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报告>调查报告>企业调查报告

企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6 16:41:13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企业调查报告13篇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调查报告13篇

  企业调查报告 篇1

  无菌检验是无菌药品出厂检验项目中关键项目之一,无菌检验方法的应用可全面掌握测定方法,准确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并适用于试验样品的检验,有利于企业对药品的质量控制,确保药品安全。

  而检验涉及的操作人员、设施、设备、菌种、培养基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无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系统的、大范围的对制药企业的无菌检验实验室进行调研,旨在了解制药企业无菌检验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情况和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促进制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改进质量检验工作、降低被污染产品投放市场的风险、确保公众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调研结果对于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法规、起草检查指南以及检查员的现场检查等也具有参考意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于2014年组织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认证中心、辽宁省药品认证中心、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安徽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河南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8个省级药品认证检查机构,对辖区内95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无菌检验实验室运行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的牵头单位为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调研内容涉及人员和培训、培养基的管理、菌种的管理、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主要设备、文件、实验操作等7个方面,全面了解企业无菌检查用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和运行现状。

  1、调研基本情况

  北京、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河南省(市)认证中心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各选取10家企业;安徽省认证中心对省内2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进行了调研;广东省认证中心是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从广州、深圳、珠海三市的药品生产企业数据库中抽取9家参研企业。95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企业性质包括国有、民营、外商独资、合资、股份制等,覆盖生物制品、疫苗、粉针剂、冻干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无菌原料药、滴眼剂。调研采取现场检查配合书面汇总的形式,各调研参加单位抽调富有经验的药品GMP检查员13名和微生物学专家组成调研小组,对每家企业调研12天。现场检查采用事先通知或不通知的方式进行,采集的数据真实可信,调研结果能够反映我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检验实验室日常运行的现状。

  2结果和讨论

  2.1人员和培训

  95家参研企业中各企业的实验室人员总数占其所有直接从事药品生产人员总数(含生产、质保、物流等非销售岗位)的比例为0.3%21%,从事无菌检验的人员人数为229人,从事无菌检验工作0.530年。多数从事无菌检验的人员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并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的知识背景。

  从事无菌检验的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包括各地药品检验所、药监部门、制药行业相关团体组织、公司内部等举行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微生物检测技术、无菌检查法、菌种管理及操作、培养基配制及灭菌、药典、药品GMP等内容。检验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对实验数据审批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调研结果也显示,个别企业的质量保证人员对于无菌检测知识掌握不全面,实验管理人员对于偏差调查分析的能力不够;部分企业个别上岗时间较短的操作人员检验操作不规范;部分企业对培训效果未进行考核。

  2.2培养基的管理

  有93家参研企业无菌检查用培养基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等,符合《中国药典》要求。有2家外资企业用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检查细菌,根据《美国药典》或《欧洲药典》的要求用大豆酪蛋白消化肉汤或肉汤营养培养液(TSB)检查霉菌,与我国药典要求不同,但与《中国药典》规定方法进行过比较试验。

  95家参研企业中,有3家企业对培养基供应商进行了质量评估,5家企业对培养基供应商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或核对培养基检验报告。绝大多数参研企业未对培养基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

  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能按培养基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并有记录,但只有部分企业对培养基的灭菌程序进行了验证;近半数企业在培养基配制灭菌后未按药典要求测pH值;10%的企业每次配制培养基都做灵敏度检查,半数企业只对脱水培养基做灵敏度检查,部分企业不做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有1家企业未按规定条件贮藏培养基;部分企业配制灭菌后的培养基外包装的标记信息不全面。

  2.3菌种的管理

  参研企业无菌检验使用的标准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生胞梭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符合《中国药典》要求[1—2],标准菌株主要来源于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医学细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TCC等。

  90%的企业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和贮存方法、条件(斜面、甘油管等)基本符合要求。每支菌种均标注有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数。有10%的企业在菌种传代过程中做菌落表面形态特征观察及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有1家企业每年用细菌鉴定仪(vitek)对标准菌株进行鉴定。

  40%的企业不能提供菌种的来源证明;90%的企业在菌株定期转种、传代过程中未对纯度、特性等关键指标进行确认,也未制定相关程序;20%的企业菌种管理内容不够全面,无法追溯;1家企业从标准菌株传代至工作菌株的操作过程未严格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操作和记录,代次划分不正确;1家生物制品企业无标准菌株。

  2.4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实验室包括有检验(无菌检查)用洁净室或隔离系统及阳性菌实验室、培养区、培养基及实验用具准备(包括灭菌)区、样品接收和储存区、菌种贮存区。

  无菌检验实验室和阳性菌实验室的设置一般采用3种方式:

  (1)无菌检验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和阳性菌实验室三室分开,各自采用专用的空气净化系统和独立的人、物流,均在万级背景下的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相关操作;

  (2)无菌检验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和阳性对照室三室分开,共用一套空气净化系统、人流,阳性菌实验室空气直排,均在万级背景下的超净台下或生物安全柜进行相关操作;

  (3)无菌检验实验室与微生物限度检查室二室分开,共用一套空气净化系统,在1万级背景下的超净台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相关操作,阳性菌实验室为在非洁净区内单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1家企业无菌检验试验室单独用一套隔离器系统,4家企业的无菌检验试验室为B级背景下局部百级,1家企业无菌检验试验室为10万级背景下局部百级。50%的企业无菌检查用洁净区空调净化系统连续开启。企业参照生产用洁净区的要求完成了有关的验证和确认工作,无菌检查用洁净区符合药品GMP的要求。

  90%的企业无菌检验室的人流、物流通道能够严格区分,并制定相应控制程序。无菌检验人员经二次更衣后进入无菌检验实验室,试验样品均经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灯照射或两者并用后进人无菌检查实验室。

  少数企业存在无菌实验室面积偏小、设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设备摆放不合理等现象。

  2.5主要设备

  参研企业无菌培养基的配制、培养等设施与检验工作量基本相匹配;均对培养基、器具灭菌设备、培养箱相关的计量器具按规定进行了校准并有标识。80%的企业对培养基的灭菌设备进行确认和验证,其中,有10%的企业对灭菌设备进行验证时只使用了生物指示剂,但没有连续监测温度。80%的培养基灭菌设备有自动温度控制探头但无自动记录温度的装置。80%的企业培养箱(室)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近半数企业进行培养箱温度分布均匀性验证;90%的企业培养温度每天定时观测和记录,10%的企业培养箱(室)有连续监测温度的装置。

  2.6文件

  80%的企业能按无菌产品品种的无菌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制定无菌检验的操作规程。80%的企业无菌检验记录内容能包含关键的实验细节,数据基本完整。10%的企业无菌检验记录不及时,无菌检验原始记录未包括偏差记录、设备编号、检验规程的编号、培养基信息、阳性菌的配制等。

  文件记录以及实验室数据对于无菌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实验室原始数据及实验规程、方法和设备(包括其维护和校准)以及方法验证数据的考察,可以对实验室运作的全面情况、实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全面质量控制的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评价。

  2.7实验操作

  参研企业均制定了进人无菌检查实验室的人员的.更衣程序;物料、样品经擦拭消毒后进人传递窗,并在传递窗内经紫外消毒后传人无菌室;无菌检验的样品量符合药典的要求;部分企业建立了无菌检查试验超标结果的调查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对无菌检验结果若出现阳性后所进行的相关调查、复试的依据、产品的无菌性评价以及成品的放行等均进行了规定。

