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东北的春节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东北的春节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东北的春节作文1
“年到年到,高糖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顶毡帽,老太太要粘糕。” 按照我们东北的习俗,过春节其实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
“腊月腊八,冻掉下巴 ”,虽然天气十分寒冷,但东北人可不会因为这点儿寒冷而缺乏过年的气氛与热情。大家忙着准备年货,市场上人来人往,每个摊位上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客人们一边挑着菜,一边和老板讨价还价;卖菜的老板也不闲着,一边结账,一边拿着大喇叭到处吆喝自家的新鲜食材!别提多热闹了!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冰棒、买冻梨,冻柿子。外面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我们穿着老头衫坐在炕上,啃着透心凉的柿子,漆黑的冻梨,再看着外面白雪皑皑的美景,别提多美好了!恐怕只有第二件事,才是买爆竹,杂拌儿吧!
过了二十三,大家也更加忙碌了,春节眨眼间快到了,我们也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架着梯子爬到屋顶 把房顶上的积雪打扫干净,还要把鱼,鸭肉,蔬菜……准备充足,够吃一两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在大年初一的前3天,许多店铺都会关门,到过完年的3~5天才可以开业。假若食物不够,你只能提着大袋子,挨家挨户的借大白菜吃,或上别人家地里偷烤红薯吃……
大年三十到了,真热闹!家家户户门外贴着鲜红的对联,屋内贴着各色的年画,显得格外喜庆热闹!天一摸黑儿,大家就开始准备年夜饭,男女老少都会穿起新衣裳,大人们还会拿扫把把门前的积雪扫走,以便迎接财神爷进门。
鞭炮在空中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烟花,年夜饭开始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年夜饭吃完之后还要吃饺子,这是必不可少的',饺子里也会有几个包硬币的,看谁先吃到这硬币,那就意味着这一年里就十分幸运,有些孩子为了吃到硬币直接一锅端,肚子已经撑得快胀开了,嘴里塞满了饺子,手上还不忘拿一个,路都走不稳,却还说自己能再吃十碗,总把大家逗得哭笑不得!
年初一也是我最期待、最快乐的日子,这一天家家都要出门去长辈家拜年,别看这“工作”虽然有点费嘴,费头脑,但报酬给的多呀!一天下来红包塞满口袋真开心啊!
我爱东北的春节,真想年年都回东北老家过年啊!
东北的春节作文2
我的家乡在东北。每逢春节,我和爸爸妈妈都回去过春节。
大年三十的早晨,全家人早早地忙碌起来。哥哥们放鞭炮,大人们在厨房忙着准备各种食物,我和姐姐忙着贴对联、贴福字、挂吊钱,把整个家装扮得漂漂亮亮。
中午了,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同庆,祝福语塞得满耳。幸福、快乐、祥和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家。一个下午就在大家的闲聊中度过了。
夜晚很快来临了,就是传统的除夕夜。大家都开始做着各自的准备工作。大人们准备年夜饭,小孩子们换上了新衣服,大哥哥们将大堆的鞭炮摆放在炮台上,工作细致到将点炮用的火柴(或者是打火机)都准备在炮堆的旁边。准备工作做完后,全家人就都集中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观看一边评论着:这个节目好,那个不如去年的,这个节目太俗气了,那个节目很贴近生活了……
零点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大家屏住呼吸,仰头等着第一声炮声的冲天响,终于,哥哥点燃了第一个烟花,大家一起欢呼雀跃:过年了!过年了!
我喜欢春节,喜欢那欢乐的气氛,喜欢那热闹的场面。更喜欢在家乡过春节。
春节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来临之际,不论是在外求学的.学子,还是在外工作的男男女女,都会不辞辛苦地往家里赶。与家人团圆,欢度春节。这就表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东北老家的春节是不是为你带来温暖啦?小编希望马年的你过的更加精彩!
