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4-06-09 08:22:2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范例[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范例[15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略①有扬州,盛兵徇豫章②,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③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④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小题1: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4分)

  ①汉室方乱 ( ) ②皆哀欲许之( )

  ③歆曰:“无然” ( ) ④何遽避之(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乃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B.太祖乃悟C.乃重修岳阳楼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正;答应;这样;立即 (2)B

  小题2: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1)带领他们一同返回把那个人救了出来,后来他和大家告别离开了,大家于是认为华歆很有道义(2) 略

  小题4:①既已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 ②此丈夫中道堕井,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③今将自来,何遽避之。(用自己的话说也可)

  小题1:(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方”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正”的意思;在“生醒,方见之。”中是“指的是一种状态,即表示才明白、才理解,为了引出下一个动作和事情”;②句中的“许”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答应”的意思;在“曳屋许许声”中读“hǔ”是“拟声词”;③句中的“然”在文言文中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还有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比拟;助词,用于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等。④句中的“遽”是“立即”的意思。

  (2)试题分析:例句“夜乃别去”中的“乃”是“才”的意思。A:竟然;B:才;C:于是,就;D:是。根据分析,应选B项。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还(返回)”、“出(救出)”、“别(告别)”、“去(离开)”、“乃(于是,就)”、“大义(很有道义)”;(2)句中的关键词有“率(带领)”、“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邑人(同乡人)”、“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复(再)”。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围绕文章中对花歆的描写来分析花歆的人物的“高行”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2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墙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鸷勇绝人 绝:超过

  B.俾统制解元守高邮 俾:使,让

  C.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绐:等到

  D.秉将旄,皆其部曲云 秉:持,拿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B.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C.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D.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 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C. 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 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6分)

  译文:

  (2) 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4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3

  东坡尝谓钱穆父曰:“寻常往来,心知称家有无①;草草相聚,不必过为具②。”穆父一日折简③,召坡食皛饭。及至,乃设饭一杯,萝卜一楪,白汤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也。后数日,

  坡复召穆父食毳饭,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报。比至,日晏④并不设食,穆父馁甚,坡曰:“萝卜汤饭俱毛⑤也。”穆父叹曰:“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

  (节选自《高斋漫录》)

  【注释】①称家有无,根据家中财力行事。 ②具,引申为筵席、酒食。 ③折简,写信。 ④晏,

  晚、迟。 ⑤毛,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比至( ) ⑵ 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 )

  【小题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时间很晚了还没有吃过东西,钱穆父非常饥饿。B.时间很晚了还没有吃过东西,钱穆父非常生气。C.时间很晚了还没有摆出食物,钱穆父非常饥饿。D.时间很晚了还没有摆出食物,钱穆父非常生气

  【小题3】钱穆父信中的“皛饭”具体是指 (用原文回答);东坡对“毳饭”的解释则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4】从穆父召食皛饭和东坡召食毳饭两件事中可见这两人都是 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⑴及/等到/待到(2分) ⑵善于/擅长(2分)

  【小题2】C(3分)

  【小题3】饭一杯,萝卜一楪,白汤一盏(2分,多摘少摘得1分);萝卜、汤、饭全都没有(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4】爱开玩笑/喜欢捉弄人/善戏谑。(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比”字的.含义,等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设”:摆出。“馁”是指“饥饿”。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仔细阅读,联系上文,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从“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可以看出,苏轼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同时也能可出钱穆父也是同道中人。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4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②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去:距离 ③顾:难道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何恃而往 ②越明年

  25. 翻译句子:吾欲之南海,何如?

  26.读了这段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顿踣: ▲ (2)翕忽: ▲

  (3)逾墙走: ▲ (4)长已矣: ▲

  (5)语声绝: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2分) 【 ▲ 】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

  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

  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

  ▲

  参考答案:

  17、 (1) 劳累得跌倒在地上 (2) 轻快敏捷

  (3) 跳墙逃跑 (4) 长久地结束了

  (5) 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

  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 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

  19、A

  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 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6

  一.解词

  【1】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古今异义

  1.以头抢地耳 2.长跪而谢之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 2.请广于君

  3.天下缟素

  【4】重点词语解释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4. 秦王怫然怒

  5.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二.翻译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7.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阅读

  (一)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解词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

  (3)傧者更道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译句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7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生,或孽而殇 殇:未成年而死

