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必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有条建议是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感触颇深。当孩子们怀着无比渴望知识的心情走进校门,但很快随着学校生活的简单枯燥而慢慢的失去原有的新鲜感和好奇,变成令人忧虑的厌恶学习的状态,怎么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才能使孩子的精神和智力都比昨天更聪明,更有活力和兴趣去学写呢?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是看见。
因为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索能力首先让孩子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存在,不至于空洞抽象使孩子失去了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必须让他们觉的学习是多么丰富和多彩和惊奇,当付出用心去看,去仔细的观察,会思索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让好奇使他们更有动力,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烈,所以有写东西必须要看见,孩子们因为看见这些东西,多仪注意力自然转移到这里,而不会成为消极的接受者,于是就有了活动的思想。而思考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不断的给孩子新奇的东西,更能让孩子们去主动思考,即使很简单的记忆知识,也能让孩子明白每个记忆知识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培养他们这种善于观察并得出结果的敏感性,比简单的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实际意义也强的多。若没有了一些实际的看的见的东西和体会,小学生很难去体会那种感受,有时候即使记住了,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用看见去激发孩子的学习的热情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之一。
第二阅读。
用不断阅读来拓展孩子的思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样去补充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呢。我想阅读是最有利的手段,而且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可以让孩子领略不同的新奇,而小学生的好奇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若没有这些更谈不上学习什么科学文化知识了。只有阅读了大量不同的书籍,知识才会由片段的会聚成一个汪洋的整体,而不至于支离破碎。而作为老师,要引导孩子去读这种的书。小学生不一定要选太高深莫测的书籍,尽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首先一点原则,孩子们读书为乐,若太枯燥,他们没了乐趣,自然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了。而小学生的心理在萌芽的'状态,而一些英雄任务的书籍往往多读一点会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也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一些适当的自然读本又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拓展了他们理性认知世界的能力。
第三创造力。
有了上面两项的看见和阅读做积淀,剩余的便是这两种积淀的结果,那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和上面两项既是延承的,又是平行的。创造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独立思索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造者的满足。
总之,读完了这条建议。想了很多,也联系了自己很多。而且从文字的背后,我看见了作者对孩子的真心和用心。我想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吧。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
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惊喜,有时也会为自己愚笨的做法自责不已,仿佛在与他面对面的交流,解答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每次读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与体验。
初读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大致内容:巴甫里克是本节的主人公,他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孩子,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儿童。女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教,却都是徒劳无功,可是苏霍姆林斯基明明记得他在刚入校时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幸运的是在接下来的几次去田野树林旅行的机会让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这是一个观察力非常精细,能敏锐地察觉到隐藏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的孩子。果然巴甫里克在自然学科上的表现惊艳了整个学校,他培育的苹果树枝成活率极高,并且能总结出顶端的嫩枝会使成活率更高。这种表现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巴甫里克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植物栽培的研究能力日益增强,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进步,最终考入农业学院,成为农艺师。
从巴甫里克的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就是“拼命”地给他们补,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大量工作,成效就是微乎其微。在没有成效的情况下,老师的心情一定特差,说话的音量也控制不好,成绩差的学生又属于那种比较敏感,自卑心较强的'孩子,他们就会变得更胆怯,对学习更没兴趣,还会产生消极心理,甚至不遵守纪律,处处与老师作对。如果我们老师转变思路,学会欣赏他们、赞美他们、发现并支持他们的兴趣,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觉醒”是需要恰当的方式的。正如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成龙的天赋在动作上面,如果让他像一般的孩子一样读书,未必有今天的成就。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差生”最终成材的例子。从巴甫里克的身上,我要清醒、理智地面对看起来不会学习的孩子,他,她,不是差生,而是思维还没觉醒;从女教师的身上,我要吸取教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当这条路行不通时,我们一定要试试别的出路;从生物老师的身上,我醒悟到,原来,多让学生动手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我还想起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把教育给神化了,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将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老师,显然是极不负责任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案例告诉我,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并不总能在同一时间达到理想水平,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是真的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成为孩子信任的人。其次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支持,我们如果把孩子看作一个“大写的人”,他也就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反之,他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妨这样期待着,差生或早或晚会有这样的“思维觉醒”,我们做老师的要留心发现,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变成了下一个爱迪生或爱因斯坦。让我们的爱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9-11
教师心得体会03-05
教师心得体会07-01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2-23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02-26
智慧教师心得体会03-01
物理教师心得体会02-21
教师实习心得体会01-29
地理教师心得体会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