东北的春节作文3
我的老家在东北,过年时候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家家挂起大红灯笼格外漂亮。
老家一到过年很非常热闹,每个小朋友都有新衣服穿,男孩子有鞭炮放,女孩有新发饰,小孩子还有红包拿哦。
为了庆祝新年,每年一进腊月,每家每户都会杀年猪,然后把猪肉埋在屋外的雪堆里保存。很多家庭还会包很多很多的饺子,蒸好多馒头冻起来,等到春节的时候就不用每天现做饭了。
老家会有踩高跷、扭秧歌、跑汗船等娱乐活动。
到除夕家家会做非常丰盛年夜饭,除夕半夜的时候会包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预示着第二年财源滚滚。饺子里还要放几个硬币,谁要吃到未来一年福气多多,半夜饺子必须要吃。新年钟声敲响以后,新的一年到来了。吃过除夕饺子,大家一起去放花炮,还有个习惯除夕不能关灯的,除了小孩大家都不睡觉,有个习惯初一大早到亲戚和邻居家拜年,呵呵我还没有起床就有人来了……
每到正月十五我们要到冰上滚一滚,滚冰——也就是滚病,要把一年的.灾病都滚掉。
老家东北过年风俗很多,很热闹!
东北的春节作文4
东北的春节个个都是有很大的讲究的,摆桔树、扭秧歌、二人转、包饺子……而其中最有趣而隆重的就是包饺子。
大年三十儿那天晚上,在各形各色的年夜菜中,饺子,则是不可缺的一个“主菜”。到了三十儿晚上凌晨,就要开始蒸饺子了。饺子象征着更岁交子,象征着对新的一年的寄托。此外,在农村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女娲用土造成人时,由于天气寒冷,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包上馅(线),用嘴咬着吃。除此之外,在众多的饺子里,人们通常会在其中三四个饺子里分别放上一枚硬币。有些人家认为硬币太脏了,便在里面换上桔子瓣儿,象征吉祥如意。
除了吃饺子之外,就是要隆隆重重得蒸几大笼馒头。为的是到时候迎接客人时饭菜和锅不够,就拿出大白面馒头来招待。同时,也备着吃菜时就着吃。
初一初二是放鞭炮的最好时机,家家户户灯火通宵。整日整夜噼哩啪啦的响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即使在天台上也照样放得起劲。有花、小串鞭炮、踩炮、摇炮……日夜不绝。这不停休的鞭炮声,才真是睡不着的重要原因呢!这鞭炮的残屑初一初二不能扫,扫了就会把好运气扫掉,只有初三才能扫哦!
这就是我们东北的春节。我爱过春节,它不但让我长了一岁,还能给我我快乐。我爱过春节!
东北的春节作文5
身为一个小东北,我还是觉得在东北过年最好玩儿。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当然习俗也就特别多。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大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随机在馅里塞进几個硬币,谁吃到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发大财。在正月初五也要吃饺子,称为“破五”,就是在这天把饺子咬破,听老人说有驱灾辟邪的寓意。
冻梨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零食,它浑身乌黑,表皮上还粘着薄薄的一层冰。用温水稍微清洗一下,梨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感觉硬硬的,凉凉的,冻梨上还会留下两排可爱的小牙印。连续咬几口,会觉得牙齿都快被冻掉了,可是又舍不得这甜滋滋的味道,那种感觉真值得回味。
东北的过年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正月不剪头,初一初二不扫地……
东北的春节作文6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中秋节……但我最难忘也是我最盼望的就是春节。
外婆家住在北方,那里的年味儿比南方来得浓。一到除夕,外婆就一直在厨房里忙,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饺子可是少不了的。这时我总是围着外婆学着各式各样的包法,不时还别出心裁地加一点我的小创意,有时包的四不像,引来一阵欢笑。若是赶上大雪纷飞,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饺子,一边赏着白雪舞蹈,更是喜上加喜的开心,瑞雪兆丰年嘛!
