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必备】春节的作文1000字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的作文1000字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作文1000字 篇1
春节就要到了,总是回想起春节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很开心,因为春节总有那么多的事情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难忘。
一、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二、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的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关于春节,我还有很多的记忆,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也一定是浮想联翩了。春节就要到了,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欢乐开心的春节!
春节的作文1000字 篇2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呀,按照山城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冬至就开始了。一过冬至,大伙就开始杀年猪,灌腊肠,熏腊肉,准备各种年货,一直到腊月底。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大伙在小年这一天要送灶神。大大伙早早地买好糖,天一擦黑,大伙就会把灶台打扫的一尘不染,把锅洗的闪闪发光,将锅里的水擦干,再在锅里点燃一盏油灯,并在灶台上点燃蜡烛、香,把糖果放在灶台上,然后烧纸钱、放鞭炮,把辛苦了一年的灶神送上天去过年、游玩。在腊月三十这天,再把灶神接回来。听大大伙说,谁家要是这天不送灶神,否则来年你家的饭都煮不熟。
过了小年大家更忙了,忙着买年货,忙着大扫除,忙着叫亲朋好友们吃团年饭,今天吃这家,明天吃那家。
到了除夕更热闹。家家户户门外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内贴上了各色的年画。家家都在赶做年菜,到处弥漫着酒肉的香味。一大桌丰盛的菜品真是色香味俱全,鸡、鸭、鱼肉、红枣糯米饭必不可少。鸡表示来年大吉(鸡)大利,鱼表示来年年年有余,红枣糯米饭表示子孙满堂。在我们重庆,过年烫火锅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滚滚的火锅里,红的是辣椒,麻的是花椒,香的是香油,真是又麻又辣又香。麻得你舌头打颤,浑身舒畅;辣得你涕泪交流,满头大汗;香得你频频回味,经久难忘。用“麻、辣、烫、鲜、香、嫩、脆”来点出我们重庆火锅的妙处,真是概括绝了。一大家子围着红红火火的火锅,有说有笑,边吃边贺。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聊天,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到了夜晚,更是灯火通宵,各种照明灯、彩灯、灯笼,真是金碧辉煌。新年钟声一敲响,鞭炮声此起彼伏,日夜不绝。院子里,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花炮,什么飞龙在天呀,直冲云霄呀,长挥金鞭呀……真是五光十色。只听“嘭、嘭、嘭”一朵朵烟花在天空中竞相开放,真是五彩斑斓,笑声、鞭炮声、欢呼声、尖叫声,不绝于耳。
过了除夕就是年。大人、小孩儿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天不见亮就起了床。孩子们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讨红包。个个口袋里撑得鼓鼓囊囊的,脸上都笑开了花。大大伙就起来忙着包汤圆,煮汤圆。吃完汤圆,大家相约来到街上看热闹。街上耍龙的,耍猴儿戏的,抬花轿的,扭秧歌的,卖玩具的',到处是谈笑声,到处是吆喝声,好不热闹。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据说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还不能睡午觉,如果有人睡了午觉,大伙就称为“霉睡”,就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正月初二,大伙就开始走亲戚拜年了,当地人称为“走人户”,也称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了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差不多要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到处张灯结彩。大伙在这一天要包汤圆、猜灯谜、逛庙会,热闹极了。我们当地还有一习俗,十五这天要“偷青”,就是正大光明地去别人家的菜地菜青菜,预示来年清清静静。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一切又回到了正轨,大伙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学习。
春节的作文1000字 篇3
在春节期间,在陕北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是祭祀祖宗的时候,也是探亲访友的时候,是劳作一年休息的时候,更是文化娱乐的时候。过年,是陕北高原的盛典,也是陕北风情的展览。
一年又一年,陕北人不知过了多少年。年年岁岁过法相似,岁岁年年过法不同。旧的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变易,新的习惯在慢慢地形成。古稀老人回忆幼时过年和近日过年会惊讶地说:“尔格过年和我小时候过年大不相同!”确确实实,陕北的过年习俗有了很大变化。
首先,过年的神秘色彩减少了。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经济的发展,陕北人用新的观念认识世界,而过年中的宗教迷信色彩日益少了,过年贴对联时,不再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之类的东西了,虽然有的地方老乡过年时仍给神灵贴红帖帖,点几炷香,叩拜一下,但很少有早晚一炉香、晨昏三叩首的举动了。而且这也是老年人的'做法,年轻人很少向神灵顶礼膜拜了。神权日益式微,所以拜灶君、拜老君爷等节日趋简单,春节闹秧歌由新秧歌代替了旧秧歌,载歌载舞,欢乐吉祥,即使谒庙、转九曲等过去宗教色彩甚浓的民间活动,也减少了敬神的项目,增加了喜庆的内容。而莫名其妙的禁忌之类已不被大家重视。
其次,由于生活改善,大家过年时的衣食住行日益讲究,相对来说并不铺张,尤其是在年茶饭的置办上。过去,腊月里做下了一正月的食品,有时由于天气转暖,年茶饭时有腐坏现象。而现在大家注重新鲜,讲究随做随吃,因此,年茶饭数量少了,质量却大大提高了。主食中的白面、大米食品显著增加,副食中的新鲜蔬菜、海鲜等也上了老百姓的饭桌,饮料中除了传统的米酒、白酒、茶以外,增加了啤酒、咖啡、果汁、酸奶等各种各样的饮料,甚至到酒店吃年夜饭。衣着上城乡追求新潮、时尚的衣服,款式新颖,美观大方,更是今非昔比了。
其三,亲戚朋友之间的交际,省去了不少繁文缛节,拜年时只互相问好,而少了叩头作揖等礼节。亲友之间互相应酬的礼物档次提高,数量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压岁钱显著增加,有的孩子正月收两三千块钱压岁钱也不为稀罕。当然,也有把压岁钱改做书籍和其他礼品的新风气。
其四,过年的文娱活动内容多了,新了,欢乐的气氛浓了。春节闹秧歌、唱戏、听书,再加上看电影、看电视、进歌舞厅、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等,过年的活力日益丰富,而诸如放鞭炮等易于引发火灾的活动有所减弱,赌博等不良风气也有所改善。
其五,发展是硬道理,陕北人投身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过年习俗中也有所反映。正月里,群众闲暇的日子少了,即使闹秧歌时,不少人家也忙于生产,不少人利用春节,学习科学技术,推销商品,寻找致富门路。陕北人的生活有了新的节奏、新的内容。
陕北人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将有不少变化,而观念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不少人放开眼界看世界,陕北过年习俗也吸收了外面不少新的内容,陕北的春节呈现出崭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