  个别企业上岗时间较短的操作人员,检验操作存在不规范之处;1家企业未按品种进行无菌检验方法学验证;1家企业虽进行了产品无菌检验方法学验证,但验证中的样品取样量不正确;3家企业未按药典要求做阳性菌对照试验和阴性对照试验;约10%的企业只做阴性对照而不做阳性对照试验,这多为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约20%的企业对超标结果未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记录;个别企业出现阳性结果后未做调查分析就进行复试;近半数企业空气净化系统不连续开启,也未对自净时间进行确认;个别企业在进行无菌试验时未对试验环境进行动态监测,20%的企业只对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进行动态监测而不对1万级背景区进行动态监测。

  3、调研结论及建议

  参研企业无菌检查实验室的布局与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和生物安全的要求,检验用试验菌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从事无菌检查的人员基本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的专业知识教育背景,能按照药品GMP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对无菌药品进行无菌检验,产品的无菌检验记录包含了关键的实验细节。部分被调研企业在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菌种及培养基的管理、设施设备验证、对无菌检验环境监测等方面存在缺陷,个别企业在菌种传代、无菌试验复试、阳性对照试验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综上,提出建议如下:

  (1) 由于部分参研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还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理想,质量保证人员对无菌检验知识掌握不全面,个别管理人员对于偏差调查分析的能力不足。因此,药品生产企业应组织实验室全体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明确无菌实验室工作原理、环境要求,设置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分工并强化责任技师有效的合作配合意识。同时,应制定不同岗位人员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检查机构在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时,除了核对人员的资质外,应注重对无菌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查。

  (2) 针对部分企业在菌种及培养基采购、管理及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之处,大部分企业不知道在菌株定期转种、传代过程中对其纯度、特性等关键指标进行确认的必要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菌种传代代次划分不正确的情况,建议制定药品无菌检验、菌种管理、培养基管理的指导原则,指导制药企业加强和规范对菌种、培养基的管理,使无菌检验更规范。应强化监管力度,尽快实行培养基的准人制度。对生产培养基的厂家进行认证,尤其对生产无菌试验培养基的厂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避免市场混乱无序。

  (3) 部分企业在出现无菌试验结果超标时,未严格按《中国药典》和药品GMP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分析就进行复试,存在风险。多数企业在发现无菌产品被污染时,缺乏对污染菌进行鉴别的条件和经验。建议企业配置必要的设施和人员,对无菌检验检出的污染菌及检验环境中的检出菌进行

  分析和记录,不断积累数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

  (4) 不同地区制药企业无菌检验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阳性菌实验室的设置和布局存在较大差异,且对检测环境监测的频次、取样时间、取样点布置等方面各企业都不尽相同。多数企业只动态检测沉降菌,对浮游菌、操作人员手指、工作服表面、工作台面不做监测。企业应根据药品GMP(2010年修订)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要求,改进无菌实验室布局,制定适合的环境监测计划。针对多数生物制品企业在无菌检验时没有进行阳性对照实验的情况,企业应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要求设置阳性对照实验室并按要求进行阳性对照实验。建议在对生物制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将阳性对照实验作为重点检查的内容。

  企业调查报告 篇2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xxxx前x季度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最新报告,在xxxx-xx月,在实现工业增加值方面,我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产业创造产值xxxxx亿元,同比增长xx %;小工业企业产值达到xxxxx亿元,同比增长xx%。与所有规模以上行业相比,增速分别高x个百分点和xx个百分点。此外,私营企业的进出口也在强劲增长。第一季度,个体私营经济进出口总额为xxxx亿美元,增长xx%,比全国商品进出口增长xx个百分点。

  截至xx年xx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xxxx万户,从业人员超过x亿人。从大的概念来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就业总量的xx%以上,gdp占gdp总量的xx%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作为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管理合作的理念,加快合作步伐迫在眉睫。那么,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点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管理风险。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因此企业管理中家长式作风盛行,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企业主素质往往不高,导致企业决策不科学、管理不善、经营随意性大,造成先天的管理缺陷,难以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战略。

  第二,商业风险。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竞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低,技术改造能力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赊销现象严重。而且由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企业的生存周期相对较短。

  第三是信息风险。中小企业的运营非常不规范,银行很难掌握企业运营的各种真实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很多企业没有依法建帐,财务报表不真实。大部分交易以现金结算,给银行的资金控制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第四,信用风险。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是在法制不健全、法律约束薄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信用观念淡薄,重贷款轻还贷,有的甚至恶意逃债、靠债、废债,损害了整个民营中小企业的形象。此外,法律案件难以执行,降低了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任。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普遍没有足够的抵押品,给贷款风险的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于是,在银行稳健经营、审慎放贷、严格控制风险的政策下,形成了所谓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

  三、银行与中小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的途径

  从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看,它们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更好地识别中小企业,解决我行与中小企业全面持续合作的问题,有效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我省中小企业属于“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即政府鼓励宣传或企业经过多年奋斗形成的优势产业。在这种客观存在下,我们的银行“选择最佳候选人”。

  第二、企业的选择。即选择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成长型;

  二是稳定型。

  第三类更大更强。

  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企业往往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情况,而对于稳定的企业做大做强来说,企业不一定太清楚,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做这个企业,做真正的生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作为我行,都必须从企业的所有权、经营管理、综合收益等方面认真收集和识别信息,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第三,要与中小企业建立新的银企关系,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实现银企共同发展。

  一是要更新观念,共同构建市场化、合作性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生力军,这要求我行迅速转变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理念,从企业对银行的单向、被动依赖转变为平等、合作、相互选择的互利关系,谋求共同发展。

  二是必须不断创新,这是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的关键。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创新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水平,提供企业需要的有效、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银企共同发展。

  三是建立新型银企关系至关重要。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是银行和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形成长期、良性、稳定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是根本。

  企业调查报告 篇3

  黄石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工业经济占黄石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黄石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黄石工业经济正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所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黄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4%,加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51.2%。认真分析当前的工业经济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挑战,是确保今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当务之急。

  一、黄石中小企业基本概况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xx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772家。按大中小型工业规模分类,达到大型工业企业标准的为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总公司、东贝集团、湖北美尔雅集团、劲牌酒业公司、华新水泥集团公司、黄石供电公司和大冶陈贵矿业集团公司共8家,黄石拥有中小工业企业达3764家。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能源等7大产业,是黄石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工业规模分类,20xx年末,进入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达482家,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2.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6%,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6家。20xx年规模以下企业32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黄石市工业经济从20xx年四季度起,呈现下行走势,但全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基本面较好。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势平稳。虽然20xx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只增长6.3%,销售收入只增长3.4%。但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仍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400.46亿元,同比增长27.9%,上交税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8.92%。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140万吨,增长6%;铁矿石(原矿)产量286万吨,增长6%;服装1080万套,增长31%;水泥1268万吨,增长14%;钢、成品钢材、磁卡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9.08亿元,增长33.09%,比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绝对值占全市规模中小企业的74.95%。以万达金卡、振华化工、鸿峻铝业、新成钢铁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企业综合治理能力逐步增强。黄石市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改制,企业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综合能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湖北锻压机床等一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管理,企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逐年提高。黄石建材节能设备总厂等企业的产品不但在国内俏销,而且远销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三是企业产品逐步趋向多元化、系列化,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黄石市中小企业的产品由传统的钢材、水泥、机械、服装等有限领域,逐步拓展到新型材料、化学管材管件、精密模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800多个品种、近20xx多个系列,产品结构优化,组合互补效应已经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已经实现质的跨跃;四是企业信誉普遍较好,盈利能力大为改观。据调查尽管当前市场形势比较严峻,黄石市仍有70%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够盈利。

