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巡视,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1.1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

  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交流,评价。

  (二、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问题

  看课本P23中的插图,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2.2作出假设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2.3.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咱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2.4得出结论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2.5表达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水与无机盐维生素的种类,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

  对误差人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三、膳食纤维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人课本P25表l及P26表2。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小结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

  练习巩固

  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家长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家长购买肉类、鱼类及其他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五、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理营养

  1.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营养?

  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1.3“我”该怎么做?

  师生合作,为本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的文明公约。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再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合理营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课前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二、食品安全

  2.1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2.2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装食品。(会读包装袋上的内容)

  b.非安全的包装食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或补充某些内容。

  就课前了解的知识进行组间交流。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三、预防食物中毒

  3.1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听取有关知识,并提问和补充。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讲授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3.2讨论: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拔。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绿色食品

  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课本中有关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3

  一、课标要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 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 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 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 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 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

  2、思考问题。

  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 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

  (1)这些营养物质被 什么分解?

  (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

  (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 场所在哪儿? 1

  吸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6、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7、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 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小结与巩固

  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

  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3、看动画。

  4、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思考并作答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新课引入 设问: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描述:

  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

  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 被消化和吸收的?

  观看后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 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究暴食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 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

  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

  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

  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

  引出问题的探究

  讨论 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视频呈现:

  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

  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

  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 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1、取4支试管 ,分别编号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向B、C试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试管滴加1ml唾液;

  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

  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A试管内溶液变成蓝色,B试管不变色,C试管变成淡蓝色,D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 化淀粉。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 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课堂

  小结、评价并补充:暴食暴饮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

  1、回顾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知识巩固,既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有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最好结合学生熟悉的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讨论或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难点:双受精的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手段: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传粉?

  2、传粉的方式有几种?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传粉完成后,花粉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一)受精的过程: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过程)

  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观察。

  1、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

  2、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

  3、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后花各部分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察,讲解:完成双受精后,花的其他结构逐渐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发育成了果实。

  提问:1、子房的结构是怎样的?

  2、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总结种子的结构。

  播放录像:介绍果实的结构。

  提问:请对比子房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二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推测果实的各部分结构是由子房的哪些结构发育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三、反馈、巩固:

  请举些日常食用的农产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部分?

  组织学生回答,并纠正其中的错误。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受精的过程:

  双受精:精子+卵细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极核形成受精极核

  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探究活动

  果实的发育

  1、选择不同成熟程度的几朵花,从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经凋谢的花朵,分别切开每一个子房并注意观察子房发育过程中生长变化的情况。为获得好的观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苹果花或番茄花。

  2、观察新摘下来的一些豌豆、蚕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荚,并挑出不十分饱满的豆荚。然后,打开这些豆荚并与饱满豆荚进行比较。发育不完全的种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七年级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生物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前小测】(每空1分,共3分)小测得分:()

  1、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2、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增加。

  三、【新知预习】阅读P119-122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2、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场所: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就都有能够制造有机物。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四、【实验操作】(每空1分,共8分)

  1、暗处理:实验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其目的是让叶中的运去或耗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

  更有说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实际上是作对照实验,用同一片叶,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即

  和。)

  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将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是因为叶绿

  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热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使酒精

  燃烧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叶片上的物质(如:酒精、叶绿素等)

  冲冼掉。

  5、染色:向叶片上(见光的地方和不见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点之一是遇碘变色。)

  6、观察现象:滴上碘液后,我们发现叶片见光的地方变成了色,用黑纸夹起的地方未变蓝。

  7、实验结论:(1)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七年级生物教案7

  一、指导思想: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类的生命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学习态度也很好,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生在个人展示阶段需要加强管理指导,需要在新的学期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要做到严管理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图表、实验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进一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能力。是半学期工作重点。

  四、具体措施:

  1、强化管理,针对个别学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及时鼓励,多和班主任沟通,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态度的转变。

  2、组织好学生的阅读、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要强化小组长的管理,提高组内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精心备课设计好学案、导案、写好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教学中得与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4、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七年级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内容要点】

  第3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受精卵到成人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成人,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 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细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完善、总结细胞分裂的概念。 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细胞分裂的特点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提问: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细胞分裂时有哪些结构需要进行分裂?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随细胞分裂而一分为二?

  遗传物质会越分越少吗?

  分裂前已经复制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时是怎样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问题】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如何分配?

