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4 00:22: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集合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习题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

  ()地笑()地看()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情感目标:喜欢读对子,有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句对子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识字3后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准备了一首对子歌送给小朋友们。这首对子歌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识字7》。(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⑴、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

  请小朋友们快快打开课本114页,读一读课文,遇到困难可以请小伙件帮忙,也可以请教老师。

  (2)、生自由拼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

  ⑵、小老师带读课文。

  3、对读课文。

  ⑴、师与生对读。

  ⑵、男生与女生对读。

  三、学习新词,识记生字

  1、生边读课文边圈出不明白的词语。

  2、交流:哪些词语是你不明白的?

  3、出示词语,读一读。

  4、创设故事情境,感悟“虚心、骄傲”等词语。

  5、学习生字。

  ⑴、出示生字,指名读,个别生字可请小朋友组词读。

  “老师听说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喜欢玩卡片,所以我今天就带来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卡片,不过这些卡片要送给那些会读卡片上生字的小朋友。”

  ⑵、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几个是最难记的,动动脑筋,有好方法记住吗?

  ⑶、读词:虚假、骄阳、傲气、淡绿、诚心、果实、赢了、称赞、招手

  ⑷、小组合作玩“打卡片”的游戏,巩固生字。

  四、读课文,找反义词

  1、读课文:生字宝宝又跑到课文中去了,你还会读吗?

  2、这首对子歌中有很多的反义词,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⑴、生边读课文边圈生字。

  ⑵、交流找到哪些反义词。

  3、“我会读”: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指名→师生合作读→找反义词→齐读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对子。

  六、课外实践活动:搜集对子 班上交流 。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特点

  端详

  变色龙

  捕捉食物

  放回

  会变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 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木偶――皮诺曹与一群不爱学习,十分贪玩的孩子,被诱骗到快乐国,在那里,他们经历了尽情玩耍、由人变驴、被卖、挨打、摔瘸、惨遭淹溺、险些丧命的磨难,最后跳水逃走的奇异遭遇,说明皮诺曹是一个没有主见,非常贪玩,但决心改正错误的孩子。

  课文选自著名童话《木偶奇遇记》,语言朴实、故事性强,适宜儿童独立阅读。

  文中有二幅插图。一幅画着皮诺曹骑在惊恐万分的毛驴上,高兴地赶往快乐国的情景;一幅画的是皮诺曹长出驴耳朵、驴尾巴时痛苦、绝望的情景。这二幅图,有利于学生理出文章线索,深入地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力求引导学生读、思、议结合,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在阅读有趣曲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童话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并从中认识主人公的道德品质。

  3辅导学生认识课后的7个生字,理解相关的词语。

  [重点难点]

  了解皮诺曹的奇异遭遇,认识他的品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名著《木偶奇遇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板书:奇遇)请谈谈对“奇遇”的'理解。

  2说说你们经历的或听说的、你认为最能表现“奇遇”的事。

  3你们说的奇遇,与我推荐你们读的“奇遇”相比,太平常了。你们要读的奇遇,是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怎样幻想都不为过的“奇遇”,你们愿意读吗?

  4板书课题。

  5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介绍作品想象丰富,故事奇特、曲折、有趣。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吸引了几代儿童的目光,使人爱不释手的特点。)

  二、理解课题,猜想内容。

  1“记”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指什么?(引导,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理解“快乐国”。

  ①在神话或童话故事中,你知道有哪些虚拟的国?(如《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等)

  ②这些国名与他们国家的社会生活是什么关系?

  3猜想皮诺曹在“快乐国”的生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独立阅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字,自学生字、新词。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与词语。(相机讨论、理解词语:愿望、盼望、嘱咐、爽快、乐不可支、斩钉截铁、九霄云外、兴高采烈、绝望、懊悔、一五一十、诚恳)

  ②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找出故事中的人物,用图示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边读边想。

  ①皮诺曹是怎样被“小灯芯”说动去快乐国的?从这点上看,皮诺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②从皮诺曹与”小灯芯”的对话中,你看出他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请用笔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读读说说。

  ①皮诺曹在快乐国里生活怎样?把写他思想变化的词语画出来?说说这些说明什么?

