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时间:2023-01-11 15:22:20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教案(合集15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2.时区及换算3.北京时间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4(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2.大陆性特征明显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三种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气候复杂多样2.大陆性特征明显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xx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匀

七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3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3、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16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教材27页第1、2、3题。

  五、小结: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

  17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3、经济

  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案4

  第一课时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的地理位置)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读出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类比思维、模拟旅行和角色表演,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再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给学生以思维美和发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模拟旅行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并把所说到的有关亚洲的知识都写在黑板上,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教师:要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需要知道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那么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认识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先从哪个要素入手呢?我们可以先设想这样一次模拟旅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济南旅游,大家想步行去大明湖公园游玩,但首先得知道公园在哪里,那么怎样描述公园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描述的──在哪个区、哪条街道、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要先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设计意图:优化教学方法,巧设情景,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让难以理解的问题生活化,难以描述的知识情感化,让学生的知识从身边教起。给学生一个支点,带大家探索新知!

  讲授新课──用类比思维、模拟旅行和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探索新知,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新思想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的地理位置)

  情景一:创造类比思维,让学生感受位置知识,培养学生从身边学起的思想

  教师:我们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我们刚才描述公园的位置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区”就是它在世界中的半球位置,亚洲所在的“街道”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它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5

  第三节 印度(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第二大人口国

  教学难点: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 与我国邻近的大国有哪几个?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况?3、你是否能够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教师映示图片,创造氛围。

  二、自学质疑:

  1、 自读7.34图,讨论交流:a..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组交流结果并讲解,教师出示印度地形图。

  2、 指导学生评价

  四、互动探索:

  1、 读图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A.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B. 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C. 由此你能总结出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吗?

  五、精讲点拨:

  1、 出示表格,讲解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项目

  耕地(公顷)

  水资源(立方米)

  粮食(千克)

  钢(千克)

  总量

  1.6亿

  21019亿

  2236亿

  136亿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组讨论并展示,教师评论讲解:

  六、迁移应用:

  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

  七、课堂检测:

  1、印度的人口超过 亿,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读图填空:

  (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国家名称:

  A. B. C

  D. E. F.

  (2)写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称:

  G. H. I.

  (3)①是 ②是 湾

  八、课堂反思:我学会了

  还有没掌握的是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通过地图及图片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粮食生产及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水旱灾害频繁、自给自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

  教学难点:印度降水变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 印度的地理位置

  2、 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二、自学质疑:

  1、 自主学习课文:读图6.10和7.38,思考讨论:

  A.印度属于 ?

  B. 印度的气候特点是 ?

  C. 与东南亚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 月份。

  三、交流展示

  1、 组内板演并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2、 师生评价

  四、精讲点拨:

  A. 出示图7.39和图7.40,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图

  师述:印度6~~9月是雨季, 10月~~次年5月是旱季,这两个时段的风向是什么?

  B. 准确判断,然后将A~~F填入下表:

  A.来得早 B.来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风力不足 F.风力强盛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五、互动探索:

  1、 分组讨论:印度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2、 读图7.41和7.42,说出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关系。

  3、 各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六、出示图7.43,分组讨论,印度矿产、棉花、黄麻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原因。

  七、迁移应用:指导完成课课练27页30题。

  八、随堂检测:

  1、印度夏季盛行 风,冬季盛行 风,给印度带来大量降水的是 风。

  2、印度的矿产主要有 、 等,它们主要分布在 高原的东北部,储量丰富。

  3、印度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

  4、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自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 。

  5、印度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工业部门是 。

  6、印度钢铁工业、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是 。

  九、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

  还需要掌握的内容是

七年级地理教案6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

  巴加湾市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

  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七年级地理教案7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臵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臵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臵。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臵。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臵还要了解其海陆位臵。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臵,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

  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臵、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臵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臵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臵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臵、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臵

  纬度位臵: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臵: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一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教案8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xx㎜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七年级地理教案9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xx教为主、

  麦加是xxx教第一圣城。xx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七年级地理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掌握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知道我国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分布。

  3.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地理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具准备]

  1.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2.“地动仪”图片

  3.地球仪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地震”,后半个课时讲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章最后一节。

  [板书]第三章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讲授新课)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世界上著名的两大地震带吗?(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在地球仪上向学生提示,共同说出答案。)

  [讲述]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教师可用地球仪指示)

  [板书]一、多地震的国家

  [讲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本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并阅读“注解”,明确什么叫“震级”。

  [讲述]我国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大概有连续十几年是活跃时期,接着十几年是比较平静的时期,再又是活跃时期。

  [板书] 1.活跃时期和平静时期交替出现

  [讲述]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有文字记载地震最早的国家,《竹书纪年》一书所记载的夏朝发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图片]出示“地动仪”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国历史课本上曾学过,这个仪器名称是什么?是哪个朝代、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学生回答,教师提示、纠正)

  [板书] 2.最早记载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国家

  [挂图]挂出“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讲述]我国地震活动比较多而且强烈的地区,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分,像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接触处,以及板块断裂破碎的地带(教师边讲边用地球仪指示)。例如,我国的台湾、福建沿海正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正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还有一些地区地壳也不够稳定。请同学们参考课本图3·23,对照课文认识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指图]教师在“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上指出四个地震带的位置,请同学们一一说出它们的名称。

  [板书]二、主要地震带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七年级地理教案1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

  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③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点评:该教案项目齐全,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板书整洁,教学环节清楚,提问恰当,教师示范性强。教学过程略显简单。

七年级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年级地理教案13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

  教师活动: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教师活动: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

  (四)夏季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教师活动: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

  教师活动:

  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

  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

  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六)降水的空间分布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

  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教师活动: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

  学生活动:

  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

  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

  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

  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八)干湿地区

  学生活动: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

  (九)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

  讨论,发言

  教师活动:

  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

  (十)达标测试

  学生活动:

  读题、讨论,做出答案

  教师活动:

  提问,反馈测试结果

  板书设计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

  2.夏季

  3.温度带

  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1.空间

  2.时间

  3.干湿地区

七年级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向。

  通过练习,讨论得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

【七年级地理教案(合集1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教案合集15篇01-06

七年级地理教案11-04

七年级地理教案08-22

七年级地理教案《法国》09-17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12-21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2-19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2-23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1-10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1-09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