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天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谈谈你的感受。(幽静、繁花似锦、五彩缤纷…)
2、文章抓住了天山什么特点来写的?(“静”美)
3、图片欣赏,了解新疆,了解天山(老师想请一个小导游来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讲解,从图片让我们整体感受一下天山独特的韵味,谁愿意试一试?)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定有同学迫不及待想去了,那我们就出发吧。来到新疆,可正是七月,到处都是戈壁滩,炎暑逼人。那我们就一起骑马上天山避暑吧。
(一)进入天山
进入天山,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景物:雪峰、溪流
特点: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男女分别读雪峰和溪流的句子)
写法: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小结:由上至下,写了天山的雪峰高、大、白的特点和溪流急、清、活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寂静的特点。
(二)再往里走
不要背着迷人的寂静的雪山溪流牵绊了我们的脚步,我们继续前进,再往里走,相信里面还有更加美的景色在等着我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了原始森林什么特点?突出了天山的什么特点?(视觉)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密、绿、)(听觉)马蹄溅起的水声;远处的几声鸟鸣(幽)
小结:以动衬静,写了天山原始森林密、绿、幽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密林的幽静。
(三)再往里走
1、山脚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就到了春天了。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像是春天了?你喜欢这片花海吗?(齐读第四自然段)像….像….像….写出了野花多、高、艳的特点。谁能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话?“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所以作者不禁要赞美“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改成陈述句: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反问句,加强语气,更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小结: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野花高、艳、多的特点。
2、走出这片原始森林,穿过着花的海洋,我们到了这奇丽的千里牧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千里牧场的?突出了它什么特点?(由外至内,辽阔、风平浪静)小结:由外至内,写了这像织锦一样的花海和这无边的牧场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骑着马我们轻轻的走,静静的感受天山的“静”美,静静的徜徉在这美妙的人间天堂,这就是天山之夏。思考这句话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次天山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1、看到了天山的美景
2、学习了写作方法描写顺序(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3、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句。
五、拓展训练
练笔: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地方,试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小习作。推荐:文章节选碧野的《七月的天山》,课后有时间请同学读一读整篇文章。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
人间天堂
移步换景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幽)
“静”美 再往里走
野花 (高、艳、多)
牧场(辽阔、风平浪静)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教学重难点:
识字,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春天的花园,春天来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二)我会认
1、出示: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丁――灯 鸟――鸣 底――低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学习:小组里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方法。
4、出示:平――评(评论) 方――访(访问) 齐――挤(挤满) 油――邮(邮局) 桥――轿(轿车)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小朋友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同学们来认一认这生字,看看哪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三)展示台
1、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结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2、小组内互相传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3、想认识谁的名字,就下座位去向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2、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3、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过渡:(出示春景图)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来读一读几个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3、抽读词语卡片。
4、扩展练习: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二)我会写
1、过渡: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2、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的是什么句子?(学生自由读拼音)
3、教师范写“春”字。
4、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学生书写)
5、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得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三)读读背背
1、过渡:春天里,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果树上还会结果子呢!
2、学生自由朗读短文《花园果园》。
3、小组互相读。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朋友最先把短文背下来?
6、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朗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歌声、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美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2、留心观察春天。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
(二)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1)出示图,谈话导入。
(2)学生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和春天有关的故事、古诗与课文。
(3)指名说、背。
(4)说说春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1)出示图,谈话: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快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2)分小组交流。
(3)指名说,评议。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1)谈话: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多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2)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厅”和“剪贴组”。
(3)明确要求。
(4)各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
(三)总结
1、教师谈话:春姑娘就在我们的身边,她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2、学生唱《春天在哪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撒”等9个生字,会写“勺”等12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张衡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录音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2、教师简介“张衡”。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节课,教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张衡小时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板书课题),多音字:数(shǔ、shù)。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自读,正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开火车式认读生字:口头组词,练习用词说一句话。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初读感悟:
①一边听录音范读,一边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
②反复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读给同学听。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正因为他从小爱好天文,长大后又刻苦钻研天文,所以在天文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创造了世界上瞩目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数星星的孩子》讲的是张衡小时候善于观察,肯于动脑,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1、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口头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题。
二、复习词语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读。
三、指导写字
1、字形分析、范写。
重点指导:“组、睡、珍珠、钻研、距”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数”:左右结构,左右均。
“离”:上窄下宽。
2、学生先书写,再临摹。
同学们,你们想更多地了解张衡吗?你们想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吗?请读读课后的“我知道”,还可以到书中或网上查找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1) 古今异义
(2) 词性活用
(3) 特殊句式
(4)通假字
(5) 成语
(6)固定格式
(7)通假字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小学语文教案11-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2-2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01
小学语文教案12-13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10-21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10-24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25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2-22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