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6 10:12: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感到部首与汉字的关系,感悟汉字的趣味性。

  2. 正确、规范地书写“假、似、准、谁”。

  3. 继续练习。

  4、 继续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及时记录生活中的所观所感。

  过程与方法:

  1. 从“趣”入手,以知识之“趣”调动学习之“趣”。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态度、情感、价值观:

  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体验、感悟汉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妙之处。

  二. 教学准备:汉字卡片。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小笑脸”)想得到它吗?那你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小笑脸”就愿意和表现好的同学在一起,有信心得到它吗?现在和老师看下面的题目。

  二、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出示题,请学生认真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3、.拓展游戏:还有哪些偏旁与汉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三点水旁、(河,流,湖,海,江)两点水旁(冰、冷,冻)木字旁(林、柳、树、杨)、、、

  (二) 把字写好看.

  1. 请平时写字好的学生说说如何把字写好。

  2. 观察“假、似、准、谁”四个字的.特点(左中右结构)

  3. 小组讨论如何写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4.描红写字,评出(写字小能手)

  (三)我的采蜜集

  你们的“采蜜集”里一定有采了不少“蜜”吧,快拿出来让大家“尝一尝”。

  1. 在小组内读自己的“采蜜集”,最好说出从哪里“采”到的。

  2每组推举一个优秀的在班内展示。

  4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

  (四)读读背背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并背诵。不认识的字可以。

  2. 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描写夏天景色的文章?

  3. 小组内展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15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的可爱,地球太容易破碎,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首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从诗中读出地球的孩子在做什么,谈自己读诗后心里的感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那样的感触?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些什么修辞方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板书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诗——

  《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

  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宇航员的感叹,整体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⑴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⑵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

  2、地球的“渺小”

  ⑴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⑵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

  半径:6300多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⑴何谓“恩赐”?为何不是恩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矿物资源,认识在“自然资源的有限”。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

  ⑵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⑴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⑵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谈开去、想开去,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道理

  人类别无去处,生成保护地球的意识,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⑴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⑵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怎样保护地球。

  四、作业

  ⑴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0个生字,15个词语;

  ⑵谈谈自己要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无私 慷慨 太可爱

  不断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渺小

  资源有限 地质变化 别无去处 太容易破碎

  生态灾难

  附:

  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

  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还有:

  无休止地砍伐森林,

  绿叶为之颤抖;

  把动物拎上肉案,

  残忍地捕杀人类的朋友;

  无节制地侵占植物的领地,

  坐视一个个物种灭绝;

  还有、还有、还有……

  ——节选自《地球万岁》(作者:薛卫民)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复韵母ai ei ui与声母的拼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ɑi ei ui三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及与声母的拼读。

  2.过程与方法:练习复韵母ɑi ei ui拼音,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拼音。

  教学重点: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

  教学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开火车读ai ei ui

  2.通过老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形式,复习什么是复韵母。

  3.听读练习:听老师读儿歌,找出这几个老朋友。学生边听边一起找出带调韵母,师巩固。

  一对小姐弟,姐姐高来弟弟矮。弟弟要砍树,姐姐急忙制止他:“哎!哎!哎!别砍,别砍!爱护小树,人人有责!” 天气渐渐转凉了,姐姐围围巾,既温暖又好看。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内容

  1.出示:蓝猫和淘气:他们准备到拼音王国旅游,遇上智慧姐姐,玩起了闯关游戏。

  2.第一关:拼音娃娃b p h与复韵母ai的拼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班上哪些同学爱看足球赛?哪些同学爱踢足球?你准当的守门员?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小足球赛》。

  二、指导观察图画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注视前方,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叔叔在看球赛。)

  2、指导观察顺序。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我们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整幅图可按从人到景的顺序来观察,而入又可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顺序来观察。)

  3、指导观事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①对小守门员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可从他的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观察。)

  ②请同学们从衣看、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说说小守门员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小守门员严阵以侍的神态,全神贯注盯着前方的眼神,前倾的身子,下垂的双臂,手上戴着的皮手套及膝盖上的纱布等。)

  ③观察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动作、神态。

  4、指导观察观众。

  ①在赛场一侧观看比赛的共有几个人?(共有8人)

  ②先观察图上左侧五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③再观察图上右侧三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那位叔叔与边上的两位小观众有什么不同。

  5、指导观察背景。从图上周围的景物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足球比赛?