  实验探究: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指导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反馈观察结果。

  动画资料分析: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提问: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的意义。 思考,回答

  思考大胆做出猜想。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思索有关遗传物质的分裂问题。

  通过观察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及植物细胞分裂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要求学生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 观察图片,结合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图片、动画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对比,描述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 提问: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思考,回答 通过讲授,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七年级生物教案10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并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学生整理资料和调查报告,关注藻类、蕨类、种子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4、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能力。

  5、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3、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难点:

  1、淡水藻类植物——水绵的观察以及藻类和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水陆环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录像、几种藻类植物标本和图片、蕨类植物的`用途的录像,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

  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滴管等

  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种子植物有关种子萌发和靠种子繁殖后代的录像;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课件;动态展示桃的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的课件。

  学生:

  1、生物兴趣小组采集一些蕨类和淡水藻类的实物,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绿色植物有关的资料。

  2、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3、参与调查校园内的种子植物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七年级生物教案11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12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⑵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2、技能目标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情感目标

  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二、重难点

  1、重点

  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难点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材料和相关用具

  2、学生

  课前预习:

①请教家长:我是怎样来到世上的?

  ②请教母亲怀孕时间是多久?怀孕时有什么感觉?

  ③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谈谈酒精、烟草和某些药品为什么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哪些表现。

  四、教学策略

  本节介绍的是人的个体形成方面的内容。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有怀有羞怯的心情。教师在理解学生这种心情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先给出自然界生物生殖的图片,例如花、海马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上学期学习的知识知道花是生殖器官。教师接着指出其实所有生物都有生殖现象,人类也同样有。

生殖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新生命的诞生更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生殖。进入人的生殖的学习。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对父母的询问来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气氛。并且指出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加强学生的正确认识。

  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观察指出男女外观的差别,再让学生判断小孩相片的性别,让学生感觉到男女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殖器官。进入生殖器官的学习。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识图,讨论或独立完成课本图iv-4和iv-6,并且完成课后习题2。教师课前准备相关的答案纸条,让先做完的那一组学生上来将答案对应的贴上去,再提问男性和女性分别哪种结构是重要的,为什么等。课后习题2的答案用投影的形式打出来。

  了解了生殖系统后,进入生殖过程的学习。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生殖过程的录像,请学生观看录像后,完成课前老师发下去的纸条(见附)。播放前请学生先看清楚纸条上要求回答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完成。第1题的答案用投影公布出来。在讲这道题时,结合课后习题1,让学生用课前的调查回答。在讲完第3题后,教师可以紧接着提问母亲在怀孕是神秘感受呢,遇到哪些事情,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哪些影响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课前调查回答,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辛苦。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对母亲来说生育不容易,对父母来说养育子女更辛苦,懂得疼爱父母,孝敬父母。

七年级生物教案14

  输血和血型

  学习流程;仔细阅读课本76-77页(4分钟)完成轻松起航(5分钟)完成试试身手(5分钟)完成能力提升(6分钟)实际应用(5分钟)小展示(13分钟)小结(2分钟)

  总结:

  AB型是万能受血者,

  O型是万能供血者,

  课题 4.4.4输血和血型 课型 预习+展示

  教学目标: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的关系。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重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

  轻松起航

  1.ABO血型分为 、 、 、 四种类型。不同血型相遇, 可能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

  2.大量输血是应以输入 血为原则,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还可以输入少量的 型或 型血。

  3.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

  4.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 毫升,能在短时期内自然恢复正常,如一次失血超过 毫升,会有生命危险。

  5.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 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试试身手

  1. 一个AB血型的病人需要大量的输血,原则上应给他输入的血为()

  A.O型血 B.A型血 C.B型血 D.AB型血

  2.某人是B型血,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可输入少量的()

  A. A型血 B.O型血 C.AB型血 D.以上三种都可以

  3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是()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4健康的成年人若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其结果是()

  A.对人体健康无影响 B.一个月可以恢复

  C.三个月可以恢复 D.造成终生的`损失

  5.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多少会引发生命危险?()

  A.1200-1500毫升 B.800-1000毫升

  C.600-700毫升 D.400-500毫升

  能力提升

  1. 输血时,如血型不符可能发生凝集反应,凝集现象是()

  A.白细胞黏结在一起 B.红细胞破裂

  C.红细胞黏结在一起 D.血液凝固

  2.小明被车撞伤住进医院,需要输血,小明的血型是A型血,那么适合小明的血型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3.在无同型血的情况下,危险性最大的病人的血型是()

  A. A型 B.B型 C.AB型 D.O型

  4.将下列患者症状与该输入的血液成分用直线连接起来。

  严重贫血者 血浆

  身体大面积烧伤者 浓缩血小板悬液

  出血不易止血者 浓缩红细胞悬液

  实际应用

  讨论:(先讨论后总结)

  1献血以后,应该补充哪些营养成分?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七年级生物教案15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6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01-02

七年级生物教案09-29

七年级生物教案12-02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8-20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11-0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1-18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01-18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