  3、企业成长步伐明显加快。20xx年初,黄石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07家。到20xx年底,新增规模中小工业企业100家,其中引进项目投产新增40家,“小进规”新增60家。据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清查最终结果显示,全市法人工业企业达到3772家,其中具备了规模以上工业标准的达604家,比目前在统的规模以上单位还多89家,这为20xx年工业企业“小进规”提供了保障。预计20xx年全市新增的规上工业将增加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将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个左右的百分点。

  4、产业集群快速扩张。目前已形成了涂镀板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钢铁深加工、铜及铝制品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等八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聚集了500多家中小企业。20xx年,涂镀板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等五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5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30.1%。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尽管20xx年黄石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从第三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使黄石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突出表现在:

  1、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20xx年黄石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7.8%和1.0%。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26家,全部是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为26.1%,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电力等传统行业和主导行业。特别是电力生产等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带动全市亏损企业急剧增加,亏损额快速增长,黄石市中小企业全年亏损总额为5.44亿元,比20xx年

  增加3.37亿元,增加亏损1.63倍。从亏损额看,排在全市前三名的分别是:电力、仪器仪表制造和通讯设备制造。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成本呈刚性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成本、人员工资、交通运输等费用支出不断攀升,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等手段降低的成本消耗。

  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大。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自20xx年以来,基础性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不断上涨,20xx年1-9月份,黄石市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基本上处于直线上升态势,20xx年1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11.82,到20xx年9月达到123.09。尽管20xx年4季度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购进价“倒挂”加剧。20xx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持续上扬,但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落后于购进价格指数,价格倒挂使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20xx年1-12月份,黄石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比工业品出厂价格高7.59个百分点。分月看:除1月份两者基本持平外,2-1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均高于出厂价格1-13个百分点。明显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倒挂”加剧,直接使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近年来黄石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尤其是一线操作工缺口较大,招工困难,主要是工资待遇过低。20xx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黄石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据初步统计,20xx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8.1%。目前黄石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企业还反映员工管理难度增加,许多工人不愿签合同,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2、企业资金供应非常紧张。这次危机由大中型企业正在向中小企业扩散。企业资金面紧张,流动资金缺口增大,7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由于现行贷款利率偏高,使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据测算,危机造成20xx年黄石市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减少近一成。同时,货款回收困难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高达35.5亿元,占企业流动资金的14.6%。近年来,黄石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由于融资瓶颈难以突破,致使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迟迟不能显现。据调查,黄石中小企业中,“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占6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全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10亿元。

  20xx年黄石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仅为91.84,处于不景气区间。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2.81,处在近5年来的最低点;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4.53,处于极不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趋紧主要是金融紧缩措施的累积效应影响。一是小企业现金流紧张。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4-6分。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三是贷款审批时间长,企业融资很难迅速及时到位。成功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四是贷款成本增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目前,银行贷款实行浮动利率,近几年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利率上浮30%。融资困难已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营业费用为22.9亿元,比上年增加78.77%。而企业利润总额只有14.61亿元,比上年减少3.55亿元,减少19.55%。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黄石中小企业出现的这些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也是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倒逼”压力。因此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把此轮危机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尽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所有问题,但可以体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心,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政府应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扶持。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相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政府主管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信息、科技、市场、资金、法律等配套服务,让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2、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金融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降低企业资本金、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规模”项目对企业评级的影响,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在贷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贷资金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查、发放权力,加快构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引导商业担保机构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用,简化操作程序。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应变能力。金融危机必然会促进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危机给企业和行业创造了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的机会,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将促使新的产品和企业的诞生。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探寻发展出路。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二是及时调整战略决策。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要改善营销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产品销售与市场开拓,开源节流,提高效率。合理调配内部各种资源,节能降耗。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对现有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努力创建企业文化和营造工作氛围,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

  4、增强为企业服务意识,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目前黄石市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由此带来的融资难、信息不畅、人才匮乏等困难,严重制约了黄石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创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对那些有技术懂管理,有产品研发项目或专利技术,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的人,给予风险投资支持。二是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创新。组织各行业协会成立中小企业互保基金会,共同应对资金缺口问题。

  5、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合效应。应该看到,黄石市民营经济外向度较低,相对发达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支撑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稳固,这为黄石市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施“弯道超越”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在危机中寻找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政府部门要建立部门帮扶中小企业责任制,重点扶持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钢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实施行业管理。由协会牵头按行业组建企业联合体,加强产业集群配套产品的协作性,实现信息、原材料、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社会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建立起产业集群内部的资金链,把集群内部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在五大产业集群内部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区域品牌,扩大品牌效应,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企业和产品抗风险的能力。

  企业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背景和样本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民营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灵活的企业制度和良好的经营环境而成就的“温台模式”,使民间企业家的才能和创业积极性迸发出来,弥补了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能源、资源劣势,创造了温、台州地区民营企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在温、台州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创业初期,其灵活的选人、用人制度以及凝聚力较强、监督成本较低的家族式管理,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成本、赢得了时间,造就了企业的快速发展。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尤其是人才的竞争。那么这些优秀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又是如何呢?为此,本小组展开对温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几个民企发展比较典型地区的调研,以此辐射整个浙江地区,管中窥豹,来了解浙江地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本次调研涉及大中小各类规模的企业。从生产领域看,所调研的企业涉及服装、皮革、塑料化工、机械、轻工工艺、五金、印刷、房地产、餐饮等众多产业。因此,此调研成果极具普遍性、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调查内容和现状对比分析

  浙江的民营企业多为家族模式或集体合作形式,以乡镇个私股份集团为主要构成,一般下设多个子公司,充分吸收外资、政府扶助等各方资金,领导层以家族、亲友为主,在人事运行上有较大的主观性。在调查中发现,发展比较成熟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所调查的企业中90%的中小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而80%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比较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行科学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调查发现,65%的中小企业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即使有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也仍然沿袭过去的考勤、奖惩、工资分配等纯管理约束机制。同时中小民企普遍缺乏挖掘和培养企业自己人才的中长期计划,没有系统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根本没有将管理职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力资源方面来。而在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管理、晋升和辞退等方面有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

  招聘用人方面

  在招聘这一块,70%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岗位分析及能力素质分析,企业常常根本不知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对一般的操作工往往是老板接到业务了发现人力不够时才想到招聘录用。而对于高素质人才,企业常常感觉到自己是缺人,但是什么岗位缺人,岗位缺什么样素质的人,该如何与应聘者谈什么样的条件,都一概不知。没有深入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只能凭感觉寻找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造成“唯学历论”误区。但往往又是高的不来,低的又不想要,或者高的来了却留不住。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干部来源于亲戚或值得信任的朋友,因人设岗的较多。其管理层岗位的招聘最看重的不是能力,而是可信任度。