  ( 从野花、青草、堆置的物品可看出这是一块闲置的'平地。)

  6、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人物到景物、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了图意。

  三、范读本节课课文

  刚才,我们同学观察并说了图意,那么本节课课文又是怎样描述图画的呢?情同学看着图听老师把本节课课文朗读一遍。

  四、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门轻声读本节课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看看本节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守门员?哪些自然段写观众?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怎么分?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样子。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讲小观众和大个子叔叔观看球赛的情形。

  3、指名分段朗读。

  五、学习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欣”是前鼻音,注意指导“磕”和套”的写法,区别“惕”与”赐”字音和字形的异同点。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本节课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本节课课文

  二、看图,学习第一段

  1、看看第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看图,说说为什么本节课课文中说“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又”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们常来这儿踢球,他们喜爱踢球这项活。)

  3、看图思考:从球赛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路过的大个子叔叔,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得怎样?(比赛一定紧张、激烈、精彩。)

  4、齐读第一段。

  三、看图,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对照本节课课文看图,看看这一段描写了图中的哪两个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谁?

  3、学习写小守门员的两句话。

  ①这两句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守门员?(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来写的,〕

  ②哪些词语写了小守门员的神态,对照图,说说“警惕”‘注视”“毫不在意”是什么意思?(“警惕”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觉,时刻注意着。“注视”就是注意地看。”毫不在意”就是丝毫不放在心上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守门员?(警惕性高、意志坚强的守门员,)

  ③小守门员的动作是怎样的?这样的姿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守门员是一位合格的守门员。)作者为什么要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对小守门员的称赞。)

  ④看着图用自己的后描述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

  4、学习写候补守门员的两句活。

  对照图读第二段的后两句,说说候补守门员有什么特点?(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上场一显身手。)

  5、齐读第二段。

  四、看图,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三至五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分别用“——”和”…”画出写到的观众和描写他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②结合图文,理解有关词语。

  “索性”如果换个词可用什么?(干脆)看图中那个搂着小弟弟的红领中,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局势”在这里指什么?(措球赛情况)观察图上白狗的样子,说说“闭目养神”是一种什么样子?(闭着眼睛,休养精神)

  ③从观众的动作,神态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比赛很激烈,观众对赛场上的情况非常关心。)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画出写到的观众及描写他们神态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神秘的“恐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借助这篇极具吸引力的课文,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文,理解、积累词语和句子,同时,了解恐龙灭绝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恐龙灭绝之谜的欲望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适当练习有条理地说话。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5个字,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其他的种种说法”这类词,有条理地说话。

  3、对恐龙灭绝之谜产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的渴望。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聊聊恐龙

  1、课件出示恐龙图。

  师:小朋友,认识这些动物吗?你都知道有关恐龙的哪些知识呀?

  2、学生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识记“恐”。同时,结合恐龙图理解“庞大”。

  3、揭题“恐龙的灭绝”,读读课题。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交流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

  2、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3、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随意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次认识。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了解到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有些小朋友知道了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都很好。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

  5、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 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对3000000、200000000等数据比较陌生,教师板书成阿拉伯数字,让学生与年龄10岁、100岁比较,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

  ⑵ 朗读指导,练习。

  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学生就能读好“两亿年”、“短多了”等词、句。

  ⑶ 教师引读,读好问句。“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呢?”

  三、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再次自由读课文,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第一次读要有所进步。

  2、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⑴ 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请一名学生:一种说法是……(朗读指导: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严寒)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请一组学生读:另一种说法是……(朗读指导:长句: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请全体学生读: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的点。先由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取直觉信息;再让学生带着“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个问题朗读,边读边思考;最后,教师以问引读,学生以读代答,既反馈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而且形式新,学生兴趣高。)

  四、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师: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

  1、自由读,有几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地思考和感悟。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供与本小节相关的词语,进行语言的内化和表述。既进行了隐性的识字教学,又积累运用了词句,了解了恐龙灭绝的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

  1、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学生自由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3、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4、小研究。

  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

  ( )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 )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 )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 )地球一片黑暗

  ( )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该如何排序?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新课标指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研究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的单一而又乏味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一研究,既能理清与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巩固字词,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4个生字:“亡、肉、耐、类”。

  2、学生用编字谜等形式识记。(如“类”:“一种大米”或“一堆大米”。)

  3、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如:“类”书写时要注意:米的最后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点评。)

  4、学生练写,展示佳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 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 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3. 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积累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种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居易的赠诗中,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白居易用反语说:你应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气那么高呢!可是二三十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了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三十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刘禹锡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说自己在外二三十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它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事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赠诗说:“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同辈人都迁升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刘禹锡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三十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把精神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思维训练】

  1. 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题中,“酬”是“酬答”的意思。“乐天”是指白居易。

  2. 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本诗的韵脚有:身、人、春、神。 其押韵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 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暗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迁升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这也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简而言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的思想感情。

  5. 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诗人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7. 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白居易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因为白诗末尾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而劝慰白居易。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与白居易赠诗的开头照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刘禹锡生平、作品,以及典故“闻笛赋”“烂柯人”。

