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1-05-17 10:14: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3、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2、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利用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自由读

  2、同桌对读,小组读,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1)汇报读;评议

  (2)指导读

  (3)练习读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时候?从那看出来的?读

  (2)晚上,小朋友快睡了,应该怎么读不打扰他?自己练一练

  2、书中的问号表示什么?表示问句的语气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看谁读得有语气

  3、最后一句:小朋友睡着了,该怎么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

  4、理解“遥控”

  遥控()关上()

  三、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偏旁

  二、朗读课文

  三、认读词语卡片

  四、学习生字

  1、拼音认读生字

  2、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几个字

  (1)交流记字方法:火——灯心——怕(认识竖心旁)

  比较记字:这()为()火()白()再()

  连()力()灯()怕()在()

  (2)指导“为”“再”的笔画顺序

  3、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五、书写生字

  1、利用笔顺跟随自学描红

  2、观察范字,仿写

  3、指导评议,仿写练习

  六、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2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从军行壮志豪情

  誓死破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

  失望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悲喜交集

  爱国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草原的早晨》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读写原,认识部首偏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成功地创设了情境,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设计思路: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在这节课中,我紧扣一个情字开展教学: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时入情

  开课时,孩子们伴随着草原上优美的歌声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顺势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后,我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这两次感知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二、在朗读感悟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三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时我借助草原上热闹景象的课件演示,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帮学生理解

  草原醒来了的含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先看录像,再读句子,最后联想自己下课时的情景,化抽象为形象,这样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通过欣赏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通过读书、想象、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三、在感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抒情。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地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这些天,我们随着春姑娘走过了小池塘,翻过了梅花山,领略了小池塘的美丽,梅花山的热闹。今天春姑娘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听,那儿的歌声已经响起来了!(出示图片,放歌曲)

  2.师: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草原)学习原。你到过草原吗?看课件草原风光,你想说些什么?

  3.师:草原是美丽的,那草原的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的早晨。(板书:草原的早晨)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听觉的效果,进一步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美丽草原的情景之中,便于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看看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子。

  2.说说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拉近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为下文打下一定的情感基础,便于学生很好的进入课文营造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草原的早晨是怎么来到的吗?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看图,闭上眼睛,小朋友想想:四周都是黑乎乎的,这时远处的天边泛起了一点点白,天慢慢亮起来了,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似乎连风儿都躲了起来。小朋友,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草原气氛怎样?(安静、宁静)

  指导读词黎明的宁静

  (2)黎明的草原一片宁静,是什么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你听过鞭子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读词啪!啪!)

  是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抽出了鞭声?(牧民)牧民们是多么勤劳啊!

  谁愿意当一回勤劳的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指名读)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现在我们都来当勤劳的牧民,把草原叫醒。

  (3)(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小朋友你看了感觉如何?(像一块巨大的绿绒地毯。)指导读词铺满新绿

  (4)铺满新绿的草原被牧羊人勤劳的鞭声叫醒,草原醒来了,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

  (5)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时,我利用闭眼想象、图文对照等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醒来了等重点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黎明草原静态的美。】

  2.学习第二段。

  (1)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草原上的'羊儿多不多?自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羊儿的多?(一只只、涌出、羊群)出示图片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2)如果你是草原上的羊儿,被关了一夜,清晨,看到通向无边草原的圈门开了,你会怎么做?来到广阔的草原上以后呢?你想干什么?指导读词涌出蹦跳

  (3)羊儿们此是多么高兴、欢乐?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4)看到自己的羊群奔向了远方,牧民们可着急了,于是他们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出示图片)想学学牧羊人的样子吗?边做动作边读。

  (5)草原的早晨充满这欢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小朋友没有见过成群的羊儿奔腾在草原上的欢快场面,没有体验过牧羊人跨上骏马驰骋草原的潇洒心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演一演羊儿,体验一下羊儿的心情,再结合图片的赏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说去体验,学生学得开心。】

  3.学习第三段。

  (1)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图,说说为什么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3)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牧羊人的歌声)听,牧羊人的歌声都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听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练习:()的歌声

  (4)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儿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在草原的上空来回飘荡,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书上用了一个词,叫什么?(回荡)

  (5)草原的早晨真美,谁愿意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读读这一段,读出你的感受。

  4.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优美的歌声,美丽的画面总能打动一切,对于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关木村的歌曲,意在使学生的身心完全沉浸在美丽草原我的家的情景中,用优美的旋律来渲染气氛,打动孩子们的心灵。】