  相对于处于初创或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大企业的招聘显得比较成熟。调查结果得知,85%的大企业有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分析。区别于中小企业只用广告招聘和员工推荐两种比较单一的招聘方式,大企业实现了招聘途径的多元化,如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招聘、校园招聘等。而在关键人才招聘中,大企业比较注重技术能力等,而且但都会预留一部分管理岗位用于安排有裙带关系的人。

  培训开发方面

  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做得较差,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表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只想引进熟练的操作工、成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希望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不愿意自己投资培养,不愿承担人才投资成本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想坐享其成,挖其他企业人才墙脚。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等不起”现象,企业不愿自己培养人才。在所调查的中小企业中,有三家最基本的岗前培训也没有。即使有培训的,也只是传统的“师徒型”老员工带新员工式。虽然此种方式受到业界众多专家的批判,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得已的因素。调查中一位管理者说:“我们也想像书上说的搞培训搞开发,但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来说,这根本不现实。我们首先得生存下去,这就需要不断的缩小成本。为了减缩成本,我们就不得不取消人力资源部、培训开发这类见效慢投入高的投资。”正如这位管理者所言,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取消培训开发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不得以而为之,是生存之必需。

  大企业在培训上所做的相对较多。培训方式多样化,对关键人才的培训把讲座、授课、外派学习等方式相结合。但存在的不足在于很多企业高层缺乏科学的培训理论知识。几家大企业的培训仍停留在缺啥补啥,而很少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附带而出的是培训内容也往往是领导说了算,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

  绩效考核方面

  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中小企业近乎没有绩效考核。他们对操作工优差的划分只是根据生产产品的多少。而管理人员的绩效完全凭老板或总经理的印象主观判断。存在着很大的主观色彩。

  大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基本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和流程,但仍存在许多缺陷。60%以上的企业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果只是用于工资奖金的发放或人员的晋升降职,而且基本只有上对下的考核,没有平级或下对上的考核。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两家企业有为了提高员工未来绩效而进行了发展性考核,并有绩效面谈和反馈。

  薪酬管理方面

  调查的几家中小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有比较完善的薪酬管理系统。他们对一般操作工的工资发放完全按照计件或月工资计算,但很少有奖金。而管理人员只拿固定工资,他们的奖金取决于老板愿意拿出来分给大家的数额。奖金有无或给多给少老板说了算。往往是平时跟老板关系熟的人工资奖金更高。随机性和主观性很大,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但有两家企业以员工持股方式作为薪酬支付方式之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大企业在公平公开公正方面比中小企业有所改善。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误区与不足。如薪酬形式单一,多数只是传统的工资加奖金形式。只有一家四星级酒店对关键性员工实施了带薪休假等新薪酬形式。薪酬虽与绩效挂钩,但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与之匹配使得薪酬分配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福利体系不完善。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企业没有养老保险等法定福利。因此,很难建立起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员工关系管理方面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员工平均流动率达到45%左右,严重者超过80%。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变换,一家纺织企业每年过年后70%——80%的员工需要重新招聘。而大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一般在30%左右。这跟员工关系管理存在密切的联系。人才在民营企业看不到成长的空间,没有地位,没有成就感,在掌握一定技能后往往就跳槽,使企业面临人才竞争的劣势,削弱了企业的实力。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员工频繁跳槽,泄漏了企业的商业秘密,带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策略,使企业失去了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在我调查的企业中,亲戚朋友往往是能进不能出,但能力有限。而真正的核心人员又留不住。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大中小企业存在普遍的共性。基本理念都认为企业与员工只是一种各取其利的金钱雇佣关系,以为员工拿到了应该拿的.钱,别的事就不用管了。都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和维护员工关系,或者把员工关系的维护看成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工会,就算成立工会的,也往往是有名无实。在薪酬体系设计时,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企业领导缺乏感情投资。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家族模式”还是“职业经理人模式”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普遍使用的是“家族模式”,而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较多使用现代科学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模式”。近来众多业内人士对“家族模式”大肆批判,把它作为民营企业短命的罪魁祸首,并极力宣扬改制成“职业经理人模式”来突破短命怪圈。然而,本人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模式适合在民营企业的不同阶段使用。不能妄然谈论孰是孰非。

  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企业类型,家族企业早已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证明了家族企业并不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其经营也不是一种落后的经营。美国《家族企业评论》发表的一篇报道称,在全球500强企业中,37%是家族企业。另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大约80%的企业与家族有关。同样,当民营企业在浙江遍地开花时,家族企业也到处安家落户,“家族模式”也成了“温台模式”的代名词。在创业初期,“家族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往往就是经营管理者,同时又是家族的权威,这就决定了家族企业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金融时报》对全球企业做过一个比较:“家族企业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在经营上较具弹性,遇到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往往能较非家族企业更迅速的做出明确而有效率的决策。”家族企业比非家族更具生命力,表现在其有强大的凝聚力,高度的一体感和创始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些优势使得“家族模式”成为创业初期的最佳选择模式。这也是“家族模式”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浙江地区的特色模式的原因。

  当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家族企业原先被隐藏的一些劣势开始暴露出来,成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的障碍,如重感情轻理性、用人的混乱、内部人际关系的冲突等。这时需要成功实现转制,把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度亲密结合,实现管理专业化,即要由具有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管理企业,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一体的“家族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从“家族模式”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转变。

  根据以上的结论,浙江的民营企业应该从这些方向发展。浙江的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地从数量型、外延型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内涵型,纵向深化发展模式;积极考虑如何实现家族企业的现代化,不要轻易放弃家族制,也不要把家族制神秘化。

  企业调查报告 篇5

  保证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是推进“安全生产年”活动在商贸领域的体现,也是促进全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子课题。“隐患甚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4.12山林火灾再次提醒我们,安全生产是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的持续性活动,否则将会遭到巨大的人物财和社会损失。分析我县城关的较大超市和重要家电销售企业代表,可以看到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形势,对于我们搞好全县的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人民幸福安居和市场秩序稳定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一、***县城关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的概况

  ***县城关的主要商超3家集中在天马大街,即艾欣超市、广缘超市和旺购超市,2家集中在北大街,即家惠超市和东安超商;家电类主要流通企业有苏宁电器(***店)、秦皇岛天洋电器***分公司、星星电器、迎宾家电、秦皇岛骊城淀粉等等。

  通过历年的安全检查文字记录和今年的现场检查都可以发现,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多数商贸流通企业能够很好的进行“三项制度”建设并持续改进;按照国家和省市安全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很好的进行防火防漏电、注意安全通道畅通、保持防火设备齐全并处于可用状态、防火分区合理、卷帘门运行良好、进行“四个能力“建设(1、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2、 扑救初级火灾能力; 3、 组织疏散逃生能力; 4、 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二、***县城关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从安全生产意识和形式辩证的看。

  我县多数商贸流通企业具备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但认识程度不一,有的商贸流通企业尚未认识到安全生产是可与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战略营销相并列的重要课题,甚至是前置条件,仅仅是流于形式应付短期消防部门和主管部门检查。走访中发现,有1家商贸流通企业在“四个能力”挂图上没有使用最新挂图,没有跟上安全形式的最新发展,有1家商贸流通企业电力开关处在隐蔽角落,使得遇到安全问题不能最快最便捷的处理二次危险,有2家商贸流通企业安全通道和出口临时被商品摆放干扰等等,这样一种并非所有企业都重视安全生产的结构恰恰使得安全隐患在客观上还存在,安全生产形势虽有好转,但并没有彻底结束危险的状态。