欣喜了整个晚上,第二天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换上新衣服、新裤子,出门去走访亲朋好友。走在冰天雪地里,踩在雪上发出一串串“噶吱噶吱”的声音。只听锣鼓喧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往一块拥,围成一个大圆圈。这时,从大巴车上下来了穿五彩缤纷衣服的人,我才明白原来是扭秧歌的。走在最前面的那人最引人注目,只见他举着一个像长矛一样的杆子,在前面趾高气扬地走着,下面跟着一队人马。开始扭起来了!有的年轻人扮演老爷爷,有的`人扮演小丑,有的人扮演小姑娘,热闹非凡。看呀,从人群中挤出一位高高胖胖的小丑,红红的大鼻子,咧着夸张的大嘴巴,我们还沉浸在他滑稽形象中时,他麻利地来了三个前空翻,稳稳地落在了地面上。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地上的雪也似乎被这热烈的气氛融化了。
我喜欢这样的民俗表演,我喜欢这样的传统文化。
东北的春节作文7
东北人很大气爱喝酒酸菜,是东北人冬天必备的菜东北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在江南,年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
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北方,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1.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
东北的春节作文8
中国东北的春节作文写道:“百里不同于风,千里不同于风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东北的春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东北的旧规则,12月23日是一个小年,俗称“扫地”;春节几乎在这一天开始。这一天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的卫生日,这不同于南方的春节。南方人把12月24日作为他们的小日子,称之为“除尘日”
中国东北的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是一种影响很大的习俗,在中国人当中流传很广。在过去,几乎每个厨房都配备了灶神。根据民间传说,灶神最初是天空中的一颗星。由于他的错误,他被玉帝贬到人间,成为“东厨司令”,也被称为灶神。
这是新年前夕,灶神被送上了天堂。这一天,东北的每个家庭都会贴出一副春联来做年夜饭。像北京的春节一样,他们也不得不在晚上过除夕。孩子们早早跑出去放鞭炮,买一些玩具、鞭炮和其他小玩意。晚上,每个人都要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每个家庭都充满了春节的喜悦——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
东北的春节作文9
东北,是一个奇异的地方。上个月还滴水成冰,不敢流鼻涕,这个月就四季如春,一月之间相差几十度也是经常有的,而春节这朵灿烂之花就开在这一段之间。
读过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发现这老北京过春节和东北几乎没什么两样,几乎北京就是东北的一部分一样,不过现在不再神神鬼鬼了。
在东北过春节总有那么多难以忘掉的事。
有一回我上奶奶在农村的家住,当时就快到了初一,没想到农房旁的卖货一条街仍是人满为患,挤都挤不进去。我们进去后看到了一个很奇怪的铺子,挂着一块巨大带骨的肉,边上是一张皮。我问大人,大人说这是羊,我不信,偏要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羊头还静静地躺在案板上呢,案板和地上还各有两大盆羊血,吓得我夺命狂窜,再没有回来。见着已杀完的已是遭到惊吓,接下来的看杀活物更是只能用惊恐来说。
为了接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特意杀了一只鸡。不巧被我看到了,老叔犹如使出了洪荒之力,一下就把鸡脖子像掰筷子一般掰折了,而鸡犹如中弹一般,叫了一声就不出声了。接着鲜血便从鸡脖子里如泉水般涌出,再涌入一个小铁盘,一股土腥味让我立马跑到后院,吐得天旋地转,差点晕倒在地。
想当年,长春市区里的鞭炮基本是已经绝迹,更是不让放,少了年的.味道,每次在家过年都只有无趣与尴尬。当我得知农村还卖炮,放炮的时候,眼睛放的不是金光,而是火光,好像不用火柴,用眼睛都能点燃炮仗的焓。虽然只有二踢脚,摔炮这些普通的炮仗,没有烟花,但我还是从到达放到吃午饭。等到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炸的一脸黑。
毕竟一年就过一次年,现在一次炮都不让入,憋得自己无话可说,再这么下去,要是哪都不让放,那就“Its time”了,是时候了。
东北的春节,热闹非凡;东北的春节范,别处学不来。
东北的春节作文10
我的老家在东北,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搬来了深圳,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东北的喜爱。这也是我对东北春节习俗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说到东北的春节,就一定不能少了庙会。庙会上可以说是人山人海,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还有很多活动,而最精彩的就是踩高跷和扭秧歌了。踩高跷俗称缚柴脚,因为技艺性强、形式又活泼多样,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踩高跷的人脚下踩着两根细长的棍子,能有两三米高,隔着很远就能看到他们在大街上行走的身影。小时候我并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单纯地以为他们长得高而已,长大后才知道要经过艰苦的练习才能掌握。
