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1-05-25 20:25:2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理解本文题材的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尤其是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和巧妙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层层推进论述观点和语言理解。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是怎样演变的?人类之前的生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地球上的另一个生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人类的飞船又如何能飞上蓝天、登上月球?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受到深刻的震撼吗?

  二、新课

  1、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观点:

  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应该以什么样的关系相处?请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出现在文中的哪一部分?

  ⑵标上段号,概括段意(或找出每段中能概括段意的关键性语句)。

  ⑶根据段意划分出段落层次。

  2、讨论明确:

  ⑴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性散文,文中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观点。

  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观点。

  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其中2至4段讲人类的智慧。5段讲大自然的智慧(比较),第6段讲人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第三部分:宇宙有生命,人与其它事物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3、研读课文:

  本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因此,文章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引论部分,引出观点,并加以否定。第二、三部分可以看作本论部分,第四部分则可以看作结论部分。全文通过层层推进,得出论点。

  ⑴人们常常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明确:

  普遍宣称征服自然,从历史长远、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智慧三个方面加以否定。

  ⑵细读文章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①人类的智慧有哪些?是否值得骄傲?大自然的智慧是否远胜于人?为什么?

  ②明确: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原因在:

  第一、高科技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还很狭小;

  第二、人类认识是一断纠错的历史;

  第三,矿坑可能是人类自掘坟墓;

  第四、在太空中也许有比人类智慧高得多的生物,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而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4、细读第三部分,理解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⑴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是什么?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事物有什么样的关系?

  ⑵明确:

  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其它生物是兄弟关系,所以人类理应爱护自然。

  5、小结:

  文章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关,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从人类与大自然的智慧比较,到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层层推进论述,最后引出结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6、理解难点句子:

  句子由学生讨论提出,并协同解决,老师给予点拨。

  7、写作特色,写作技巧:

  讨论归纳:

  ⑴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⑵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拓展

  敬畏自然是否意味着对自然俯首称臣呢?(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2、掌握本课10个重点生字的音、形,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2分钟)

  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写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样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光明,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黑夜中闪现的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节组成,每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5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重点字识记。

  静谧 憧 憬 劫 难 闪烁

  m 足珍贵 nng 望 寂m f 盖 冻jiāng

  2、重点词语掌握。

  静谧: 憧憬: 劫难:

  3、文学知识。

  本诗作者是 ,作品选自 。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一)有情感地朗读本首诗。

  (二)学生读文探究,思考、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

  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答:

  4、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又有哪些?这种物象的运用在写作中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答: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答:

  7、试着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结合课文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

  答:

  四、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或学生总结。)

  五、反复朗诵。(7分钟)(学生朗读,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展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较为重要的文言实词;

  进一步辨析虚词中的介、副词;

  认真诵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沉沦,克己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实施:

  1、板书:(《国语》)::国别体

  独立串解课文

  分辨虚词(介、副)

  讨论理解人物

  2、难句释疑(课前同学相互解疑,教师个别点拨)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希:资,储备:希,细葛布

  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副词。

  遂使之行成于吾:成,达成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雠,仇敌。

  将不可改于是矣:于是,这种局面。

  子苟赦越国之罪:苟,如果。赦,赦免。

  服之而已:服,使动。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称代词。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因而。中原,泛指原野。

  于是葬死者:于是,自此。

  去民之所恶:去,远离,不做。

  卑事夫差:卑,谦卑地。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使…为奴仆。

  广运百里:广运,方圆,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蕃,繁殖、生息。

  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公与之母:与,提供。

  公与之饩:饩,食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纳宦其子:宦,使学和养。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切磋。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名作状。

  十年不收于国:收,征收。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受辱。

  今越国亦节矣:节,克制。

  请姑无庸战:无庸,不用。

  越四封之内:封,境。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着。

  国人皆劝:劝,鼓励。孰是君也:是,这样。代词。

  3、大家做:虚词用法小归类(课前):

  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达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于

  介词,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于是”属介宾短语。

  以

  介词,例:以乱易整,

  连词,而,例:

  ①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4、多媒体课件及导语:(课件另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5、资料: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亦无定论。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夫差整军三年,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兵退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勾践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6、课文结构:

  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

  战败求和(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卧薪尝胆(第三至第四自然段),

  同仇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7、人物形象大家谈:

  勾践:城府深沉、败而不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韧者

  胸怀大志、有胆有识、处变不惊、急能任人――政治家

  8、小话题:

  1)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2)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3)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9、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二、三。

  2、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①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②下面带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问,译为“岂”,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④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⑤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⑥、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受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⑦下面对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私纳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之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们。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的过失。在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延伸阅读训练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10、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1、猜谜: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换花样。找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念一念。

  2、谈话: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电视?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们知道吗?

