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管仲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管仲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仲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游:交往。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⑤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⑥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鲍叔终善遇之遇:相待、接待
B.管仲既任政相齐相:丞相
C.诸侯由是归齐由是:因此
D.然孔子小之小:认为……小(人)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3分)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3分)
小题3: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2)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小题1:(1)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见。如:“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形式,有全局意识。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略
管仲阅读答案2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③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古国名;③仞:古代八尺叫仞。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隰朋从于桓公 从: ②春往冬反 反:
③迷惑失道 道: ④老马之智 智:
小题2:下列句中的“之”与“老马之智可用也”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B.主人处处款之C.事列《神仙》之传D.跪而拾之以归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小题4: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①跟随 ②同“返”,返回 ③道路 ④智慧
小题1:A
小题1:于是放掉了老马,然后(队伍)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小题1:①只要细心体会,我们常常可以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得到有益的启示;②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能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即可计2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A中与例句中“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能从文中领会到某一点来谈即可。
管仲阅读答案3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又相之 ② 微管仲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用法与“吾其被发左衽矣”中“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吾妻之美我者B.其一犬坐于前C.一狼洞其中D.此皆良实
【小题3】子贡为什么对管仲是否仁德提出了疑问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4】结合本文孔子的看法谈谈怎样才是“仁”。(2分)
答案
【小题1】① 辅佐 ② 没有
【小题2】C 2分)
【小题3】桓公杀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按当时的常理,他应该自杀殉主。但他没有殉主,却辅佐齐桓公。
【小题4】孔子认为管仲的.这种行为成就了大义,是仁德的。虽然他没有殉主,却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给人民带来了利益,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发展,是比自杀更好的选择。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例句中和C项中的“左”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分析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孔子的言行来谈什么才是“仁”即可。
管仲阅读答案4
管仲隰朋原文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管仲隰朋阅读问题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阅读答案
1. B 2.B
管仲阅读答案5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 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①。’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1、下列句中的“而”与“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黑质而白章
B.为坛而盟
C.拔山倒树而来.
D.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管仲临终前的劝谏表现出他的为人正直,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B.管仲劝谏齐桓公要疏远卫公子开方,因为他不孝,得不到母亲的宠爱。
C.文段主要写齐桓公在管仲去世前询问治国的方法,这位春秋霸主不耻下问的行为值得肯定。
D.齐桓公没有接受管仲的建议,他死后齐国大乱,他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也没有人帮他收葬。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微君言: ②开方事君十五年:
③愿君去此三子者也: ④及桓公死: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2分)
译:
(2) 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分)
译:
参考答案:
1、D
2、B
3、①没有②侍奉,辅佐③希望④等到(4分)
4、(1)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往慰问他,(2)现在易牙不爱自己儿子,又怎么能爱您呢?
管仲阅读答案6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3分)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小题4】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顾:回头看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小题3】
试题分析: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小题4】
试题分析:主要语言点:(1)所由起:兴起的原因;所由兆:预兆的信息。(2)特:特地,寻:不久,除:拜授官职。(3)知:同智,智慧,比:符合,而:才能
【参考译文】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管仲阅读答案7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①孤竹②
管仲、隰(xí)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⑥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伐:讨伐②孤竹:国名③阳:山的南面为阳④阴:山的北面为阴⑤仞:挖一仞深⑥师:向……学习
8、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今 人 不 知 以 其 愚 心 师 圣 人 之 智
A.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B.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C.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D.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从()过()
10.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答:
11.管仲和隰朋的智慧分别表现在哪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2分)
答:
12.读完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
参考答案:
8A
9.从:跟随过:错(错误或过失均可)
10.示例:于是放开老马并跟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11.管仲的智慧表现在利用老马找到路这件事上;隰朋的智慧表现在根据蚁穴找到水这件事上。
12.示例:要善于学习;要学以致用
管仲阅读答案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8.(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齐国好厚葬()
②布帛尽于衣裘()
③桓公患之()
④厚葬之风休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选文布帛尽则无以为蔽的则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战则请从
C.至则无可用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参考答案:
8.(1)①喜欢
②用完,用光
③担心
④停止(4分)
(2)B(2分)
9.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2分)
10.(1)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2)略(2分)
11.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2分)
管仲阅读答案9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管仲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管仲论
[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①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②,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③。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④之虐,不如孝公⑤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
【注】①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④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⑤ 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秋 相:辅佐
B.其祸蔓延,讫简公 讫: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
D.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逆:违背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①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①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 ①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①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②作《师说》以贻之
3.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
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鰌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逆:预先(推断:现代汉语“难以预料”)
2.C A前为代词,后为语气副词,表祈使,一定。B前为代词,他,后为动词,到。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前为介词,表因果,后为连词,表目的。
3.D 作者其实是借管仲之事强调辅弼之臣当伯乐举贤的重要性,借史论今。
4. (1)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把他们全部除掉吗?