  四、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你想说点什么?课外同学们可以读读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以及有关写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欢

  牧民

  乐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重点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动画课件《尊严》;

  2、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他的行为和做法,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听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播放动画课件《尊严》的课文范读部分。

  3、质疑问难。

  4、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这一环节可利用课件《尊严》字词部分辅助教学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识字3是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它是以对子的形式呈现,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对子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对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极富感染力的语境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学习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产生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学会对对子。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关于大自然景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有各种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我们大家都爱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识字3就是描写一些自然景观的,而且它还是一首对子歌,你们有兴趣读一读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字

  1.预习反馈。有哪些小朋友已经预习过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3人分小节读)

  2.有意思吗?你们也想读吗?自己轻声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帮忙,也可以向同桌请教。

  3.让我们拿好书,眼睛看着书,一起来读一读吧!

  4.读得可真投入啊!还想读吗?这回我们换个玩法,对着读。

  (1)师生合作读第一小节。师板帖生字:雾、霜、霞,你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形成都和水有关系呢。利用偏旁来理解字意可真是个好办法啊!

  (2)第2小节指名一生模仿与同学合作对读。板帖:蝶、蜂,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是虫字旁呢?

  (3)第3小节分大组合作。板帖:李、杨,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为什么都用木字旁呢?

  5.还想这样读吗?同桌小朋友也来读一读。

  6.会读了吗?真的会读了吗?好,合上书,眼睛看大屏幕。去掉拼音会读吗?齐读。

  7.(去掉对子的后半部分)这样你还能对吗?好,咱们再来对对看。我们班的小朋友就是能干,读着读着都能背下来了!

  8.我们再来拍手读读对子吧!

  三、读词语和生字

  1.大家读得这么开心,我们再来玩个游戏怎么样?我这里有四朵云,要是你能读准他们身上的词语,就送给你!(指名四人)

  打印后贴在卡纸上

  云雾

  和风细雨

  花草

  蓝天碧野

  万紫千红

  桃李

  杨柳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朝阳夕阳

  朝霞晚霞

  (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朝和夕的意思?)

  2.仔细观察云朵上的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3.多细心地发现啊!有些词语拆开来就可以变成对子,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编些对子

  4.请你来对对子,摘果子。

  长对(短),方对(圆),黑夜对(白天)。

  黑对(白),红对(绿),山川对(河流)。

  5.请你回家也和爸爸妈妈编编对子,看谁对得多,编得好。

  6.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棒,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变什么呢?把词语变成句子,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

  阳光下,飞舞着许多的蜜蜂和蝴蝶!

  温州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7.生字宝宝很调皮,藏在下面的句子里和大家捉迷藏呢,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红脸儿朝阳出东方,专给小朋友洒霞光。

  碧绿的田野禾苗壮,万紫千红花儿香。

  蝴蝶姐姐花间舞,蜜蜂妹妹采蜜忙。

  杨柳摇摆千条枝,桃李傍晚送夕阳。

  四、练习

  1.书写指导:秀和香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发现吗?(禾子头;上下结构;)

  重点指导禾子头:写得扁一些;上撇是平撇,不能写成斜撇;竖要短,给下半部分留下空间,撇和捺尽量舒展。

  禾子头写3个。

  师范写秀,提醒秀上禾的撇稍短些,放的是下半部分的撇,因为上面的禾字头很懂得谦让,要不然两撇都那么长,就会打架了,这样一让,这个字就更好看了。

  学生自由练写香。

  2.完成作业本2.3题。

语文教案 篇7

  一、谈话导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讨论。

  教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

  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

  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

  教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教师告诉你是20多年。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教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

  (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

  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教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

  教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学生:排比句。

  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教教师一起和学生复述。

  教师:在这段里你感受到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那里?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师:同学们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了?

  说说自己的日子去哪里了?

  教教师:大家说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时间,你从前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学完这一段现在怎么想的?

  教教师可用诗句评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身边飞过、从我们的身上跨过,从我们手中溜走,在我们的叹息声里闪过,告诫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时间。理解了课文,就请大家有感情的美读课文吧!

  四、扩展

  1、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2、今后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时间,珍惜今天,真正做个时间上的主人,好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精华】语文教案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语文教案汇编8篇

2.【精华】语文教案4篇

3.【精华】语文教案7篇

4.【精华】语文教案3篇

5.语文教案汇编6篇

6.【精品】语文教案锦集八篇

7.【精选】语文教案汇总八篇

8.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八篇

上一篇:语文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