  3、过渡:(出示课文的插图)这家人也爱看电视,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又是怎么看的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尝试着读。

  2、把自己认为觉得很好的那个生字教给其它的小朋友,老师帮助正音。

  3、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开小火车读,并给这个字找个朋友,组词)

  5、完成随堂练习本上的第四题我也说几个。(关、写、家扩词)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小组进行读,读给组里的同学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个别读,评议,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听读的小朋友有没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3、练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小组读,男女同学对读,分小节读,全班齐读。

  4、进行比赛,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加以鼓励。

  五、图文结合

  1、我们来看看这图上有哪几个人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小节,有哪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第一小读得物棒的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的呢?

  ②以“奇妙”设立县念:这家人看电视有哪些奇妙的事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我接着问学生都喜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这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气氛也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拿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学生就感到特别亲切,因为画面上的内容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之后,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读熟后让学生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小组比、大组比和男女生比赛等,并让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这样不论对于读的学生还是对于评的学生都是一种锻炼,评价和被评价者都能得到一种满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①请学生读第一小节

  ②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这家人看电视到底有什么奇妙的。

  ③请同桌两读第二小节,想想奇妙在什么地方?两个人讨论讨论。

  ④请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⑤齐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小节

  ②说说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三了足球频道;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③说明了什么?

  ④有谁能把这一小节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指导学生读出奶奶爱自己的孩子。)

  ⑤自由读

  3、学习第四小节

  ①四人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一小节。教师巡视指导。

  ②交流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4、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这一小节。想想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什么?(互相关爱,为了别人的快乐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

  5、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①齐读二到五小节

  ②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造句。

  ③全班进行交流。

  ④联系实际用这个关联词造句。

  二、巩固生字

  1、游戏摘苹果

  2、生字组词。(完成随堂练习第二题:好朋友,读字互相帮。)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难字,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

  4、评议,再练写。

  5、完成随堂练习第一题和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的上课前先进行生字词的复习,再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家人看电视发生了怎样奇妙的事情呢?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或在四人小组中展开讨论,学生汇报。当学生读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等句子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学生通读上下文后很快找到了答案,再将互相关爱美德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运用在生活实处。在本篇课文中,我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造句,以及课外的延伸游戏“摘苹果”,摘苹果的游戏设计在即将下课之时,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而设定的,我觉得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一个放松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聪明的小松鼠尊重自然规律,边摘松果边埋松果的正确做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新课、分析课题、质疑(5分钟)

  出示谜语

  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学生答后出示松鼠图) 出示松果图,问: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

  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问: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揭示谜底:松鼠。

  观图答:松果。

  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质疑。

  投影图(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的导入了课文的学习 。)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0分钟)

  1、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3、让学生分段朗读。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文后,在文中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小组内讨论识字的方法,记忆的方法。

  (2)全班交流汇。

  (3)分段朗读。

  用投影显示生字,效果会好些。

  三、感悟文意、指导朗读(25分钟)

  1、 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松鼠和松果有什么关系吗?

  2、老师范读,(音乐与投影并用)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听读感悟后贴图画(按以下排列)

  高兴──动脑──担心──快乐。

  3、同学们,你喜欢哪个表情的小松鼠呀?那就朗读哪部分内容。

  (教师随时指导。)

  4、提问:小松鼠为什么要栽松果?

  引深到人类也应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

  5、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一起朗读课文。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吧。

  学生按自己的看法答。

  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这篇童话的美──语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断变化,并排列出来。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彩图绘本的学习兴趣。

  2、结合语文学习,通过观察想象图文结合创作绘本。

  3、感受小老鼠和海狮的珍贵友情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启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友谊和合作的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盒子!同学们,咱们来摸一摸盒子里装了什么?

  (有的同学摸出了直尺,有的摸出了手套…..还有的摸出了苹果)

  2、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与苹果有关——

  (二)、出示封面,揭示书名。

  1、出示遮去书名的封面。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看到这些苹果,你心里会怎么想呢?真想摘一个尝尝。)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出示“鼠小弟”)大家还记得他是谁吗?咦!这不是上节课来我们课堂做客的“鼠小弟”吗?