  ②皮诺曹是怎样脱险的?从皮诺曹脱险与决心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说说皮诺曹的经历。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木偶奇遇记》,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课文。

  二、小组讨论。

  皮诺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可以从多方面概括,只要有道理就行。如:皮诺曹是一个聪明善良、没有主见、没有恒心的孩子;他是一个天真纯洁、贪玩的孩子;他不爱学习,不识好坏人的孩子;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三、读课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活动。

  讲一讲,你还知道的木偶奇遇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木偶奇遇记》全书,举办一次故事会。

  2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或小伙伴们听。

  六、按皮诺曹的遭遇,重新排列句子,并用序号(123.....)表示。

  ()皮诺曹变成了驴。()被卖到马戏班。()他跳水逃走了。()在快乐国里,他没完没了的玩乐。()皮诺曹被推下海,险些淹死。()经常挨打,腿摔瘸了。()皮诺曹在“小灯芯”的劝说下去了快乐国。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学习祁黄羊做事出以公心,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做事出以公心,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的课上,我们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越王勾践,他让我们想到了一个成语——“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说到林则徐,我们会想到“虎门销烟”、“忧国忧民”;说到祁黄羊,我们想到的是——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出以公心”【板书】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大家在心里写。

  2、这些是悼公赞扬祁黄羊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悼公的这段话吧!

  【出示】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指名几个人读,怎么读好?读出什么?(感动、敬佩、赞叹)

  二、理解“外举”和“内举”

  1、“外举不避仇”中“举”是什么意思?“避”、“仇”怎样理解?

  (“举”是推举、推荐;“避”是避开、回避;“仇”是仇敌、仇人,文中指解狐)

  连起来怎样解释呢?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内举不避亲”的意思。

  (推荐外面的人不避开仇敌,推举自己的人不避开亲人。)

  2、悼公让祁黄羊做什么事?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谁读得更像一位国君?

  指导读。全班齐读。

  3、练习:用“重”字组词

  【填空】:

  在军队中,中军尉职责( 重大 ),所以决定人选的事非常( 重要 )。 对于这件事,悼公十分( 重视 ),悼公( 尊重)祁黄羊的意见,问的是谁能担此( 重任 )。

  4、还有哪儿用到了含有“重”的词语?

  (祁黄羊的两次“郑重地说”以及“不能不慎重” )

  5、【出示】: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 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1) 【板书“郑重”】“郑重”就是严肃而认真,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显得很“郑重”呢?探究“很”和“只有”。

  (2) 指导读好两句话。

  6、当悼公听到这两句话后有什么反应?

  指导理解“深感意外”和“十分惊讶”。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表现在哪儿?

  理解四个问号。(前面是一个反问句一个疑问句,后面是两个反问句)

  指导读出惊讶、疑惑的语气。

  7、是啊,祁黄羊的提议太让人感到意外和不解了,难道他是年纪大了,老糊涂了吗?如果是他的亲人长辈听到他提议解狐当中军尉,会怎么样?

  (有责备——你这个不肖的儿子,你难道不想着报仇雪恨吗?

  有担心——万一解狐上台以后恩将仇报,反过来陷害你呢?你不是自讨苦吃吗?)

  是啊,大家都为此深感意外,可这种推荐却在一片惋惜声中结束了,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当老百姓听说祁黄羊要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大官,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还以为祁黄羊是个好官呢,还不是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儿子!真是太偏心了!)

  8、看来悼公的担心不无道理。那么,祁黄羊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

  “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1) 【板书“慎重”】理解“慎重”。体会“不能不”的语气比“一定要”更加强烈。

  (2) “只是想”和“压根儿就没去想”的强烈对比。

  教师点拨:祁黄羊心里一心想着的是中军尉的人选事关国家的兴亡,心里想的是国家的利益,这就是“出以公心”。这里的“公”指的是什么?(“国家的利益”)

  (3) 你读懂了祁黄羊的话了吗?再次朗读体会。教师相机评价。(你真是祁黄羊的`知心人呐!)