  2、从商贸流通企业自防自检和政府监管辩证看。

  商贸流通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具有主体责任,负责人更是具有直接的管理责任。在实地走访后发现,有的商贸流通企业自防自检还不到位,尤其具体体现在安全出口指引未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消火栓并未贴有最新消防标识、部分安全通道未保持良好畅通状态等等,总体而言,一些商贸流通企业在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上还不够充分,这就使得自检自防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而政府监管则是检验商贸流通企业是不是很好的履行了主体责任,但是政府监管往往重突击性轻连续性,往往是重检查轻复查,往往是重观察记录少实践操作,往往是重履行监督轻与企业互动。这就使得商贸流通企业自防自检和政府监管协调性不强,有时候还存在企业和政府的博弈,不利于安全生产保持连续稳定性。

  三、实现***县商贸流通企业持续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所有的预防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和最大限度的减轻危害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我县城关的商贸流通企业要始终坚持防备事故的发生,重在预防,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县商品流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复杂,单一的简单的治理模式针对事故的“威力”已经不再够大,必须利用一切现代的、科技的`、复合的手段和方法,处理好安全事故防范,最大限度使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有最有力的抓手。

  2、促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无缝隙结合。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一定要紧紧依靠企业自身在预防思维、管理模式、安全培训、技术保障等多方面下大力气,商贸流通企业自身搞好安全生产是我县商贸流通流域安全生产落实好的最强劲力量,也一定是最大受益者。政府方面注重监管的形式要创新,保持监督的连续性,重视复查,防止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漏洞出现“死灰复燃”,坚持与企业实现良好互动,勤于沟通,实现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无缝隙结合,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安全生产既具有给力的操作性又具有密封的保障性。

  3、完善制度创新,开创安全生产新局面。好的制度是好的措施能够执行的有力保障,商贸流通领域的安全生产同样离不开好的制度保障。比如既要搞业务,又要搞安全的“一岗双责”,就很好的定位了管理层在安全生产中的导引作用,比如“四个能力”就很好的综合了“防灭救宣”的四位一体作用和安全消防链式的程序。这些都是曾经创造出来的很好的制度,很好的保障了安全生产在诸多领域的可操作性。但是商贸领域安全生产绝对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在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它尤其是一个需要自身努力和外界结合的新系统,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自来水的供应意外也会导致消防栓失去作用的情况提醒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度创新来自政府管理,来自各个领域的整合,来自人的新思维。

  企业调查报告 篇6

  xxxx年税收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我们xx市共检查企业12户,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从检查结果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错综复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门或个人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原动力。

  第一类是好大喜功,追求虚名。一些国有或集体企业负责人,为求经营业绩,以图个人进步,采取少计成本费用、虚增收入等方法,人为虚增利润。第二类是肥了个人,亏了国家。一些民营企业或虚列费用,扩大成本,偷逃税收;或现金交易,少计收入,账外设账,搞“小金库”。

  二、复杂的会计环境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温床。

  法制、体制、舆论及某些特定的历史因素,对财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会计职责形成许多障碍。会计人员的任免由企业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依法办事站不住,不按领导的旨意办事顶不住,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相互制约机制;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甚至无证上岗。这种会计环境势必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三、执法力度不够,使企业造假有恃无恐。

  我国颁布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各种相关经济法规,对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追究程度太轻,且不太具体。在实践中当企业出现违纪行为时难以具体执行。财政部门查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处理起来较为困难,有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些情况使企业造假有恃无恐。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可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加大财经执法力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会计法》,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单位及其责任人,严格依照《会计法》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之于众,以对造假分子形成巨大威慑力。

  二、完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质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工作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流于形式,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职责,使之对企业会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首先,应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编制或取得证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合法作证,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作凭证来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账表相符,报表真实完整。

  四、增强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负责人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制度,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企业的负责人法律意识增强了,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设账,依法核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是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会计越重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也越重要,只有真实可靠、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实现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规范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国家税收,并且有助于消除腐败现象。

  企业调查报告 篇7

  为了探讨研究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策略选择,以期对其顺利发展提供有益思路。对乐天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进行配送业务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连锁超市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零售业态,近几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连锁超市之所以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商业业态,是因为它实现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和分散销售,因而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具有价格、质量、管理、品牌效应等方面的优势。而统购分销这一系列活动正是通过配送中心这一环节来实现的,配送中心的工作效率和运行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连锁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说配送中心是连锁超市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一、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作用

  配送中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高度集中的采购与配送,使连锁超市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购分销,形成经济规模,降低流通费用

  连锁超市实行统一进货,由配送中心将厂家或自己加工的产品配送给各个分店,保证了各分店商品的规格、品种和质量,减少了交易次数,可以降低外部交易的信息管理费用;统一送货,协调分配运输设施,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降低商品的损耗;统一检验,对商品编号入库,减少了分店的采购、检验、库存等费用,从而减少物流成本。随着进货量的增加,物流的规模效益将更加突出。

  (2)减少分店的库存,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在传统的购货方式中,零售商不可能从一个供应商那里得到所有的商品,而供应商的商品也不可能都是零售商所需要的,这样由于信息交流的不畅,影响了商品流通速度,而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可以及时地为分店提供其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因此可以使分店库存量很小,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3)密切了连锁超市与供应商的关系

  连锁超市庞大的销售网络对供应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其大批量进货可以得到优惠的价格折扣,两者容易结成利益共同体,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连锁超市通过其商品销售信息对供应商的反馈,取得对产品生产的影响力。

  (4)可以促进连锁超市业务的发展和扩散

  配送中心承担了一切采购和输送任务,使得各分店不用分散精力与供应商打交道,从而可以专心于分店销售业务的发展和利润的成

  长,不断开发外部市场,拓展业务。

  二、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配送中心强大的作用背后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多方支持的系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免会有很多的问题。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配送效率低下

  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有很多都是由原来的仓库改建而成,或者只是换了个名字,缺乏与物流运作配套的技术与管理。从目前看,没有一家超市的配送中心能够对分店经营的商品达到100%的配送,平均配送效率只有60%-70%,这一配送效率仅局限于中心城市或某一个地区,如果市场范围扩大,其配送效率会明显降低,即零售业配送能力有限。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技巧如即时制等,许多超市还没有系统的经营理念,这样就使得分店的进货要求不能得到及时、迅速的供应,给分店经营带来不利,连锁超市经营的优势也就难以发挥了。

  (2)没有价格优势

  由于现有的一些配送中心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原有的进货渠道,即通过一些国有大批发企业进货,然后再分配给二级或基层的分店,配送中心实际上形成了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又一个批发环节,自己特有的厂家——连锁超市并没有形成。对于分店来说,进货环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导致成本上升。

  (3)功能不齐全,现代化程度低

  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由于很多是在原有仓库的基础上改造的,所以功能很不齐全,仅限于原有的存储、保管等功能,有的连基本本的分拣设备都没有,管理和配送效率极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外的连锁超市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储存空间。而且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也分别应用于配送中心的各个方面。

  (4)资金缺乏,形成恶性循环

  连锁超市普遍资金缺乏,因而网点一般较少,难以实现集中和大批量进货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价格优势,必然会影响配送中心职能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同时,建设现代化的配送中心需要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的连锁超市资金短缺问题一时又难以解决,于是造成了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实际是名不副实。因此,制约了连锁超市获得规模效应。结果就形成了连锁超市没有规模效益,无力投资建设配送中心的恶性循环。

