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1-04-03 15:21:31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图片)——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

  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

  教学片段二:——

  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习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有趣没趣呀?

  学生:好,很有趣。

  评析:

  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老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体现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

  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2:及时做作业和复习

  学生3: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须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原因,对不对呀?

  学生们:对

  学生5:老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如果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习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的确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习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评析:

  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的学习都好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

  本课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习有兴趣。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

  本节课放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一节,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二、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给心理上造成了不适应。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除社会、家庭、学校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外,作为地理教师也应从心理学、教育学、地理教学法上入手,从这节课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教育他们认识地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内容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②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课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地理课指出正确的途径。

  2.知识结构(如下表)

  3.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地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教师要用“磁性效应”强烈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5.教学思路 ①采用提问、讲解、读课文等综合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告诉学生,学习地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通过“想一想”,利用彩色图片、地图册、电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从5个方面思考的学习地理方法。③课后组织课外地理兴趣小组。从课外阅读、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的学习。办地理小专刊、黑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理课外兴趣小组。

  6.课程类型 阅读欣赏课。

  7.课时安排 1课时

  8.教具准备 ①自制本课知识结构图。②自制学习地理五步法图表(贴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识图片2~3张。

  9.学具准备 课本、地图册、填充图、红蓝铅笔。

  10.组织教学(3分钟)

  四、教学过程

  1.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将学生看一遍,然后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道:“宁静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们每一个都像地球一样,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满天的星星组成了庞大的银行系,银河系外面还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仅是银河系内的一个成员,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如果说,河外星系就像我们的学校,银河系就像我们的班级,太阳系则是班上一个小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们今天就学习地理课第一节‘学习地理 认识人类之家’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①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3分钟)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真正面目还认识不清楚。例如,我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测量出我国大陆每年向东偏南运动8毫米;科学家预言地球轨道正面临陨石进入的高峰期,美国科学家自1994年开始利用卫星控测陨石突破大气层后的轨迹;我们附近的小造纸厂给我们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是地理课中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讲了7个地理学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板书7个问题将在地理课本中的那些章节详细讲解:地球运动──气候──地形──地壳运动──资源的利用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章节。

  教师小结:地理课的内容远比这些问题广阔的多,中国的、外国的、本地的,同学们在初中、高中、大学的地理专业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学习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认识人类之家,让人们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图,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知识(8分钟)

  引导学生看彩图:火山喷发

  东方明珠香港图片

  初中地图册

  让学生想一想: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旅行、书报、看电视、天气预报、筑路、治理环境等等”

  ③怎样学好地理(13分钟) 教师将学好地理应思考的5个方面贴在黑板上引导讲解。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类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处理好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引导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办地理小专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观图片等,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兴趣。

  ④地理小游戏(3分钟) 话说世界稀奇事。活动内容始终围绕地理题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课后小结(5分钟)

  讲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景。培养热爱“人类之家,建设人类之家──地球”的远大情怀。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张钢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

  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得出结论。

  (板书)气温的变化

  (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

  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提问)气温是如何观测的?(视频链接:气温观测和记录)

  (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

  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的变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动画链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何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精选初中地理教案汇编十篇

2.初中地理教案汇总10篇

3.初中地理教案汇总七篇

4.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汇总9篇

5.初中地理教案汇总6篇

6.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汇总6篇

7.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汇总五篇

8.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汇总五篇

9.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汇总九篇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案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