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实用文>事迹材料>农民工事迹材料

农民工事迹材料

时间:2023-04-23 17:08:4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农民工事迹材料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写事迹材料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民工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分享。

农民工事迹材料

农民工事迹材料1

  一位农民工的感恩情结

  ——黄久生事迹材料

  我叫黄xx,19x年8月出生在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6岁丧母,与父亲和弟妹相依为命。

  1982年,高中毕业后,生活困窘,加之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我便与几个老乡一道,踏上了北上郑州的打工之路。在老乡的推荐下,我在一家工地干小工,搬砖、提灰、为大工师傅打下手,每天报酬15元。师傅们喜欢我能吃苦、腿勤手勤的品格,都愿意传授我真手艺,为我后来学习建筑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休息时,别的工友喝酒打牌,我却挑灯夜读,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拼命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已才能成大事。凭着努力和执着,我自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课程,顺利取得了大专文凭。

  我参与承建的工程两次获得国家最高建筑奖——鲁班奖,30多项省、市优良工程。2001年11月,我首次被评为郑州“十佳外来务工青年”,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有突出贡献新闻人物”,2006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敬老之星、全国敬老之星,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荣获“感动中原十大人物”,“2008年和谐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并被选拨火炬手参加奥运圣火传递。5次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全人大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的亲切接见,2次受到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的亲切接见。省委书记在多种场合称赞我是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

  面对这些荣誉和鼓励,深知受之有愧,也深知这些荣誉是父老乡亲共同的荣誉,如果没有家乡父老的养育和培养,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各级领导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农民工兄弟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决心当好农民工的代表,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2000年以后,我亲眼目睹了农民工由于人员分散,地点流动性大,工资得不到保证,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依然弱势群体,维护合法权益,光凭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时我就想起依靠党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农民工兄弟的合法权益。

  2004年春,在潢川县委、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了,镇党委任命我为党支部书记,我这才有了用武之地,党支部不仅可以凝聚农民工党员,使外出党员有了“娘家”,还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为农民工讨回公道。

  2007年6月,潢川老乡李万军,带300多农民工在郑东新区一建筑工地施工,开发商欠民工工资600多万元,不仅要钱不给,还给民工住的工棚停水停电,要把民工赶出工地,情急中李万年拿刀要与开发商老板拼命,我闻讯后,及时赶到现场,严厉批评了李万军的野蛮行为,并将几百民工的辛酸遭遇写了上访信送到省人大上访接待处,省人大领导非常重视,责成郑东新区限期一个月解决民工工资,不到一个月,开发公司就先付600万元现金给李万军及民工们,民工们感慨的说:不是久生出面还不知道要闹出啥结果。

  从此,民工们流传这样一句口头禅:“有困难,找支部。”

  几年来,我以党支部的名义为老家上千民工讨薪二千多万元,近两千农民找到工作岗位。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小时候,我就深深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时之惠当永生莫忘的道理。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乡亲们一碗饭、一盆菜、一双布鞋帮我养大的,我从小就立志将来要回报乡亲们。1996年冬,我从郑州回到老家晏岗村,看到有的老人还没有棉衣,快过年了,有的家庭还买不起肉,我想到我的童年,当即找到镇党委,拿出2万元钱,让镇政府为全镇600多户孤寡老人买些肉、米,让这些老人过个好春节,事后我得知这些老人过年都吃上了鱼和肉,我就很欣慰,这就是我的梦想。从此,我每年都要为全镇的五保老人们买米、买肉、买棉花,我认为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就像一个孩子对老人应尽的义务一样,十几年来,我不间断地为全镇的五保老人送米送肉,还送零花钱,至使全镇600多位五保老人都认识我,我一到敬老院,他们就跟我拉家常,我就象回到自己家一样,我从小得到大人的呵护,现在跟这些老人在一起,感到很舒心,有人说我是600多位老人的儿子,我听了很开心。今年3月16日镇民政所的工作人员电话告诉我,镇里有两位五保已是癌病晚期,因多年受到我的资助,包括给他们治病,临终前非要与我见上一面,闻讯后,18日我从郑州赶到双柳晏岗雷楼李鸿金家,李鸿金已是几天不吃不喝靠打针支撑着等到与我见上一面,当我走到他床前时,他已泣不成声,说:“活着你养我,我病了你又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你给的衣服,我到死也穿不完,我要死了,我能见上你一面,就是死也能闭眼了。”当时我很心酸,在场的人无不潸然落泪。我握着他的手说:“你放心,到时我再忙也要回来将你送上山。”临走又给他一千五百元钱买寿木,紧接着,又驱车赶到郑岗涂围村民组,看望胃癌末期的涂先良,临走又将买寿木的一千五百元钱交给涂的四哥,并嘱咐到时有困难,随时打电话告诉我,我准时赶回来。或许是一种感应,这次见面后的第12天,就是4月28号,我在省里参加省劳模表彰大会,大会还没结束,我接到李鸿金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李鸿金去世了,多年的赡养我已把他当作亲人,噩耗传来,我再也无心参加省表彰大会安排的其他活动,挂断了电话,我就从郑州赶回老家,送他上山……