  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汩:涌出的泉水

  C、而有斧斤之患 斧斤:砍伐

  D、则非徒爱其似山 徒:只是

  8、下列前后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则为人之所材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故木受绳则直

  D、而又有所敬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尽述了树木或夭折,或被砍伐的种种不幸遭遇,目的是为了说明最后能被好事者拿去,加工成假山的',是树木中的幸运者。

  B、作者在文中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C、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正不阿的精神。

  D、作者在最后一段里说:我喜欢它们,是因为它们的形状与山相似,特别是它们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使人佩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② 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1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参考答案:

  7、B 8、D 9、D

  10、①那些有幸生长到能够担当起栋梁之任的,便被砍伐。(给分点分别是幸为则伐。幸译成幸运的,为译成动词担当,则伐译成被动句便被砍伐。)

  ②每当想起它们,我就怀疑其中有命运定数。(给分点分别是之其数。之译成它们,指三峰,其译成其中,数译成命运的定数。)

  11、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8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事者隐克官钱 董:监管,主持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 穷竟:追究到底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 谕: 口谕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 谮: 诬陷

  2.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 王好战,请以战喻

  B.不逞者因谋作乱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C.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 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4分)

  (2)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3)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4分)

  参考答案:

  1.C(谕:晓谕,谕示。)

  2.D

  3.A(②是说李浩不惧死,有勇气;⑤表现李浩的治理才能;⑥表现李浩生活节俭风格很高。)

  4.(1) 并海地区有多年的贼寇,很长时间都没有捕获到,李浩收买他们的喽罗,让他们自己绑着自己赎罪,很快就抓获了贼寇头领。

  (2)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转头对大臣们说:棘寺官一定要让像李浩这样正直的人担任。

  (3)他平时生活所用都和做平民时一样,风格很高,人们都不敢因私事求他。

  文言文译文:

  李浩,字德远,他的'祖先居住在建昌(今四川西昌),迁居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李浩早年就因为文采著称。绍兴(宋高宗年号)十二年,考中进士。

  当时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进士都去拜见他,有人拉李浩同去,李浩毅然没有去。被任命为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因为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守孝后担任金州教授,又改任太常寺主簿,不久兼任光禄寺丞。

  李浩请求到地方任职,被任命到台州。台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满的人图谋作乱,忽然在厅堂土掏出兵刃,李浩对他们说:你们要作乱吗?就先把我杀了吧。众人害怕的说:我们不敢。李浩于是从容的查出为首的四个人,处以脸上刺字并流放的刑罚,于是事情就平定了。升任直秘阁。并海地区有多年的贼寇,很长时间都没有捕获到,李浩收买他们的喽罗,让他们自己绑着自己赎罪,很快就抓获了贼寇头领。

  第二年,升任为司农少卿。当时朝廷买籴米八万石,主持买米的官员偷偷克扣国家的钱,户部不敢过问。李浩揭发了他的罪行,皇帝让有关部门追究到底。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刑法部门)跟着附和,李浩争论说:这不但给作奸犯科的人得到了好处,而且损害了军粮。皇上认为他说的对。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对大臣们说:监狱官一定要让像李浩这样的人担任。不久大理卿空缺,皇上又说:除了李浩没人能担当。于是李浩升任大理卿。

  李浩到任后,从前用来漕运和灌溉的灵渠,年久失修,他命人去疏通,百姓得以享受它的好处。邕管(地名,在岗西境内)所管辖的安平州,这里的酋长依赖地势险要,打算聚兵在边境作乱,李浩派了一个使者对他们说清了厉害关系,并答应赦免他让他改过自新,酋长当天叩头谢罪,焚烧并撤销了水上的栅栏,听从上级地方的约束。

  李浩天生正直,涵养深厚,不因祸福改变自己的意志。从小勤奋学习文辞,长大后更加沉迷研究义理。在朝廷做官慨然的把时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忠愤激烈,议论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孤傲,有人在皇上面前诬陷他,皇上说:他没有什么,在我的面前也是这样,不是孤傲的那种人。小人都害怕他,用金钱诱惑他,他板起脸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什么方法都用了,只是幸亏皇上明白他的忠心,始终保全庇护他。在地方做官尤其洁身清廉,从海右地区回朝做官后,没有带来南海的一件东西。他平时生活所用都和做平民时一样,风格很高,人们都不敢因私事求他。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9