  3.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扫除文字障碍;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七、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二、 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评析:[“亭”字是本课中唯一要求要写的字,这个字学生虽早已认识,但不一定了解该字的字理,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法,既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该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表意作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不能少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时间。]

  2、介绍敬亭山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学读诗题

  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

  (2)(一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

  (3)齐读

  4、学读诗句

  (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

  (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

  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评析:[刚才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贯穿,要求学生“会读”全诗。教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学生诵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诵读。这一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三、 读懂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

  (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

  (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

  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

  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2生读)

  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

  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厌”是不满足。

  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2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请再读!(2生读)

  四、诵读

  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

  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

  生:(齐)只有敬亭山。

  五、体验

  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写感受,师巡视)

  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积累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

  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

  3、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喻)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调起来

  1、 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评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教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沉下去

  1、 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

  2、 指名读,指正读音。

  3、 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4、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分句理解诗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下吗。(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8、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9、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吟读成诵。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三、放出去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鸟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云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

  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作业设计 能不忆江南?

  (一)《独坐敬亭山》作业

  1、抄写学过的古诗词一次,并默写一次。

  (二)《望洞庭》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词语积累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胧胧、宁静和谐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忆江南》作业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

  [问题研讨]

  1、 古诗词教学中,古诗的意思是否需要学生完整的背诵?

  2、 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意境是否恰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这节课着重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改变以往教师牵着学生演教案剧的现象,变硬性设计为软性设计,一切预设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定,但教师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把握文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及时给予引导。本课极力体现“美、新、实”的特点。美指教师的语言以及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新指设计新颖,实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体现美而流于形式,要将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同时,着眼于学生,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着重体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意识及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以诗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 运用自制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四、重点难点

  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展开丰富想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方式:本课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

  七、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桂林山水录像,自制课件

  2、 学生准备:搜集桂林山水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早在一百多年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这样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好地方,你妈愿意去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设计意图]“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人皆知的古代名句,而对它的出处人们却知之甚少,点名出处,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

  二、 观看录像,整体感知

  1、 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教师配乐朗读。

  2、 学生集中积累资料,初读感受

  三、 小组合作,自学交流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在桂林的山水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重点朗读,再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 小组内,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组内成员解决,组内解决不来的,拿到全班解决(教师巡视、参与)

  4、 小组内初步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话行为,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方式 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获得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组内合作是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准备。

  四、 择其所好,全班交流

  师:刚才,小组内的同学已经自学了课文,谈出了初步的感受,现在,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针对其发言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1、 如果有学生谈漓江水,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读出写漓江水的段落

  (2)谈收获,并提出组内解决不来的问题

  (3)梳理问题,集中讨论: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作者为什么要拿大海和西湖做比较?这样写有审美好处?

  小结:这一段先同大海和西湖做比较,然后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目的是要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中心。通过大海和西湖的衬托,使人对漓江的水产生锦上添花的美感。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教师既要放的开,又要收的拢,把问题集中到一个点上,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鉴赏。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漓江的“静、清、绿”,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提示:朗读、简笔画、语言描述等方式。)

  (5)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排比句,其中“啊”的变音应重点强调。)

  (6)给画面做配音朗读。教师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朗读内容要与画面内容一致,第二,朗读速度尽量与音乐节奏一致。(播放漓江水录像)

  (7)小结写法。这段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向我们展现了漓江水的平静、清澈、碧绿,真是名不虚传。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配音演员,是心、眼、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的一种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如果有学生汇报桂林的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朗读桂林的山这一段

  (2)谈自己学到的收获

  (3)朗读排比句

  A.对比读,有“啊”和没“啊’进行对比,体会啊表达的感情色彩(‘啊’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B改换字词读,把“真”换成“多”字来读,体会真字的作用(“真”更能体现漓江山的特点)

  C教师引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体会每个分句的写法,先概括,后具体。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汉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师生合作读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的升华,将文章精妙尽情领悟。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体现桂林的山的特点

  A.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板画老人峰、象鼻山、骆驼山

  B.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赞美桂林山的诗句

  (5)播放桂林的山的录像,学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体参与,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才能、自主发展的舞台,使得黑板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美的世界。学生口、动脑、动手,调动诸多感官,将作品静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言语的形式形象化、动态化、审美化。

  六、引读学习最后文本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听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七、 课外拓展,语言实践

  教师导引:近年来,桂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成千山万名中外游客,相比之下,旅游人才紧缺,为此,桂林市旅游局像招聘导游,应聘的同学必须为桂林山水设计一段导游词

  (1)小组合作创编

  (2)作品展示,学生评价、鉴赏

  [设计意图]学做导游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培养学生凝练语言能力和审美意识。

  十、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十一、作业设计

  1、 导游表演,训练口头表达呢你能力

  2、 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个景物。

  3、 作业本练习

  【问题研讨】

  如何让方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而不只是所谓形式上的自主,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真正的以学论教。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语文乐园(四)共有“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和“口语交际”三大板块。

