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教案例(汇编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案例,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案例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并对两种不同解题方法的进行对比。
难点:理解“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得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简便计算:38000÷125 5400÷36 798-(245+298)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回忆各自的寒假生活并进行交流和阐述活动的意义所在。(出示课题:愉快的寒假)
2、 交待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的寒假生活:在寒假中,闵行的北海道滑雪
场开设了学生免费专场,为期两天。上海的许多小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滑雪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天的情况吧!
探究阶段
二、出示例1,旨在审清题意。
滑雪场第一天接待学生650位,第二天接待学生875位。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滑雪场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几名保洁员?
1、 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信息既指条件,也指问题。此处加以重申)
2、 你们对其中哪个信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或要作补充说明?
(1)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人数和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
预测:如果学生对以上这个问题难以解答。
对策:可换个角度提问:对“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这个句子,你们是怎样的理解的?
(2)第一天与第二天派出的保洁员的标准是一样的。
三、独立探究,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1、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
2、汇报交流。
(1)讨论小组内部交流,共享思考过程。
(2)班级汇总:
〖方法一〗
从问题出发来解决:
综合算式:875÷25-650÷25
强调: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方法二〗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综合算式:(875-650)÷25
强调:第二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提问:每多派出一名保洁员,要增加多少名学生。
3、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
(1)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得到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出9名保洁员。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2)独立思考、汇报:
角度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
角度二:解决的方法不同
角度三:计算的步数不同
(3)小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四、学会充分思维,领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根据算式,灵活、科学地改编例题。
提问:如果将算式875÷25-650÷25 875÷25+650÷25
我们将如何改写这道应用题呢?改什么?怎么改呢?
2、算法多样化的运用。
要求的问题改编为:两天总共派出多少名保洁员?
提问:这个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能不能用两步计算来解决呢?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借助树状算图或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条理地、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例1
875÷25-650÷25 (875-650)÷25
= 35-26 =225÷25
= 9 =9
数学教案例2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xx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2又∵k+1≥0∴k≥ -1。即 k的取值范围是 -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 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 -1≤k<2且k≠
例4 (20xx山东太原中考题)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 2 m2+4 m-1=15
∴ m1 = -4 m2 = 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 = -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 -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 = 2
例5 若关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 =16 m+20
∵ △≥0
∴ 16 m+20≥0,
∴ m≥ -5/4
又 ∵ m2-1≠0,
∴ m≠±1
∴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 (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2.25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 -3± ,舍去;令a=2,则x1= -1、 x2= -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 k2>0 解得k<
∴当k<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存在。
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 x2=- =0,得k= 。经检验k= 是方程- 的解。
∴当k= 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 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k= 。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 ∴a≥ -4
∴当a≥ -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0
综上所述,当a=0、a≥ -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小结】
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 + 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 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数学教案例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了解带小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小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9+3 4+3 7+5 12-7 14-5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答案.
3+5+7 5+4-3 10-2+5
师:“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以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朋友,如100以内的数、加号、减号等,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位朋友就是小括号.”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括号”,并用红粉笔在后面书写( ),接着让学生用手指书空2遍.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那么小括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认识小括号及作用.
师:“有一天小兔和小狗到小熊家去做客,它俩刚一进门,小熊就高兴地说:“你们来得真好!快帮我算算盘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小熊指着盘里的糖说:“这里有黄色的2块,绿色的3块,红色的7块,你们想想该怎样算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糖?”
师:“请同学们也来帮小熊算算好吗?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在桌上摆一摆,猜猜小兔和小狗是怎样算的?”
生①:“先把黄、绿两种圆片相加,再加红色圆片.”
生②:“先把红、绿两种相加,再加黄色圆片.”
师:“这两个同学谁做得对?”
生:“都对.”
师:“他们都做对了,只是方法不同,那么怎么区别他们的做法呢?谁有好办法?”
(教师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
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来帮忙.它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
电脑出示将两组先算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电脑反复闪烁小括号的位置,强调小括号的作用.
(2+3)+7=12 2+(3+7)=12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一想,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师:以后,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括号就可以省略.例如(2+3)+7=12的括号就可以省略.
教师指导学生读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带小括号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师:“以后看到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看这道题.”
出示例3:15-(6+2)=?
①请同学读题.想想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于几?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算?以后看到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算?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做下面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2-5+4= 14-9-3=
12-(5+4)= 14-(9-3)=
三、应用新知
1.看图计算.
2.对比练习.
①练习十三第1题.
13-4+5= 7+7-6=
13-(4+5)= 7+(7-6)=
让学生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出相同和不同.
师:计算加减两步式题,要认真看清算式里有没有括号,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下面3题,哪题先算“4+6”?为什么?
13-4+6 13-(4+6) 4+6-5
3.游戏.
①摘红花.
计算横行和竖行每三个数的和,谁先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种方法简便,就摘下红花.
②找朋友.
发给学生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算出得数.得数相等的就是一对好朋友.例如:
15+4-2 12+(11-9) 9+(10-1)
18-(4+6) 7+(3+4) 10-(15-13)
4.在适当的位置添上小括号使等式成立.
14-9-3= 79-8+1=70
四、小结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小括号( )
例2:○○ ○○○ ○○○○○○○
└───┘ │ 例3:15-(6+2)=
5 │ 想:先算6加2得8;
└───────┘ 再算15减8得7.
(2+3)+7=12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 ○○○ ○○○○○○○
│ └─────┘
│ 10
└──────┘
12
2+(3+7)=1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按照“实物→图形→算式→结论→运用”这个思路进行,把重点放在理解小括号的产生及作用上.
