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4-10-18 09:31:3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

  4000g=()kg

  7kg=()g

  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3

  设计说明

  1、重视实践探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明确每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口算60÷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名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1、导语: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印刷厂的工人师傅正在分装彩色手工纸,从这个情境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彩色手工纸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是60张彩色手工纸,工人师傅要把这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每人得到多少张)

  3、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教材11页例1)

  (1)理解题意并列式:要求每人得到多少张,该怎么列式?(60÷3)

  (2)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口算60÷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棒代替60张彩色手工纸来分一分。

  (学生汇报不同的口算方法,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所以60÷3=2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所以60÷3=20。

  (3)想一想600÷3=(),让学生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口算。

  (4)小结: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用想口诀的`方法口算,也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口算,还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从图中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12页例2)

  (1)理解题意并列式。(120÷3)

  (2)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

  ①想口诀:三四十二,3×4=12,12÷3=4,所以120÷3=4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20里面有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3=40。

  (4)小结: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几百几十数看成几个十,再用几个十除以一位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习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进行板书记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习: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展示台、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804 8)712 5)305 2)206

  师:请同学们想想下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没有用除法计算最正确。

  师:他说的很好,陈老师也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6)归纳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和804÷4这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2.比较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______

  3.巩固5)525

  现在请同学们笔算这道题。

  学生练习后,问:你是怎样想商中间的0的,为什么?

  如果不笔算,你能不能马上判断出商中间有没有0呢?看看上面的题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一想,看谁最聪明。(最高位是除数的倍数,十位比除数小商中间一定有0。)

  三、巩固练习

  ______ ______

  1.选做3)615 6)624

  ______ ______

  5)517 4)826

  学生完成后讲评,问:怎样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呢?(验算)

  2.当一回小医生(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5.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算进行验证。你们说了这么多数,是不是都符合游戏规则呢,想不想验证一下?笔算看看。

  四、知识应用:第33页第1题。

  306÷3 360÷3 680÷4 608÷4

  517÷5 403÷8 262÷6 564÷7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时45米/分96千米/秒140千米/时2.学生交流(做一做):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绕一圈大约用()分钟,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速度=路程÷时间)

  3.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对速度单位的读和写这个难点也进一步进行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时间=路程÷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2.填表P11: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填表练习使学生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

  1.填表:

  2.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P5—P7

  教学目标: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货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书包8.2元铅笔盒5.1元

  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橡皮2.65元水彩笔3.05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2.68元○2.70元7.09元○7.03元

  三、练一练

  1、在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0.48元O1.3元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牙刷2.50元牙膏4.35元

  小猫商店:毛巾4.00元牙刷2.62元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牙刷2.55元牙膏3.85元

  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4、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

  作业:课后二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案07-02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3-0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

小学数学的教案【优】07-07

小学数学《周长》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