  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0题。(12分)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舍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1】.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并加以翻译。(3分)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⑵曳屋许许声( )

⑶几欲先走(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小题3】.作者逼真地描写了口技表演之后,写了听众的神态和动作。请在甲、乙段中各找出一个句子,并说明其作用。(3分)

  句子:甲段中的句子如:_____乙段中的句子如:_____作用:_____

  【小题4】.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段描摹了深夜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过程。【乙】段描摹了一家由失火到救火的场面。

B.“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模拟了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在文中起到了以动写静的作用,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

C.【乙】段中连用了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了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很多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

D.【甲】段中的“既而”与【乙】段中的“俄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前者表现两种情况相继发生;后者则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又发生。

  答案

  【小题1】3分;(1)jiàn 夹杂⑵yè 拉⑶ī几乎

  【小题1】4分,⑴ 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⑵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各2分。

  【小题1】3分;找句子各1分,作用1分。甲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乙段: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作用:表现了口技表演对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侧面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小题1】2分 A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少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召试馆职,累迁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创宗濂书院。

  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尝丐祠【注】、省母疾,不许。属弟万顷奉母归南康,旋以母病闻,万里不俟报驰归,至祁门得讣。而议者谓万里母死,秘不奔丧,反挟妾媵自随,于是侧目万里者,相与腾谤。万里无以自解,坐是闲废者十有二年。后陆德舆尝辨其非露背辜于帝前。

  贾似道宣抚两浙,辟参谋官。及似道同知枢密院,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似道入相,万里兼国子祭酒、侍读。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

  明年,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戕,既而脱归。先是,万里闻裏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囿,肩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及饶州城破,军士执万顷,索金银不得,支解之。万里竟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翼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事闻,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节)

  【注】丐祠,请求做奉祠之类闲职。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一项是 ( )

  A. 帝眷注尤厚 眷:恩宠

  B. 后陆德舆尝辨其非辜于帝前 辜:辜负

  C. 似道常恶其轻发 发:发言

  D. 扁其亭曰 扁:同匾,题写匾额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万里性峭直的一组是 ( )

  ①万里无以自解. ②陛下不可拜 ③万里常从旁代对

  ④论议采倾动一时 ⑤呼为师相

  A.①④ B.①③ C. ①② D.③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江万里做地方官时,曾亲手创办两所书院。后来贾似道入朝为相,江万里升任国子监祭酒和侍读。

  B. 江万里曾被小人诬陷而免官,闲居了十二年,后来由于陆德舆向皇上求情,才得以重新受到重用。

  C. 江万里虽然是贾似道提拔任用的官员,却并未阿附贾似道,因此深为贾似道所忌恨。

  D.江万里在后园开凿池子命名止水,是为自己最后的选择作准备,表示命止于水之意。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狀,既而脱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B(辜:罪)

  9.C(①是受人冤枉不好辩解;②让皇帝不要向贾似道跪拜,符合题意要求;③贾似道回答不出来,他代替回答,置贾似道于尴尬之中;④说他善言辞,不合题意;⑤叙述主体是皇帝)

  10.B(并非是陆德舆向皇帝求情,江万里才得以重新受到重用)

  11.(1)江万里躬身扶起皇帝说:自古以来没有这种郡主跪拜臣子的礼节,陛下您不能下拜,贾似道也不要再说离开的话。

  (2)江万里藏在乡野草丛中,被巡游的骑兵抓到,他大骂元兵,想自杀,不久逃脱回来。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1

  鹅笼①夫人传

  (清)周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锦绣、縠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贵,尊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借指周延儒。②戺: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启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

  B.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 遽:立刻

  C.敕有司营葬 敕:命令

  D.复夤缘再相 夤缘:攀附权贵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鹅笼夫人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①吾恃其文为家也 ②夫人谓母曰:总迟矣。

  ③夫人常以礼规放佚 ④绛纱并两岸数十里

  ⑤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 ⑥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而被皇帝赐死。

  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一句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等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5分)

  译文:

  (2)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答案】A(婿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把定为女婿。)

  5、【答案】D(①写鹅笼夫人的父亲,④写鹅笼娶妻时的排场,⑥写鹅笼夫人对事物的预见。注意:⑤从侧面写出了鹅笼夫人品德高尚。)

  6、【答案】C(其妹贪慕荣华富贵无中生有。)

  7、(1)译文: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就可以明了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本来已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关健点:再译为第二次,固译为本来。)

