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
一、预习提示
1、家居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2、你认为改善家居环境有哪些措施和办法?
二、教学目标
1、家居环境状况调查。
2、改善家居环境,维护人体健康。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家居环境状况调查。
教学难点:改善家居环境,维护人体健康。
四、教学过程
1、引出本节课内容。据调查,儿童白血病患者的家庭中,有不少在半年之内进行过装修。装修材料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是导致近年来儿童某些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你的家庭家居环境如何呢?
2、学生活动
①评价家居环境质量,
②提出改善家居环境的措施或建议。
3、学生讨论
①家居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②你认为改善家居环境有哪些措施和办法?
4、教师播放多媒体资源以及一些家庭装修的图画,引导学生指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5、教师向学生列举一些家庭装修污染带来的害处例子。
6、学生很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指出家居环境污染的源头。
7、教师向学生普及一些知识。
①居室卫生标准五大原则
居室日照、居室采光、室内净高、微小气候、空气清洁度。
②室内环境污染的.多种表现
起床综合症、心动过速综合症、类烟民综合症、幼童综合症、群发性皮肤病综合症、不孕综合症、植物枯萎综合症、宠物死亡综合症等。
8、教师根据以上例子,举出相应的事实作为例证。并提醒学生观察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居环境是否安全。
9、根据教师提出各种安全隐患,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何给自己一个安全洁净的家?
10、教师引出室内绿化这一概念,让学生讨论室内绿化有哪些可行的办法。
1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状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放于室内进行空气质量改善的。
12、教师给出一些植物图片,学生回答适于放置在室内进行空气净化的植物种类。
13、教师向学生介绍52种致癌的植物并提醒学生不可随意向家中购置这些植物。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6-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1、濒临灭绝
2、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五、作业
1、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这个物种已经()
A、灭绝B、濒危C、受到威胁D、再生
2、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迁地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克隆D、法制管理
3、数千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为荒山秃岭,植被减少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频繁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C、长年干旱,赤地千里D、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0、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课外作业。学生 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
1、自然环境,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
2、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等。
3、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通过运动的特征。从而提高了能力。
4、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和,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和。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为飞行的是:
A、鸵鸟B、企鹅C、蝙蝠D、蚕蛹
2、动物通过运动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蜥蜴的主要运动方式为:
A、飞行B、跳跃C、爬行D、奔跑
3、下列哪项不是鸟类迁徙的意义:
A、获取足够的食物B、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C、产生有利变异D、有利完成生殖活动
(三)、当堂达标
教材52页《自我》1-3题。
(四)、拓展提升
教材52页《思维拓展》
(五)、课外阅读
《鸟飞行的秘密》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类型(重点)
(3).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难点)
⑷.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多媒体展示】有显著遗传特征的父子的照片:瞧这父子俩
1.房祖名长得像成龙这在生物学上叫什么?
2.房祖名和成龙长得一模一样吗?这种现象又叫做什么呢?
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所以亲子间有相似性,即有遗传现象产生。那变异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回顾旧知思考回答:这种子女和父母之间长得像的现象在我们生物学上称遗传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显而易见他们长的不一样,这种现象应该叫变异。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及探究心里。而明星恰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合学生的“胃口”。
引出课题
导入目标
2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将要达成的目标。通过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
4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将要探讨变异的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自学提示:请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时间4分钟)
①什么是变异?
②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③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
④生物变异的意义?并举例
⑤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在课本中找到并思考: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把获得的信息做好标记。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的得到巩固,不懂得有待认真听讲和理解。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14分钟过渡: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怎么样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展示一下自学成果。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变异现象。什么叫做变异呢?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结。
(板书 一.变异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过渡: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体展示:生物变异图片
1.变异存在于同个物种之内:菊花
2.变异存在于同个物种之内:马
3.变异存在于一家三口之内
总结与过渡:从以上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变异和遗传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引起这些变异的因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变异的原因
(二)变异的原因
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你们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位育种专家,你将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
如果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将表现为大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差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 后代表现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是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也就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将小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后代表现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分析的也很透彻。那么你能否根据以上的 事例,归纳出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请你来总结: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
变异的
类型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
表现 给后
代 给后代,一般只表现在
原因由 而引起 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____变化而引起的
(板书二:变异的类型1.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
举例:肤色正常的夫妇和他们白化病的孩子这种变异属于哪种类型?