  (5)专业人员缺乏,员工素质低

  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是与现代化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我们配送中心的起步比较晚,参与研究的专业人员不多,在制定物流方案、实施管理、开拓物流市场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十分欠缺专业人才,而且,从行业的整体情况看,就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物流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运输、仓储的概念上,还没有上升到物流服务的理念,这是我国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建设的模式

  通过对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考虑到连锁超市的单店规模普遍较小、连锁店数不多、管理能力有限、经营的商品品种较少和范围较窄、融资难度较大等发展环境与现状,再考虑到零售业未来发展必然发生企业重组,因此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建设比较适合走共同配送的道路。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可以减少社会车流总量,减少闹市区卸货妨碍交通的现象,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从而改善整体的社会生活品质。

  连锁超市,根据自身的规模,可以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共同配送中心模式。

  一些小型的地方超市,资金比较匮乏,每个连锁超市很难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并且小规模的连锁超市建立配送系统后很难产生相应的经济规模,有可能延迟盈亏平衡点的到来。这时相对势单力薄的中小超市若能联合起来,与多个厂商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负责各连锁超市的配送业务是比较适合的。

  四、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连锁超市进入成熟发展时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市场的自主选择,市场上连锁超市的数目将减少但同时他们的自身实力都已经增强,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连锁超市必须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有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辅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的连锁超市真正的具有配送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调查报告 篇8

  (一)法律尽职调查的范围在尽职调查阶段,律师可以就目标公司提供的材料或者以合法途径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法律评估,核实预备阶段获取的相关信息,以备收购方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作出收购决策。

  对目标公司基本情况的调查核实,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可以根据并购项目的实际情况,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于调查的具体内容作适当的增加和减少):

  1、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经营范围。

  2、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设立及变更的有关文件,包括工商登记材料及相关主管机关的批件。

  3、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公司章程。

  4、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股东名册和持股情况。

  5、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历次董事会和股东会决议。

  6、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7、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规章制度。

  8、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与他人签订收购合同。

  9、收购标的是否存在诸如设置担保、诉讼保全等在内的限制转让的情况。

  10、对目标公司相关附属性文件的调查:

  (二)根据不同的收购类型,提请注意事项不同侧重点的注意事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收购中要将各方面的注意事项综合起来考虑。

  1、如果是收购目标企业的部分股权,收购方应该特别注意在履行法定程序排除目标企业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之后方可收购。

  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该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经公司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样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如果目标企业是有限公司,收购方应该注意要求转让方提供其他股东同意转让方转让其所持股权或者已经履行法定通知程序的书面证明文件,在履行法定程序排除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之后方可收购,否则的话,即使收购方与转让方签订了转让协议,也有可能因为他人的反对而导致转让协议无法生效。

  2、如果是收购目标企业的控股权,收购方应该特别注意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财产以及债务情况。

  如果收购目标是企业法人,自身及负担在其财产之上的债权债务不因出资人的改变而发生转移,收购方收购到的如果是空有其表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将会面临巨大风险。

  在实施收购前收购方应该注意目标企业的财产情况,尤其在债务方面,除了在转让时已经存在的债务外,还必须注意目标企业是否还存在或有负债,比如对外提供了保证或者有可能在今后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除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查询、了解之外,收购方还可以要求转让方在转让协议中列明所有的债务情况,并要求转让方承担所列范围之外的有关债务。

  3、如果是收购目标企业的特定资产,收购方应该特别注意充分了解该特定资产是否存在权利瑕疵。

  存在权利瑕疵的特定资产将有可能导致收购协议无效、收购方无法取得该特定资产的所有权、存在过户障碍或者交易目的无法实现等问题。

  所以,收购方需要注意拟收购的特定资产是否存在权利瑕疵,在无法确定的时候,为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可以要求让转让方在转让协议中对财产无权利瑕疵作出承诺和保证。

  4、收购方应该注意争取在收购意向书中为己方设置保障条款。

  鉴于收购活动中,收购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为使收购方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障,收购方应该在收购意向书中设定保障性条款,比如排他条款、提供资料及信息条款、不公开条款、锁定条款及费用分摊条款等等,这些条款主要是为了防止未经收购方同意,转让方与第三人再行协商出让或者出售目标公司股权或资产,排除转让方拒绝收购的可能等。

  (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尽职调查的注意事项公司的设立及历次增资、股权转让等事项涉及到股权的有效性和确定性,因此,在收购股权时,必须审核标的.公司的历史沿革情况,确保收购标的的合法性。

  在决定购买公司时,要关注公司资产的构成结构、股权配置、资产担保、不良资产等情况。

  第一、在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比例需要分清。

  在出资中,货币出资占所有出资的比例如何需要明确,非货币资产是否办理了所有权转移手续等同样需要弄清。

  第二、需要厘清目标公司的股权配置情况。

  首先要掌握各股东所持股权的比例,是否存在优先股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要考察是否存在有关联关系的股东。

  第三、有担保限制的资产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等有影响,所以要将有担保的资产和没有担保的资产进行分别考察。

  第四、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不良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可折旧度、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以及将要报废和不可回收的资产等情况需要尤其重点考察。

  同时,公司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是收购公司时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公司的负债中,要分清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分清可以抵消和不可以抵消的债务。

  资产和债务的结构与比率,决定着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四)企业并购中的主要风险并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资本交易,还涉及到并购的法律与政策环境社会背景公司的文化等诸多因素,因此,并购风险也涉及到各方面在风险预测方面,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报表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格,其主要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方面但目标企业有可能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故意隐瞒损失信息,夸大收益信息,对很多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准确的披露,这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2、评估风险对于并购,由于涉及到目标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全部或部分转移,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对标的物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存在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问题。

  3、合同风险目标公司对于与其有关的合同有可能管理不严,或由于卖方的主观原因而使买方无法全面了解目标公司与他人订立合同的具体情况,这些合同将直接影响到买方在并购中的风险。

  4、资产风险企业并购的标的是资产,而资产所有权归属也就成为交易的核心在并购过程中,如果过分依赖报表的帐面信息,而对资产的数量资产在法律上是否存在,以及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有效却不作进一步分析,则可能会使得并购后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从而影响企业的有效运作。

  5、负债风险对于并购来说,并购行为完成后,并购后的企业要承担目标企业的原有债务,由于有负债和未来负债,主观操作空间较大,加上有些未来之债并没有反映在公司帐目上,因此,这些债务问题对于并购来说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风险。

  6、财务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都是通过杠杆收购方式进行,这种并购方式必然使得收购者负债率较高,一旦市场变动导致企业并购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将使企业自身陷入财务危机。

  7、诉讼风险很多请况下,诉讼的结果事先难以预测,如卖方没有全面披露正在进行或潜在的诉讼以及诉讼对象的个体情况,那么诉讼的结果很可能就会改变诸如应收帐款等目标公司的资产数额。

  在可能的诉讼风险方面,收购方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

  第一、目标公司是否合法地与其原有劳动者签订和有效的劳动合同,是否足额以及按时给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险,是否按时支付了员工工资。