  (2)译文:一个人有罪于他的国家,肯定先前就对不起他的夫人了。(关健点:两个夫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2

  元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礼部侍郎阳浚见其文,曰:“一第慁①子耳,有司得子是赖!”果擢上第。复举制科。会天下乱,沉浮人间。国子司业苏源明见肃宗,问天下士,荐结可用。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结自以始见轩陛,拘忌讳,恐言不悉情,乃上《时议》三篇。帝悦曰:“卿能破朕忧。”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募义士于唐、邓、汝、蔡,降剧贼五千,瘗战死露胔于泌南,名曰哀丘。

  史思明乱,帝将亲征,结建言:“贼锐不可与争,宜折以谋。”帝善之,因命发宛、叶军挫贼南锋,结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参山南东道来瑱府,时有父母随子在军者,结说瑱曰:“孝而仁者,可与言忠;信而勇者,可以全义。渠有责其忠信义勇而不劝之孝慈邪?将士父母,宜给以衣食,则义有所存矣。”瑱纳之。瑱诛,结摄领府事。会代宗立,固辞,丐侍亲归樊上。

  久之,拜道州刺史。初,西原蛮掠居人数万去,遗户裁四千,诸使调发符牒二百函,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即上言:“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岭南诸州,寇盗不尽,得守捉候望四十馀屯,一有不靖,湖南且乱。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帝许之。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万缗,结又奏:“岁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时增减。”诏可。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馀。进授容管经略使,身谕蛮豪,绥定八州。会母丧,人皆诣节度府请留,加左金吾卫将军。民乐其教,至立石颂德。罢还京师,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

  注:①慁:hùn辱没。 ②租庸使:官名,主持国家的税收。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十七乃折.节.向学 折节:改变志向

  B. 果擢上.第. 上第:考取名次

  C. 结摄.领.府事 摄领:暂时代理

  D. 一有不.靖. 不靖:不安定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

  B. 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

  C. 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

  D. 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元结深受朝官推崇。天宝十二年参加进士考试,礼部侍郎阳浚见到他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肃宗询问天下人才时,国子司业苏源明推荐了元结。

  B. 元结关心民生疾苦。道州刺史任上,他两次上书请求减免当地多种赋税杂役,还为百姓建房分地,亲自晓谕蛮人首领,使万余名流亡者重返故里。

  C. 元结颇有军事才华。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参谋期间,广募义士,降服强贼五千人;史思明叛乱,他建议皇帝不要与贼兵精锐直接交锋,用计谋取胜。

  D. 元结深得百姓的爱戴,其母亲去世时,当地百姓因担心他离开都到节度府请他留任;百姓也乐于接受他的教化,还立碑刻石歌其功绩。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5分)

  (2)帝善之,因命发宛、叶军挫贼南锋,结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5分)

  参考答案:

  4.B(上第: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

  5.A(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

  6.B (“亲自晓谕蛮人首领”是元结“进授容管经略使”时的事情)

  7.(10分)(1)译文:当时史思明正攻打河阳,皇帝打算巡视河东,将元结召来京城,问他有何奏议。(关键词“幸”“诣”“所字结构”各1分,大意2分)

  (2)译文: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命令调发宛城、叶县的军队挫败贼兵的南锋,元结屯兵泌阳坚守险要,保全了十五座城池。(关键词“善”“因”“全” 各1分,大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结,是后魏常山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年少时放荡不羁,十七岁才改变志向求学,拜元德秀为师。天宝十二年(753)参加考进士,礼部侍郎阳浚看了他写的文章后说“:评为一等也辱没你了呀,考官靠录取你表功!”元结果然考中上等,又考中制科。不料天下大乱,元结未能出仕。肃宗召见国子司业苏源明垂问天下的贤士人才,他推荐了元结。当时史思明正攻打河阳,皇帝在去河东之前将元结召来京师,问他有何奏议,元结第一次朝见皇帝,颇为拘谨,心有顾忌,又怕几句话说不清楚,便呈上《时议》三篇。 皇帝阅毕大喜:“卿能解除我的忧虑。”便提升他为金吾兵曹参军,兼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他到任之后,在唐、邓、汝、蔡等地招募了许多义士,降伏了强贼五千人,并将丢弃在战场上的尸体埋葬在汝南,称作“哀丘”。

