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03-26 17:46:27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

  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新课讲授

  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

  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

  [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

  [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现象

  形成

  什么

  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

  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液体的特征。由两种液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可知: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阴阳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蔗糖或食盐等单独放入已配好的液体中,也有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

  学生理解概念 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是为溶液概念的形成建立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我们做完下面的活动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

  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小结]: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质来洗。

  学生分组实验,思考实验结论。

  小组讨论并填课本27页图9-3的表格:

  学生讨论归纳出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目的在于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提问]: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小结]: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课本27页图9-4的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利用的思想。让学生了解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表达交流

  让学生交流与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见过的溶液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2分钟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5.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

初中化学教案2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记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3

  第一节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动画、录像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 2 O 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下列关于铁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铁是热和电的导体(B)纯铁是银白色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大(D)铁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2.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震荡时可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延展性(B)导电性(C)硬度小(D)熔点高

  3.纯铁不适合制造机器,因为纯铁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B)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小(D)铁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5.铁在氧化物有、 、,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13.7克含杂质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下列金属中的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4.潮湿的空气清洁干燥涂上一层保护膜5.FeO、Fe 2 O 3 、Fe 3 O 4 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9.镁、铁、锌

  10.铁粉边滤11.12.8.12(A)(B)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形式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初中化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

  1.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投影设备,药品,实验仪器等。(事先要估计要同学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 师 的 活 动

  学 生 的 活 动

  子目标

  导入新课

  导入:

  1 、先播放一段 FLASH ,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 “死狗洞” (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 FLASH 的形式再讲一遍。)

  2 、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

  3 、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

  4 、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探求新知

  1 、首先取出实现制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装在透明的集气瓶中,说这和那个山洞一样的气体。

  2 、让学生根据自己同意的答案,分成小组,按分组情况可零时调整座位。

  3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课前已经作为作业布置任务,让同学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验证的实验只要求对之前接触和学到过的'一些验证方法,从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来考虑)。

  4 、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

  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

  准备比重实验,与水的实验(滴加酸碱指示剂),与石灰水的实验,灭火实验,小白鼠实验等

  5 、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

  6 、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

  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为干冰

  化学性质: 氧化性,酸性氧化物 ,不能燃烧

  7 、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接触过的气体,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种气体:氢气,氧气。

  8 、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 FLASH 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

  9 、最后,把蒙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揭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二氧化碳”,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讲到,科学家还要做大量工作,测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以后再其中有现代的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等,这些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穿插介绍。

  10 、将黑板上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添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CaCO 3 +HCl=CO 2 ↑ +CaCl 2 +H 2 O

  CaCO 3 = 3CaO + CO 2 ↑

  CO2+HO2=H2CO3

  CAOH2+C02=CACO3+H20

  1 、学生按自己同意的解释,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2 、学生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3 、每组派一位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实验设想。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学会观察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会正确的判断。

  探求新知

  4 、学生观察实验

  5 、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6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7 、学生回答以前的学过的气体的性质,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气体。

  8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探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 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还想知道什么?

  思考:

  ( 1 )二氧化碳的灭火是应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 2 )汽水中的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 3 )进入久封的地窖,应事先做什么小实验,才能知道下面是否安全?

  3. 希望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自学二氧化碳的应用。

  1. 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 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 .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3)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白磷、细沙、锥形瓶、玻璃管、气球、塞子、酒精灯、镊子、天平(带砝码)、铁钉、砂纸、硫酸铜溶液、烧杯、碳酸钠、稀盐酸、药匙、镁带、石棉网、坩埚钳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氯酸钾受热分解。

  提问: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有新的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那么物质发生化学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请同学们提出你们的猜想。

  提出猜想:

  1、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大。

  2、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的关系。那么我们主要使用的仪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托盘天平。

  讲述: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用托盘天平来证实一下上述我们提出的猜想。

  科学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装有少量白磷并铺有细沙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加热玻璃管使白磷燃烧(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3、冷却后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气球先鼓起后瘪下。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一端不系气球?

  回答:

  1、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2、引燃白磷。

  3、反应放出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

  4、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科学探究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几根打磨过的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铁钉及溶液的变化。

  3、再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2、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课堂练习:

  1.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氧气,氦、氖、氩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A.碳酸氢铵B.空气C.海水

  D.加碘食盐E.氮气F.土壤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初中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

  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师:既然氧气的作用这么多,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和学生探讨氧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提问氧气如何制得?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演示实验:[实验2-5]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问,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2、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了解二氧化锰的催化剂的作用

  (二)、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别? 一、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氧气的作用,与老师交流.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1、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2、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初中化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chmetcnv>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chmetcnv>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用故事导入,能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在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时,用学生爱喝的'雪碧做探究实验,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课堂演示实验中意外出现的失败,教师要能机智的利用这一教学良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的教育,更进一步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11

  教学重点:

  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初中化学教案12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初中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掌握CO的化学性质。

  3.运用性质,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策略

  (一)学生情况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也有一段时间了,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学习物质的一般过程。主要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本节课属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二课时,学生已对二氧化碳性质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学习一氧化碳。

  (二)教学方法

  对比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利用“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并且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今天开始学习有关一氧化碳的知识”这样一个开头简单明了的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新课教授,学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在学习物理性质时,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一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及密度。然后利用蜂窝煤的燃烧引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强调要进行尾气处理,并且可以用放一盏酒精灯来处理)

  (2)有毒性(引起中毒的原因)

  (3)还原性(注意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拓展练习。

  (三)对比学习

  请同学们找出CO和CO2性质的不同,使学生能熟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可以用几种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设问过渡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动手

制作过滤器

学生讨论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预留问题

设问过渡

投影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阅读探究

预留问题

阅读探究

教师提问

投影练习

设问过渡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

学生深思

总结教育

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

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

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单净化的?

教师见机提问:

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

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

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

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倾听、总结

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教师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

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教师倾听

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

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

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

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

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

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请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长时间烧开水的茶壶内壁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

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

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

一位学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饮用纯净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该学生闻一闻,尝一尝。同学们说一说这种洁净的水的有关物

理性质。

学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矾……

把明矾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

(有白色物质生成)

阅读教材p55,回答。(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质,能够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它们从小颗粒变为大颗粒,从水中沉降出来。)

学生激烈讨论……

学生甲:用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学生已: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

学生思考,归纳。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同桌之间合作,动手制作过滤器,并过滤加明矾静置后的井水。

学生回答: 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学生回答: 仍有臭味、仍显黄色。

动手制作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把过滤后的玉带河水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处理。

学生回答: 基本无气味,无颜色。

课后讨论探究,解答。

学生回答:长江水,东城河水……

欣赏观看。看后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两位学生分别用硬水(准备的井水),软水(教室里的纯净水)(用水槽盛装)加肥皂水洗涤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6内容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为净化程度不高。

学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学生集体回答……

写调查报告。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课题。

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借助课件告知目标。

发挥学生运动智能。

发挥学生语言智能,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以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现和发展学生运动、人际关系智能。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并体现运动智能。

。通过评价他人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展现和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体现建构知识。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分子特性的探究

  【实验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容。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的化学教案水01-04

初中化学教案07-13

【热门】初中化学教案01-02

【精】初中化学教案01-03

初中化学教案【推荐】01-16

【荐】初中化学教案01-17

【推荐】初中化学教案12-08

初中化学教案【热门】12-09

初中化学教案【精】12-09

初中化学教案【热】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