  考察这些情况,为的是保证购买公司以后不会导致先前员工提起劳动争议方面的诉讼的问题出现;第二、明确目标公司的股东之间不存在股权转让和盈余分配方面的争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签订的购买协议能够保证切实的履行,因为并购协议的适当履行需要股权转让协议的合法有效进行支撑;第三、确保目标公司与其债权人不存在债权债务纠纷,即使存在,也已经达成了妥善解决的方案和协议。

  因为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后,目标公司的原有的债权债务将由收购方来承继。

  第四、需要考察目标公司以及其负责人是否有犯罪的情形,是否有刑事诉讼从某种意义上影响着收购方的收购意向。

  8、客户风险兼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利用目标公司原有客户节省新建企业开发市场的投资,因此,目标公司原客户的范围及其继续保留的可能性,将会影响到目标公司的预期盈利。

  9、雇员风险目标公司的富余职工负担是否过重在岗职工的熟练程度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并购后关系雇员是否会离开等都是影响预期生产技术的重要因素。

  10、保密风险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及目标公司的信息是减少风险的一个主要手段,但因此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风险,那就是一方提供的信息被对方滥用可能会使该方在交易中陷入被动,或者交易失败后买方掌握了几乎所有目标公司的信息,诸如配方流程营销网络等技术和商业秘密,就会对目标公司以及卖方产生致命的威胁。

  11、经营风险公司并购之目的在于并购方希望并购完成后能产生协同效应,但由于未来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如整个行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企业管理条件的改变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突发事件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得企业并购后的经营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从而产生经营风险。

  12、整合风险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

  如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不能对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加以整合,使被并购企业融入到并购企业的文化之中,那么,并购企业的决策就不可能在被并购企业中得以有效贯彻,也就无法实现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和规模经营效益。

  13、信誉风险企业的商誉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目标公司在市场中及对有关金融机构的信誉程度有无存在信誉危机的风险,是反映目标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兼并一个信誉不佳的公司,往往会使并购方多出不少负担。

  企业调查报告 篇9

  一、调查背景

  21世纪企业的竞争逐渐转向物流服务的竞争,物流也从不被人重视的角落提升到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上来。我国现阶段的物流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是各个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据有关研究表明:一方面宏观状况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在这样大的物流环境下,作为内陆地区的代表城市xx的情况又是何种态势呢?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呢?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对此有所了解!

  二、调查目的

  通过走访询问与观察,了解xx物流市场的现状:从事以传统物流还是现代物流、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调查对象

  xx市最大的物流市场内所有的物流企业

  四、调查项目

  物流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经营的业务范围、经营的对象、主要从事业务的具体内容(如运输的工具、距离、价格等)、与客户的关系等。

  五、调查地点

  xx市南内环附近的物流企业

  六、调查性质

  探索性调查

  七、调查方法

  由于我们要了解xx市物流市场的现状所需信息需具有时效性,应采取获得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由于调查之中兼有必须由物流企业内部人员配合完成的内容又由靠调查员自己观察便可完成的内容,综上理由我们选择询问调查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选取物流企业,由于个人本身原因与所调查对象的难接近性我们根据管理人员的介绍将物流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企业三种,然后按任意抽样的方法在各层中抽取三分之一作为样本,即抽取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各3、15、32家。

  八、调查表

  (一)询问

  您好,我们是xxxx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目前xx市物流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希望您能配合我们回答以下问题,使我们能顺利完成此次调查。

  公司名称xxxx 20xx年xx月xx日

  在您觉得正确的选项字母下划“√”。

  1、贵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A、国有企业

  B、中外合资

  C、合作企业

  D、商独资企业

  E、合伙企业

  F、有限责任公司

  G、有限股份公司

  H、个人企业

  2、贵企业涉足物流行业的时间有:

  A、少于2年

  B、 3~5年

  C、 6~10年

  D、 11~15年

  E、 15年以上

  3、贵企业与客户关系:(可多选)

  A、长期合作

  B、短期合作

  C、一次性合作

  4、贵企业的设施设备的所有情况:

  A、企业拥有所有权

  B、租赁

  C、两者兼有

  5、贵企业是否运用先进信息设备:

  A、是(至第6题)

  B、否(结束回答)

  6、贵企业运用何种先进信息设备:(可多选)

  A 、GPS

  B、条码技术

  C、互联网信息传递

  D、 GIS

  E、电子数据交换EDI

  (二)观察

  根据观察没有此项目的划“×”,有此项目的填入所观察到的具体情况。

  企业调查报告 篇10

  根据上级工作要求,我局对本县美团外卖、饿了么外卖、百度外卖和部分注册地在本地的外卖送餐部开展调研工作,现将关于开展外卖行业劳动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如下:

  一、本地区外卖行业整体情况。

  20xx年10月开始,饿了么、美团、百度开始陆续进入本县外卖市场,此外,本年度在该县注册有两家外卖送餐部(黑豹、任意门),但都未正式营业。目前,该县外卖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在美团和饿了么之间,百度今年将退出市场,其他外卖部尚未形成气候。美团、饿了么发展速度飞快,两家20xx年总体交易额60万(10月12月)左右,20xx年总体1000万左右,20xx年总体2800万左右,20xx年底预估总量5500万左右,对整个行业的起支撑作用。

  二、外卖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一是从业人员规模、用工方式多样。截止到目前为止,饿了么骑手计65人,美团骑手计100人,人员数量多、规模,其中饿了么员工全部与总部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美团除固定用工劳动关系外,还存在兼职用工和承包关系。二是劳动报酬计件计算、社保未全部缴纳。骑手工资采取计件方式计算,单价在3元至5元不等,根据接单量结算月工资。由于骑手流动性的特点,只有一部分外卖从业人员缴纳有社会保险,企业主基本为骑手购买商业意外险。三胜作时间有规定,休息休假自由安排。据了解,骑手每天工作8小时,自由调剂工作时间以及休息休假时间,基本不存在加班时间的情况,每周保证休息一天,如确需要加班,会安排调休。四是劳动纠纷数量少,工伤案件偶发性。截止 到目前,该县未受理过外卖从业人员的欠薪案件,劳动纠纷相对其他行业数量少。重事故基本没有,偶发性事故一般通过交通事故理赔,申报工伤案件寥寥无几。平时用人单位经常加强安全规范培训,饿了么还会安排流动安全督导抓拍违规骑手并给与相应的处罚。

  三、外卖行业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用人主体多样化,从业人员性质识别难度。从业人员虽统一着装,统一接受平台派单,从事基本无差别性质的工作,但是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五花八门,当双方发生争议时,无法及时甄别从业人员的用工性质。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员流动性。骑手准入门槛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是目前该县市监局一直在研讨的问题。人员变动快,管理难度,每天进进出出频繁,无法固定。三是社保没有强制缴纳,员工工作强度。一部分外卖从业员缴纳了社会保险,但是部分骑手只有商业意外险,发生工伤案件时,骑手权益维护难。虽然有规定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时间,但由于是按件计算报酬,加上行业特殊性,强调速度、时效,因此骑手工作强度非常,基本是与时间赛跑,如果遇上不良顾客,还会收到恶意差评。

  四、规范外卖行业用工的政策建议。

  本县属于旅游型城市,游客多、酒店多,外卖行业骑手数量居高不下,交易额每年都在快速递增,如何规范外卖行业用工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目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一是提高外卖从业人员的`素质,定期开展各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设置从业资格证,提高骑手的准入门槛;二是用人单位成立行业协会,互相监督用工情况,有矛盾纠纷及时在行业协会里解决;三是政府部门加强对外卖行业的监管力度,互相配合、联合执法,发挥监管的实质作用。