(2)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
参考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
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管仲阅读答案11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信:使……守信用
B.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与:给予
C.上服度则六亲固——服:服从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将:扶持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②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③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④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⑤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⑥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与鲍叔牙交情深厚。两人一起做生意,分财分利的时候,因为管仲贫困,鲍叔牙常常多分一些给他。
B.公子纠败,管仲没有为之死,而受囚受辱的原因是功名没有显于天下,自己的政治抱负没能实现。
C.管仲巧妙地处理君臣关系,灵活有节地施政,是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原因。
D.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而孔子却看不起他,认为管仲应劝勉齐桓公称王而非称霸。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A
4.(1)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认为我不才,(他)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运。
(2)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耻,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羞耻。
管仲阅读答案12
桓公自莒(jǔ)①反于齐,使鲍叔为宰②,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③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④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执桴(fu)⑤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⑥,是以滨于死⑦。”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⑧;君若宥⑨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注释】①莒(jǔ):春秋时诸侯国国名,今山东莒县。②鲍叔:名叔牙,,齐国大夫。他和管仲是同乡好友,鲍叔牙跟随齐桓公,管仲效命于公子纠。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管仲曾经设计杀害齐桓公,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逃到鲁国。宰,官名,相当于宰相。③管夷吾:管仲名“夷吾”。④法:示范。⑤桴(fú):鼓槌,用来击鼓的工具。⑥钩:带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⑦滨,同“濒”,临近,濒临。⑧动:行动,这里是效力的意思。⑨宥(yu):宽容,饶恕。⑩衅:通“熏”,熏香,表示敬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君加惠于臣( )
②夫为其君动也(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11.通读选文,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说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管仲阅读答案13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 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①。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选自《韩非子·难一》。①矜伪:自夸、作假;盖虚:掩盖虚假。全句译意为: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小题1】下列句中的而与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黑质而白章
B.为坛而盟
C.拔山倒树而来.
D.而乡邻之生日蹙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管仲临终前的劝谏表现出他的.为人正直,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B.管仲劝谏齐桓公要疏远卫公子开方,因为他不孝,得不到母亲的宠爱。
C.文段主要写齐桓公在管仲去世前询问治国的方法,这位春秋霸主不耻下问的行为值得肯定。
D.齐桓公没有接受管仲的建议,他死后齐国大乱,他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也没有人帮他收葬。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微君言: ②开方事君十五年:
③愿君去此三子者也: ④及桓公死: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2分)
译:
(2) 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分)
译: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①没有②侍奉,辅佐③希望④等到(4分)
【小题4】(1)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往慰问他,(2)现在易牙不爱自己儿子,又怎么能爱您呢?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准确判断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根据各选句的意思结合对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例句和D项中而意思相同,都是却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了解内容,将各项表述的内容与文一一比照,找到理解不误的地方。B句表述错误,管仲劝谏齐桓公要疏远卫公子开方的理由是其母不爱,安能爱君?意思是他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君主呢?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不可望文生义,比如微事及都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不同,要注意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弗安等,翻译后疏通语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管仲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做人与做事阅读答案 读书与做人阅读答案12-17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苦恼阅读答案01-10
寒夜阅读答案10-10
牵手阅读答案11-24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09-10
《燕子》阅读答案10-30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2-05
鸟语阅读答案08-20
《穷人》阅读及答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