而扭秧歌,它的前身是在插秧时的歌咏活动。将劳动期间的吟唱、蹦跳、行走的动作结合起来,变成了现在东北人过春节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扭秧歌的服饰有很多颜色,每件服饰都以一种单独的颜色做主色,然后在衣服上加上各种装饰,看上去既喜庆又富有特色。我家的楼下就是一个广场,每逢过春节都能听见楼下的`锣鼓声和秧歌的音乐声,人们聚集在这里,随着音乐扭动着身体,十分热闹。每每听到楼下传来秧歌的音乐声,我就知道,欢庆的时刻又要到了。
在饺子里包硬币似乎在整个东北都很流行。把硬币放进饺子馅里一起包起来,谁吃到那个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获得好运。这是劳动者对于新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我小时候就吃到过一次,心里美滋滋的,似乎咬到了一整年的好运。
冻梨,只有东北地区的冬天才有的一种水果。大的大不过橘子,小的也就乒乓球大小。以前的一般人家在冬天买不起新鲜水果,冻梨就是春节唯一的水果。而冻梨是一定要在吃过年夜饺子后吃的,或许是因为这独特的时间和甜美的味道,才使冻梨流传至今。它的外表看起来又黑又黄,就像烂了一样,其实那才是冻梨好吃的时候。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感觉涌上心头。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春节习俗,东北的春节习俗可以算得上是别具一格的了。
东北的春节作文11
虽然东北的春节和其他地方的春节大致相同,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
春节从腊八开始。腊八粥是吃腊八粥的日子。根据祖父母的说法,在过去,人们非常贫穷,只有谷物。在拉巴东北部,这是最冷的两天,谷物被用来做粥以防止寒冷和温暖。
几天后,是十二月二十三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大块糖”。根据传说,在这一天,灶神会升天向玉帝报告今年每个家庭都做了好事和坏事,并在新年给予相应的惩罚或奖励。人们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说自己的好话。但是糖被开发出来,粘在灶神的嘴里。
一年后,每个人都很忙。他们必须打扫一次,改变一切,准备足够的鸡、鸭、鱼等。因为所有商店都在第一个月的6号或之后开门。
如果腊月的第23天不够热闹,那么除夕是最忙的。在除夕夜,每个家庭都在准备除夕夜的'晚餐。食物的味道到处都是。每个家庭都穿新衣服。父母正在准备食物,孩子们贴着对联。在除夕夜的饭前,每个家庭都会燃放鞭炮。每个家庭都比其他家庭响得更响。它似乎比谁家的鞭炮还响。除夕晚餐一定要包饺子。
最独特的猜测是猪肉炖粉条。我认为那些出生在东北并在外打工赚钱的人会带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回家!就为了这个正宗的猪肉炖粉条!在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点亮所有的灯,并不间断地通宵达旦,直到第一个月的第五天。除夕夜,非常小的孩子除外。我们都得熬夜。
元宵节是十二月和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到处都装饰着灯。在这一天,每个人都必须吃元宵,走上街头观看烟火和东北秧歌表演。在这一天,这是一个美丽而快乐的日子。
转眼间,春节结束了。孩子们照常上学,大人照常工作,东北也迎来了新的一年。
东北的春节作文12
照东北的老规矩,春节的前奏在腊八就响起了。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包饺子,饺子是用各种蔬菜包成的。由于做法繁杂,包饺子便就成了一项家庭工程。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腌酸菜。把白菜洗净,用盐水泡上,封起来,为过年做菜用。到年底,白菜泡得又酸又爽口,让人口水直流。
孩子们也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便是催促家里大人做粘豆包。这是用小米面、糯米还要红豆做成的,又甜又黏。是孩子们过年的首选零食。
除夕真热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们在聊天,小孩子们则是一起下楼玩去了。放鞭炮、砸冰溜儿、找叶子串儿……“节目”可真不少。
午夜十二点,饺子准时起锅。酸菜馅、玉米馅、韭菜馅、白菜馅还有胡萝卜馅。嗬!真像是一次蔬菜聚会。
初一的.景象和除夕可真是不一样。大人和小孩因为昨晚的狂欢很是疲倦,街上的行人也是寥寥无几。春节,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开了。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节。
东北的春节作文13
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而自身还是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