  赡养(shanyang)600多位老人是我的一项义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也是我的一份责任,2007年底,我投资为夏楼村民组每家都安装了自来水,又将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前,一直修到相邻的王堰村民组,并在村口修建了一座感恩亭,旁边安装了健身器材,劳动之余村民们可以悠闲的拉聊和锻炼身体。双柳树镇小学改建,我捐了2.3万元;2003年抗“非典”期间为镇里捐资13万元购买设施;2007年镇里建设“村村通”工程,一次性捐出7万元…… 为双柳树镇建设敬老院投资45万元,入院的孤寡老人,除享受国家政策补贴外,其余部分由我补足,包括养老送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我动员了300多农民工带头捐款,当天捐款三万元,我及时将款送到河南省慈善总会,5月22日我从外地出差回到郑州,及时召开支部大会,并以支部文件转发了中组部《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动员全体在郑的党员自觉交纳“特殊党费”,这次筹集的5.5万元,我直接汇到中组部。成为河南省首笔农民工党员交纳的“特殊党费”。在抗震救灾中,我个人共捐款12万元,尽到一个普通党员的微薄之力。

  几年来,我先后为信阳白血病患儿小黄冠、息县血癌少年陈辉、潢川县白店一家三人都得癌症的周慧等多人捐款10多万元。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7年镇里“村村通”建设,我先后捐资100多万元,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些人也问过我,这些人在你小时候没有并没帮助过你,你为什么会伸出援助之手?我想说:在我生活最绝望的时候,尝到了别人帮助我的那种幸福与快乐,我也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获得那种幸福与快乐!

  我将把荣誉当作动力,永远鞭策着我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回报社会,回报关心过我、扶养过的父老乡亲。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农民工事迹材料2

  郁郁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泄。在百丈乡大满村沿线公路旁的一大片马蹄田边,我们见到了百丈乡鼎鼎有名的“种植能人”——韦启恒。

  27岁的韦启恒毕业于广西农校,因为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xx年夏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厂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乡大满屯鸾村。“打工虽然也有一些积蓄,但坐吃山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天天闲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韦启恒说。于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点事做,心想不能让自己这几年农校白念了,他决定学以致用,开始寻求从种植这一方面寻求突破,百丈乡尽管地处偏远,但是却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后,他决定联合周边群众一起种植甜玉米。由于毕业于农校,掌握着一定的农作物种值的知识;而且韦启恒本人谦虚好学,他不厌其烦地向农校的种养专家请教,并向邻县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多次邀请读农校时的老师和专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导。通过多方学习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韦启恒很快学到了一整套适合种植甜玉米的.本领。韦启恒种植的甜玉米由于个大粒饱满,营养丰富,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一收获便引来老板大批量收购,1.4元/公斤,很快便销售一空,没有了销路的后顾之忧,韦启恒第一次创业就赚了一个“满堂红”。

  “与打工比起来,自己创业比较辛苦,而且也有风险,但是现在政策那么好,政府帮我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创业有补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会获得成功。”韦启恒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现在,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贷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种植的120亩芋头前不久又获得了丰收,韦启恒主动走出去,联系外地老板到百丈收购,2.4元/公斤,纯收入达十多万元。

  往日打工仔变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韦启恒通过种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韦启恒决定租下大满小学旁的一片农田种植马蹄,由于看到他通过种植富裕起来了,周边的群众也被带动起来了,群众也自发种了三十多亩,对于乡亲们的求教,韦启恒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眼下,是马蹄进入分蘖生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田间指导群众。预计今年所种的马蹄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亩。

农民工事迹材料3

  农家娃当上“鸡司令”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伦增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伦增,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伦增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xx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伦增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伦增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伦增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伦增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xx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伦增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产业融合促进脱贫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远权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远权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xx年,李远权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远权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李远权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远权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远权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农民工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农民工欠薪工作总结12-09

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02-09

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总结08-19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05-01

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12篇07-05

农民工的社会调查报告12-16

四好少年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04-01

护士的事迹材料02-18

班组事迹材料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