  史思明叛乱,皇帝将去亲征,元结进言“:贼兵精锐不可直接同他争战,应该用计谋打败他。”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便调发宛城、叶县的军队挫败贼兵的南锋,元结屯兵泌阳坚守险要,保全了十五个城池。因讨贼有功迁升为监察御史里行。后又到山南东道来調府参理军务,当时有父母随子住在军营,元结便对来調说:“孝顺而仁德的人,才可以同他们谈忠;讲信用而又勇敢的'人,可以保全节义。怎能要求他们忠信义勇而不勉励他们孝敬父母呢?将士们的随军父母,应该供给衣食,那么节义就能保全了。”来調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調被杀,元结便代理山南东道府事。代宗即位后,元结坚决辞官,乞求恩准回樊上侍奉双亲。

  过了许久,元结出任道州刺史。当初,西原蛮曾掠走该州居民数万人,剩下的才四千户。各地使臣发来调取征发文书二百件,元结认为道州百姓贫困太甚,不忍心再去加重赋税,便向朝廷奏道:“臣所辖的道州为贼人攻破焚烧,粮食储备、房屋住宅、男女百姓、牛马牲畜几乎光了。如今的百姓还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老人童稚动乱离散,生活从未安定。岭南的许多州县,寇盗不绝,四十多个屯落必须守护..望,一旦时局不平静,湖南就会大乱。因此,请准予免去百姓所负担的租税以及租庸使向百姓议价购买的杂物十三万缗。”皇帝准奏。第二年,租庸使又来索取上供十万缗,元

  结又奏道:“每年除正租庸外,其他索取都应根据年成好坏来增减。”皇帝下诏许可了。元结为老百姓盖房子分田地,免除徭役,致使流亡在外者一万多人重返故里。他晋升容管经略使后,亲自晓谕蛮人首领,安抚平定了八州。元结的母亲去世时,当地百姓都来到节度府请他留任,皇上于是加封他为左金吾卫将军。百姓乐于他的教化,甚至刻石歌颂他的功绩。后免职回到了京师,五十岁去世,追赠他为礼部侍郎。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3

  文侯①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②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③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乃往。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后知文侯之意,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④,克之,以封其子击⑤。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⑥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文侯应之亦然( ) (2)皆朝于魏( )

  (3)克之,以封其子击 ( )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小题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2分)

  韩 借 师 于 魏 以 伐 赵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

  小题4: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哪三件事?请概括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这样(2)拜见、朝拜。(3)战胜、攻破(4)通“返”,返回

  小题2: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小题3: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

  小题4:(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小题1:

  试题分析:“文侯应之亦然”中“然”是这样的意思,“皆朝于魏”中“朝”是拜见、朝拜的意思,“克之,以封其子击”中“克”是战胜、攻破的意思,“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中“反” 通“返”,返回的`意思。本题虽然考的是一些常见的实词,但考生也要注意辨别实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含意。这就提醒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当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以便考试时能够得心运手。

  小题2:

  试题分析: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因此,本句可以这样来划分句子的节奏: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虞人、期、虽、岂”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

  小题4:

  试题分析:考生在备考前应该掌握一些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因此,在认真阅读原文后,可以知道,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三件事是:(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4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孔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殁吾亲,失之一也。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①也。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高尚②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③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皋鱼:春秋时期人。②高尚:清高。③年:岁月。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被褐拥镰( ) ②弟子识之( )

  2.文后一句,孔子教导弟子:皋鱼之事“足以识矣”。在孔门师徒言论作品中有哪些言论是针对皋鱼的教训提出的,请你用学过的《论语》中的名句回答。(2分)

  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②与友厚而中绝之——( )

  3.从“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一句中,我们可以悟出怎样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①同“披”,穿 ②同“志”,记住

  2.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逝去而不可追回的是岁月,去世后再也不可见面的是双亲。母亲发丝已经不再像儿时记忆中的那般轻柔,父亲的面庞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红润,我们更应该多去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及时、随时尽孝。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5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①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②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遂乃收盛樊於期之首

  C、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 为之奈何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恐惧

  B、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樊於期偏袒扼腕以进

  ④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将军”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⑤翻译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D

  ⑤“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备)06-08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

阅读理解锄锄的阅读答案03-30

文言文阅读答案02-04

童趣文言文阅读答案05-20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07-16

给一个鼓励的眼神阅读理解的答案09-22

垃圾刘国芳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06-25

三顾茅庐文言文阅读答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