在除夕,首先的就是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着最重要的节目——家宴。晚辈们团团而坐,为的就是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须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在这天晚上还是对来年的饭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起上,在这顿来年饭中,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子、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豆儿、豆豉豆腐、芥茉墩儿、辣芥菜、炒黄瓜等让人直流口水的年禧套路菜。
在中途,老少相互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所有人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散庭院,人行其上就会嘎嘎作响,所谓“踩岁”。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不论男女老少者都要彻夜不眠,除了小孩子。然后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骨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地主、打麻将。
到了午夜时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浓,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给未成年小孩儿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并找一个饺子把一枚硬币放进去,谁吃到了谁这一年就会有好运。
东北的春节作文14
千盼万盼,终于过年了。我快乐得欢天喜地!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所有的人都喜气洋洋的张罗着过新年……煮年夜饭、贴对联、购置年货……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希望着12点的钟声。
晚饭过后,全家都其乐融融的看着春节晚会,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时而看电视,时而又跑到窗户旁“侦察”外面的气氛,时而又紧紧盯的墙上的'挂钟,生怕午夜“12”点悄然的过去,心声随着钟声“滴答、滴答”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盼到了响起新年的钟声。于,盼到了响起新年的钟声。
我一口气兴冲冲地冲上了楼顶,“哗”!看见天空中开始到处燃放起了烟花,黑色的夜幕犹如晴朗的白天。天空中的烟花就像各色的星星一样,不停地眨着眼睛。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色中像一朵朵鲜花争先恐后的竞争绽放着,有的像流星闪耀着耀眼的色彩,有的像闪亮照明弹“轰”的一声便把天空照得亮堂堂的,有的像“仙女”散花隆照了整个夜空,可美啦!
看着缤纷的烟花,我心花恕放地朝着天空兴奋地大声欢呼:“过年啦!过年啦!过新年啦!……”
东北的春节作文15
梦幻东北
晶莹透明的六边形雪花,从天边纷纷扬扬地散落下来,让你如临仙境。它无处不在,甚至轻滑在你的脸颊、鼻尖,你永远没法厌烦这群欢乐的天使,你会渐渐爱上它,漫步在它们所创造的美妙世界中。再将镜头往外拉伸,是红火喜庆的一片景象,农庄上简单、粗糙的红灯笼,反应出东北人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性子。那些对联不仅贴在门沿上,还贴在汽车后窗及后备箱上,那些字大多都不是印出来的,而是全家一齐写出来的`,有老人饱经沧桑的正楷,有年轻人风华正茂的草书,也有小孩子歪斜的几笔。透过红火的对联,仿佛见到了一家和谐融洽的场面。放眼望这雪的领域,不,是雪的世界,银装素裹的雪山,引人怜爱的雪蘑菇,令人惊叹不已的树挂……世间只剩白茫茫一片。
浓浓年味儿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可家家户户依然沿袭传统,制着腊八粥,各种不同的香味从捂得平实的窗户缝里飘出来,令人垂涎欲滴。到了小年,人人到街上兜圈儿,都会买上一些鞭炮,小孩们也会跟着凑热闹,屁颤屁颤地跟在大人身后,讨几个小鞭炮——在地上打转儿,忽地爆开的;孔雀开屏,齐放的,拿在手上噼里啪啦响的……除夕夜时,那可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忙着做着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这一夜,除非是有紧急事件在外工作不能回来的,其他人都回来了,家家团聚。我们也住在一位老农的家中,与他们的家人共度此夜,在农家土炕上卧畅谈,此生难忘。待到正月十五,我们到了中央大街的圣索菲亚广场赏花灯,也有以前的《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插面,有年过节热热闹闹的场面……
“儿”中的人情
滑雪时摔倒了,滚下波,一头扎入雪中,一个憨厚的大叔费力地把我拉起来,对我笑了笑:“怎摔了?没啥儿事儿吧。帮你拍拍儿雪吧,加油儿!”当时真是感动得鼻头泛酸。
除夕夜里,旅店的饭馆客爆满了,我们饿着肚子来到农庄,一个满脸胡须的老夫接待我们,我们起初是婉拒了,可他满不在乎地说了一句“没啥儿事呀,不就儿多一双筷子儿哩”。
……
东北·春节·人,带给我的不仅是梦幻的景色和浓浓的年味儿,更是那股令人难忘的人情味……
【东北的春节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作文05-28
春节的作文07-19
春节的作文07-12
以春节的作文10-10
关于春节作文,我眼中春节05-13
春节的饺子作文12-04
春节生活作文12-11
春节优秀作文01-21
快乐春节作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