  其中“我来试试”包括:认一认,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背一背;读一则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探究与发现”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探究不同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不同的效果。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下雨算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说地意思,合理、巧妙、有礼貌地说服别人。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知道意思相同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2、学习认识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

  3、学习名言警句。

  4、读成语故事,弄清成语意思,能讲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学习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理解短文,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一)认一认,读一读。

  1、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读一读,了解每组词语的意思,思考每组词语中有什么规律。

  3、小组交流。

  4、全班反馈,指导理解词义。

  5、教师小结:每一组词都是表示“第一”的意思,第二组词表示“取得第一”或“领先”的意思。

  6、拓展学习:试着说说类似词语。

  (二)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朗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思考:句子前一部分和侯一部分说的有什么不同。

  3、请同学完整的读句子,说说作者想重点强调的是哪个部分。

  4、小组交流。

  5、全班反馈。

  6、拓展学习:试着用“可是”、“但”造句。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请同学自读句子,感受句子内容。

  2、交流:读句子的感受。

  3、用多种形式朗读。

  4、学生背诵名言警句。

  5、指导抄写名言。

  (四)读一读。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2、自由朗读成语故事,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

  4、思考:孙权为什么很不高兴,他是怎样批评吕蒙的?

  5、全班交流:吕蒙为什么能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6、学生自读故事,互相讲一讲。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背诵古诗。

  3、再读金波的《蝴蝶飞》。

  4、思考:发现了什么?

  5、小组讨论。

  6、全班反馈。

  《蝴蝶飞》是一首现代诗,共六行,每行的`字数不一,节奏欢快,很有动感,很有童趣,像一首歌谣,琅琅上口。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行,每行的字数相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节奏平稳。

  一、口语交际。

  1 读一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书展的最后一天,下起了雨,乐乐和爸爸妈妈在家里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他们三人会说些什么呢?

  3 演一演,乐乐是如何说服爸爸妈妈的?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4 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更好地说服别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我想……》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有梦想,你心中的梦想是什么呢?(或听歌曲《种太阳》)。

  一、读课本中习作要求,思考:你心中的梦想是什么?

  1、同桌交流,明确自己本次习作的主题。

  2、梦想是美好的,要把自己的梦想进行具体的描述,要求语句通顺,用此形象生动,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二、学生试说,补充交流。

  三、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范文引路。

  2、学生习作,不拘形式,淡化文体,可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四、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2、集体评议。

  3、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美丽的梦想,把自己的梦想用文字写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把美的事物、美的愿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身边的美,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让课堂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小朋友按课文文字口头填空(括号内是应填内容)。

  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

  (学生齐读)

  师:林园园看了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生:因为林园园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李丽才画了蓝树叶,所以林园园的'脸红了。

  师:林园园这时会想些什么?

  生:她会想:都是我不好,没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我太对不起她了。

  生:她会想:老师常要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今天李丽有困难,我没帮助她,同学们会怎样看我呢?

  生:她会想:我太小气了,今天都怪我不好。

  师:林园园能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你们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齐:她还是个好孩子。

  师:对了,她还是个好孩子。她知道自己错了,以后肯定会改正的。

  现在,老师假设有这样一件事,请小朋友思考一下,那时,林园园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小黑板:“一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叫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纪方方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她会怎样呢?”

  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用一段话说出事情的经过。

  (学生读题、思考、讨论)

  生:美术课上,纪方方没有彩纸,林园园看见了,连忙抽了几张彩纸递了过去,小声说:“方方,拿去用吧!”纪方方说:“这怎么可以呢,我剪了,你用什么呢?”林园园着急地说:“快别这样说,你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吧,我这儿还有呢!”

  生:我还有补充,纪方方接过彩纸说:“园园,你真好。”林园园摆摆手说:“这是应该的,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学生继续发言)

  教师布置书面作业:把刚才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以及发展思维于一体,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作者当时的身份。“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

  2)当得知让自己去采访前总统夫人的时候,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什么是“非分之想”?

  2、当责任编辑肯定了这件事以后,作者是怎样做的.?“功成名就”是什么意思?“成竹在胸”是什么意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讨论

  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罗斯福夫人什么样?“魁梧”是什么意思?“敏锐”是什么意思?“不可磨灭”是什么意思?

  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

  4、什么是“始料未及”?

  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

  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

  二、总结课文

  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决定:初出茅庐 采访

  准备:扎进 寻觅 吮吸 迫不及待

  采访: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

  收获:获奖 座右铭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01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教案11-04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09-02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09-07

趣味语文小学教案08-02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07-11

小学语文松鼠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