1.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以给儿童介绍新朋友的形式出示课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例2,“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二种算法时”使学生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巧妙引出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小括号的作用产生深刻印象.
2.精心设计练习,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学生获取新知是有一个过程的,掌握新知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以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在对比练习中,每组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完全一样,只是一道题中多了一个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和答案不一样.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设计了摘红花、找朋友等游戏.他们要用灵活的思维,快速的反应及全体同学共同合作完成.这种手、眼、脑多种器官共同协调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可使学生变得活泼、聪明。
数学教案例4
教学课题: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合比性质的等比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比例变形
2、会将合比性质、等比性质用于比例线段。
3、提高学生类比联想、推广命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课前准备:
小黑板、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在前边学习了线段的比,比例的有关概念及性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
1、什么叫线段的比?
2、什么叫成比例线段?
我们还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除此之外,比例还有一些什么性质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研究的比例的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出示课题: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呢?(出示小黑板)看学习目标1、2,(全班同学齐读)
下边请同学们再回忆,我们在上一章学习的平等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如何叙述的?(抽同学回答)
请看幻灯(投影显示)
二、(用特殊化方法)探索合比性质。
1、复习,已知:一组平行线在直线l上截得的线段AB=BC=CD=DE=EF则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得一个结论:即AB=BC=CD=DE=EF。
2、将上述结论改写成比例式,由此猜想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设在l上截得的每一份为k,问AD=?DF=?
?
又设在l1上截得的一等份为m,问AD=?DF=?
?
观察以上分析,可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又观察 与 有什么关系?对于一般的比例
式都有这一个关系吗?请猜一猜。
猜想:学生口述(同学间可相互讨论、研究)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写出:
如果
3、证明猜想,得出合比性质,
我们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1)启发学生观察,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寻找证明思路,证法一:(设比法)
设
∵
∴
证法二、(利用等比性质2)
∵ ∴ ∴
(2)类比联想,得到分比性质。
如果
学生自由讨论,可仿上边自己证明结论。
在今后,这两种情形都叫合比性质,即
如果
(3)理解合比性质的内容,师生一起用文字语言叙述。
4、类比联想,将合比性质推广。
在合比性质的'表达式中,
(1)比例的二、四项保持不变,
(2)比例的前后磺对应求和或差,作为新比例式的第一、三比例项。
由此,可作出以下类比联想,并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
猜想一,(教师引导) 如果
二 …… 如果
三 …… 如果 等等。
对这几个猜想出来的问题,其基本思考方法有两种:
(1)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变形利用合比性质的结果,证明时,可灵活运用以下变形方法。
①同时交换比例的内或外项,(更比)
如果
②同时交换比例的前后项,(反比)
如果
比如证明猜想三,如果
(2)对原合比性质的证明方法进行类比、联想来进行证明(设比法)
三、利用合比性质来证明等比性质的特例,并推广。
1、练习(投影显示)
证明:
2、观察上述练习的两个结论,并对一般情况作出猜想,对练习中相等的比值的比个数进行推广。
如果
3、利用设比法进行证明,得出等比性质,同学们自己练习,后与教材P20对比。
4、强调证明方法“设比法”。
设几个相等的比值为k,用它们表示出每个比的前项(或后项)利用代数运算证明比例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在比例问题中经常用到。
四、简单运用(出示小黑板)
(1)已知: ,
(2)已知:
(3)已知: =
注意:①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的证明方法和结论都很重要,都可用来证明有关比例式的问题。如第三题一问
解法1、
解法2、
第二问可用解法2。
② 还常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x:y:z=4:3:6但此时不能设 。
五、师生共同小结,看书完成P203练习
1、合比性质,等比性质及常用变形,尤其注意等比性质的使用条件。
2、证明两个性质时所用到的“设比法”的证明方法。
3、类比联想,推广命题,由特殊到一般,再进行证明的方法。
六、练习:(1)已知 求 的值;
(2)已知 求 的值;
(3)已知 求 的值;
(4)已知 试求 的值。
由(4)题思考通过作第(4)题得出结论,结合前边所学内容猜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试证之。
板书设计:
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1、合比性质: 2、等比性质: 小黑板①②③
数学教案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减的方法和简便方法
能力: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竖式计算连加减的方法和简便方法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8+720+1737+5015-6
45+861-20xx+534-9
2、板演
4+8+517-8-4
3、检查板演
二、新授
1、出示例1
28+34+23=文字叙述
这道题有几个加数?它们要先算什么?我们可以把第三步放在第一步计算的竖式的下面。
2、做一做
3、出示例252-20-18=这道题我们计算什么?
小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可以用竖式计算而有些题比较简单可以用口算。
4、练习二十第1-7题
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十四节:两位数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混合计算例3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两步加减混合和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
能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竖式计算两步加减混合和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2、板演说运算顺序
12+18+533-9-20xx-5+20
3、检查板演
二、新授
1、出示例3
这是一首这什么样的计算题?应该怎样计算?有简便算法吗?
2、做一做
3、出示例4
什么类型?怎样计算?有简便算法吗?
4、做一做
5、改错练习
三、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数学教案例6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数学教案例】相关文章:
字少的数学应用题(精选160例)01-07
地理选择题解答例谈11-17
数学教案10-06
大学毕业生自我介绍样例06-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2-31
乘车数学教案11-22
小学数学教案12-26
初中数学教案02-01
数学教案《配对》12-06
数学教案《折扣》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