  9、祁黄羊这样做,需要何等的勇气,需要何等的胸怀!当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后,他们能理解祁黄羊吗?他们分别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10、所以十分信任祁黄羊的悼公在听完后,深受感动,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出示,再次朗读】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三、总结课文

  同学们,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进步的国家,一刻也不能没有祁黄羊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回去以后把这则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让更多的人记住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

  1、用上我们积累的成语,写几句你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2、阅读《毛遂自荐》的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解读】

  1、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写书中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补充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2、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包含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写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从学期初,就要为本次习作做好准备,每学习一课,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课后做好拓展,为本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结集成册,为本次习作做好铺垫。

  2、习作前组织学生演好课本剧《完璧归赵》,并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谈感受。(引导说出看完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对课本剧本身说说看法。)

  【教学过程】

  流程一:作前指导

  一、阅读要求,明确指向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7》,并通过问题启发:读了《习作7》,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发表对这次习作内容和要求的理解。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说出习作要求。

  选择范围:可以在本册书中寻找故事,也可以是小学阶段学过的十一册书中的故事。

  选择内容: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还可以写一写读完故事后从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可以侧重于语文书里故事的记叙,也可以写自己读故事的收获。

  (设计简析: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不但锻炼了自学能力、审题能力,而且通过大家的交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对本次习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打开课本,寻找“故事”

  同学们,我们明确了习作要求,现在我们就打开册课本(也可以是十一册书)寻找故事。

  1、学生寻找故事。

  2、学生汇报并用一句话说出故事梗概。

  教师点评发言,引导学生汇报时注意概括,用一句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简析:让学生打开课本,唤起回忆,自己去寻找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件浮现眼前,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激发他们的热情,也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一句话概括梗概锻炼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利于习作时将情节写完整。)

  三、敞开心扉,诉说“故事”

  过渡:我们转眼间找到了这么多故事,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半截蜡烛》“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可见同学们真是爱读书、会读书,我们如何把这些故事说得更具体、更精彩呢?

  1、引导明确叙述要求

  (1)把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完整。

  (2)叙述人物时,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要有合理的想象。

  (4)写启示时,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情节,而应注重感受和启示,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回忆观看课本剧时的情景,教师引导说出。)

  2、从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简单讲给同桌听。

  3、推选优秀者在班内讲自己选取的故事。

  教师引导点评(侧重于是否完整、有顺序、重点突出、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设计简析:这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因此让学生同桌互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秀者则给同学们做好了示范。这一环节完成了由易到难的巧妙过渡。)

  流程二:下笔成文

  四、点拨思路,编写“故事”

  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现在就开始写一写你找到的故事,作为对语文书的资料补充,也可以写读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启示。写的时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也可以再次寻找所需要的材料阅读连接,充实内容,要有合理的想象。

  可以结合刚才所说的,先用几句简单的话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构思。然后,快速成文,遇到选不准的词语或不会写的字,可以先跳过去,以免影响全文的构思。有问题的同学可举手示意,小声交流,请大家动笔成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简析: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让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作了写作方法的精要指导,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流程三:作后评改

  五、修改习作,充实“故事”

  1.自我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就修改了二十多次。这可见修改的重要性。请大家先快速浏览作文,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然后出声读自己的文章,从字词句三方面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再读时,注意考虑是否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完整了,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在通读中发现了问题,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2.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点评时围绕“写事的文章是否做到了按一定顺序写、重点突出、情节完整,写人的文章是否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是否想象合理等。”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刚才评改这位同学习作的过程中,你一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再一次出声的读自己的习作,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习作,并在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一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习作修改,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同学的习作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六、结集成册,分享“故事”

  以《“故事”里的“故事”》《慧眼识“故事”》《书中自有千古事》等书名将故事分类汇编,结集成册,放入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借阅。

  (设计简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轻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写完后就没了下文,学生会很失落,会认为习作是为了写而写,那么课后的拓展、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集成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更加热爱习作,使训练落到了实处。)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 ;“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 ) 去( ) 荒( ) 交( )

  绑( ) 怯( ) 慌( ) 胶( )

  插( ) 尸( ) 拖( ) 胶( )

  播( ) 户( ) 托( ) 郊( )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评价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

  “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 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4、重点理解

  (1)出示: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提问:①把“涌出”、“迟疑”换个词,比较哪个词更恰当,为什么?

  ②“那多有趣”中,“那”是指什么?

  ③文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④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⑤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⑥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3)文章的结尾“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三)总结归纳:

  再读课文,说说读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2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 吃惊 →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01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1

小学语文教案11-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25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01-11

小学语文教案【热】01-23

小学语文教案【荐】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