回答正确,人类的白化病就是由于基因的改变引起的
学以致用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 们观察下面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昆 虫的形态、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思考这种变异有什么意义?
提问:玉米苗中的'白化苗有利于生存吗?(提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有叶绿体)
可见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哪两类?
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材料】
(1)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2)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提问:通过以上的事例,你能说说变异在生物上有什么意义?(提示:从整个种群的生存来说)
(板书三、变异的意义)
过渡:总结的非常好。下面我检测一下大家对知识应用的情况。
请同学观察课本87页-88页图4.4-13判断下列变异属于哪种类型,说明其判断理由。
很好。可见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都属于遗传物质的改变。
【多媒体展示图片:】判断下列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
变异: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现象称为变异。
学生利用平时所见所闻,互相交流变异的现象。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1.金鱼有许多种类
学生2.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
学生3.狗有很多品种学生4.不同的土地里结的花生是不一样大
……
观看老师展示的变异图片,认同生物变异的 普遍性。
小组讨论、交流后选代表回答:
生1:我们小组认为可能是土壤条件不同,也就 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
生2:我们小组认为大穗和小穗是一对相对性状,也可能是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引起的变异。
如果我是育种专家,就将大穗和小穗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它们的后代如果都表现为大穗那就是由环境的影响引起的变异。如果小穗的后代表现仍为小穗,那就是由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
生:小穗,因为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生:小穗,因为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学生根据以上的事例,归纳出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学生看图思考,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⑴是由于基因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⑵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学生认真观察昆虫的形态、体色与环境的颜色,回答:螳螂的体色、形态与环境非常相似,有利于生物的 生存。
叶片出现白色说明叶片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就意味着它无法生存。
总结: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⑴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可以 抗倒伏,有利于生物生存
⑵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生物生存。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因为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
观察、判断、回答:
1、2、3幅图属于可遗传变异;他们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4幅图属于不可遗传变异。它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
回答:
图1是有利变异
图2是不利变异通过老师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深入课本,加深对自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体现。而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得到圆满的解决达到理解的层次。
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加深对变异概念的认识认同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分析与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通过比较和总结,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加深学生对变异不同类型的认识,达到理解应用的层次。
通过“火眼金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
在老师的提示下思考生物的这种变异对生物个体而言有什么意义。
在获得新知识后,及时练习应用,加深学生对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的理解。
通过一系列的有力变异和不利变异的事例,很自然的得到变异的意义。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8分钟过渡语:正是因为有了 变异,生物才会如此地多姿多彩,我们也可从丰富的生物世界中选择人类所需,加以培育,并为人类服务。这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人工育种工作。请问,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利用的是哪一种变异呢?
对了。怎么利用可遗传变异进行育种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四、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多媒体展示】
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它们引起的变异类型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并向科学家们学习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
【多媒体展示】
学生:利用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学生分组探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A组:讨论人类是怎样从产量不同的奶牛中选育出高产奶牛。
B组:讨论通过杂交怎样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
C组:讨论分析太空椒是怎么回事?
D组:讨论分析染色体的加倍的草莓。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回答
A组代表: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B组代表: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可以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
C组代表: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D组代表:用人工诱导的方法,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加倍,产生新品种。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同时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通过生物变异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的事例,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5分钟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拓展应用
有人说“如果没有遗传的变异, 就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不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谈谈你的观点。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求:合上课本,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道理。因为各种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所以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强化了知识的识记。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6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达标检测(略)
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7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成员[数量性别工作
蜂王1个雌蜂产卵
雄蜂少数几个雄蜂交尾
工
蜂刚出蜂房几天成千上万个发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作业布置复习本章,完成实验册上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八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生物教案11-10
八年级生物教案(精选)10-22
八年级生物教案04-24
八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0-29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11-30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08-28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案09-26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06-08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5-18
关于八年级生物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