  大家还记得他上次穿着什么来的吗?(红色的小背心)

  3、今天我们的鼠小弟又出来干什么了呢?我们看看——

  他来到了这棵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下。鼠小弟望着苹果在想什么呢?

  4、书名——《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三)、讲故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1、我们看一下鼠小弟能吃上苹果吗?

  4、小鸟和猴子按书的正常页数出现。

  5、大象和长颈鹿先出现小老鼠的模仿动作,让学生猜想会是什么动物。

  6、袋鼠和犀牛老师先告诉学生是什么动物,让学生猜想他们会有什么本领。

  (故事内容很简单,前面六个动物的出现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出现方法,使故事更充满趣味。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又不失学生联想的趣味。)

  7、树上还剩下2个苹果,你猜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动物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8、继续讲述故事,揭示意义。

  海狮有什么本领呢?

  海狮一个人能拿到苹果吗?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鼠小弟和海狮合作拿到了苹果,你猜鼠小弟会怎么办呢?

  (体会分享的快乐。)

  他们两个拿到苹果会怎么办呢?

  出示最后一页。

  (四)、揭示道理,小结,

  1、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通过合作我们就能做到平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分享是快乐的,一个人的快乐分享给10个人,就会变成10份的快乐。

  2、你能说说你在平时生活中和你的朋友之间有哪些快乐合作和分享的事情吗?

  3、如果这时又来了一群小动物,他们都很想吃苹果,可是树上的苹果已经没了啊,你想鼠小弟会怎么做呢?

  (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鹿和狼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今天,我们来读一个特别的故事,她会让你重新认识鹿和狼,也会重新反映我们人类自己。

  (二)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学课文。

  (三)联系讲述“鹿和狼的故事”。

  1、仔细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2、自己练习讲故事。

  3、同桌互相讲一讲。

  (四)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2、小组讨论:罗斯福错在哪儿?为什么?

  (五)全班交流。

  1、说说罗斯福错在哪儿。

  2、举例说说: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六)课外扩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生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写下来,准备参加“不能破坏生物链”主题队会的演讲。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10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学习目标】

  1、感悟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情节中发现多维的深刻主题

  2、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描写方式

  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基础积累】

  1、字词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3、小说的情节由_____、___、_____和_____构成。

  4、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6、本文以为主线,以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

  7、本文的主人公是。

  8、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高潮()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感受课文】

  1、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2、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课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准确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并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

  菲利普: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菲利普夫人: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4、文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遇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菲利普夫妇才能指挥全家“安然脱险”,设想假如那个卖牡蛎的于勒偶然间抬起头来,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课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5、读完课文之后,巧妙的情节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久久的在你的脑海里回旋,你可以考虑下面的问题:

  (1)、我最感兴趣的细节

  (2)、我最感兴趣的人

  (3)、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4)、我眼中的若瑟夫

  (5)、我眼中的于勒

  6、关于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分析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

  四、语段分析

  1、朗读从开头至“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品味:

  (1)“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把这话改为“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其实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吗?

  (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删去这句话,有什么影响吗?

  (4)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是怎样表现的?

  2、朗读“果然,十年之久·····风俗习惯”,品味: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写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把这句话改为:“对于勒叔叔回国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一些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买一处住所。”好吗?

  3、分角色朗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品味:

  (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把这段改为“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你看错了·····对吧?’”不是更合理些吗?

  (2)“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删去加着号重的话,不是更为简洁些吗?

  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c、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d、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e、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①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②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③c句中的“他们”指谁?为什么怕“他们”看出来?

  2、阅读第39—47段,然后答题:

  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中对于勒的肖像描写透露出于勒哪些方面的情况?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你认为这分别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

  5、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叫。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7、“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8、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9、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1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

  七、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 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b、怕他吃了要生病。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a、关心、爱护孩子。b、自私、庸俗。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a、有些话不能说。b、不知说什么好。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a、对孩子不溺爱。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感悟人生】

  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创新写作】

  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

  5、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

【语文教案模板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语文教案模板合集7篇

2.语文教案合集10篇

3.【实用】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4.语文教案模板8篇

5.关于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6.【精华】语文教案模板10篇

7.语文教案模板集合9篇

8.【精华】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上一篇:语文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