  企业调查报告 篇11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20xx年全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的通知》(交政法发[20xx]94号)要求和《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部令20xx年2号),结合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议考核的意义和目标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是评价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执法工作情况,检验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是否正确行使执法职权和全面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机制,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全系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全面系统地考查交通运输各行业各地区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通报不规范执法案例,端正执法人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整顿执法作风,保障交通运输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营造良好的法治交通环境。

  二、评议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本次评议考核以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工作为重点内容,全面考评20xx年以来全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处理举报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控告申诉案件,以及开展执法监督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的情况。通过查阅20xx法治工作档案、执法制度建设文件和执法案卷,按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对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和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进行考评。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基本标准是:行政执法主体合法;执法内容符合执法权限,适用执法依据适当;行政执法行为公正、文明、规范;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合法、适当;行政执法程序合法、规范;法律文书规范、完备。

  评议考核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具体评分标准以《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督查评分表》明确的项目和内容为准。各单位应结合行业和地区实际,细化项目、量化指标,制定具体的自查评分标准。

  三、评议考核组织形式

  此次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采取行业及单位自评、厅重点抽查、部督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水运管理局(地方海事局)、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省交通基建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分别组织本行业、本地区的自评工作。重点抽查工作由厅政策法规处组织实施,随机确定部分基层行政执法单位,分组进行抽查。在行业自评、省厅重点抽查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运输部督导检查具体安排,随时做好迎接部督导检查准备工作。

  四、评议考核工作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5月份)

  各地、各单位要按此方案,结合行业、地区和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评议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细化考核项目,明确考核范围、程序、标准和组织方式、评分办法、奖惩措施等,充分做好安排部署和动员工作,并于5月底前将评议考核具体实施方案报厅政策法规处。

  (二)自评工作阶段(6月至9月)

  厅属各行业主管单位、各市州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本行业、本地区的自评工作,根据各自制定的评议考核实施方案开展自评工作,将自评结果在本行业、本地区范围内进行通报,对考评结果优秀的单位予以表扬,对考评结果不达标的单位提出整改要求,特别是对于出现《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第十五条中不达标情况的要给予通报批评,限期进行整改。厅属各行业主管单位、各市州交通运输局要对本次评议考核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汇总,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评议考核工作和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自评报告报厅政策法规处。

  (三)抽查工作阶段(7月至10月)

  厅将组成检查组,结合各地、各单位自评情况,随机选择基层执法机构进行抽查。抽查内容主要包括自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行情况,以及基层执法单位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情况主要包括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责任、落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制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依法行政工作情况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举报投诉案件的办理情况,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及修订情况,20xx年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情况等。

  抽查采取参与所在单位自评工作、走访调查、抽查行政执法案卷和工作台帐等方式,综合测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情况和评议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交流评议考核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迎检阶段(7月至11月)。

  抽查工作结束2周后,各检查组向厅政策法规处提交本组评议考核工作报告,厅政策法规处将根据抽查情况,总结我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将本次评议考核情况报交通运输部,并在全系统内进行通报,及时推广评议考核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对评选为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优秀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评议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责令限期整改,做好迎接部督导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评议考核的奖励

  厅属各行业主管单位在自评的基础上,从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成绩突出、考评结果为优秀的单位中,向省厅各推荐2个交通运输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优秀候选单位,省厅从中向交通运输部考核推荐执法评议考核优秀单位。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向省厅推荐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优秀单位各10个,省水运管理局(地方海事局)、省交通基建工程质量监督站各推荐3个,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各推荐2个,省厅将根据自评和抽查情况,研究确定20xx年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优秀单位进行表彰。执法评议考核推荐材料包括推荐表、执法评议考核自评报告(附评分表)各一式两份,于10月30日前报厅政策法规处。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严密部署。

  执法评议考核是开展执法监督的有效手段,是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开展自评工作,做好迎接省厅重点抽查和交通运输部督导检查工作,确保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突出重点,力求实效。

  要以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工作实施情况为重点,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错必纠、奖罚分明的原则,全面考核行政执法工作,确保考评工作取得实效。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奖励、整改、问责、纠错等手段,提高评议考核的实际效果,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优质服务。

  (三)着眼长远,完善机制。

  要结合此次考评工作不断创新考评办法,实行日常考评、阶段考评与考评相结合,常态考评、动态考评和实时考评相结合,逐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企业调查报告 篇12

  探寻新常态下新动力

  ——20xx年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聚焦企业创新

  盔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的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挑战,亟待激发新的强大动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6日发布的《20xx 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聚焦企业创新的现状与未来,探寻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创新驱动正从国家战略变成企业行动

  “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关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说,要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充分了解企业创新的现状、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态势。为此,把20xx 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的主题确定为企业创新发展。

  通过20xx年八、九月间进行的、涵盖我国2400多家不同类型企业的科学分层抽样调查,20xx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我国企业整体上的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并通过创新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创新,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而投入,支撑起创新的力度和强度。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这一衡量创新的核心指标看,我国企业创新投入近年来连续上升,创新驱动正在从国家战略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行动。

  调查显示,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xx年的4.7%上升到20xx年的6.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最高,年度平均值为17.6%,这些年来IT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如日中天,原因正是在此。

  创新不仅是资金投入,更离不开人才支撑。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大学生员工比重从20xx年的14.9%上升到20xx年的25%,上升了10.1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比重20xx年已经达到了10.2%。

  资金和人才俱备,共同托举起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快提升。选择企业内部开发为主要新产品开发方式的企业比重,从20xx年的.48.9%大幅上升至20xx年的84.1%,表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在过去20xx年间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支持企业创新的国内高校院所、技术交易市场和企业间合作研发机制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对企业而言创新最关键的是要见成效。调查显示,创新的确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调查分析发现,前一年有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创新人才意愿的企业,其第二年的盈利状况显著好于前一年调查中表示没有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创新人才意愿的企业;有创新意愿的企业比没有创新意愿的企业,在下一年度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上高约2.5%至6.1%。

  企业创新仍受人才环境等重重制约

  企业创新的积极进展,让人们看到新常态下新动力正在生成。然而,无论是网上热议的“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还是业内关注的德国“工业4.0”浪潮,都提醒我们,中国企业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让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新动力澎湃,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调查显示,在整体状况趋好的前提下,我国企业创新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金来源单一、创新环境不完善、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等。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泉,然而目前创新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20xx年60.7%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创新人才缺乏,位列妨碍创新工作的各项因素之首,比第二位高出近20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创新存在着人才不匹配问题。例如,虽然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20xx年为5.9%)在所有行业中位于中上游水平,但制造业大学生员工比重(20xx年为18.7%)却位列所有行业倒数第二位。报告分析指出,创新研发投入的强劲增长和创新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创新缺乏可持续的动力。制造业如何吸引、培养、储备创新人才,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调查显示,企业对良好外部创新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集中体现在企业家认为“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的比例从20xx年的36.8%上升到20xx年的41.3%,认为“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从24.7%上升到40.2%。

  随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对创新的困扰有所下降,但也存在着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的问题。调查显示,依靠自有资金投入进行创新的企业从20xx年的84.7%上升到20xx年的90.8%,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创新的企业从20xx年的58.1%下降到20xx年的41.6%。

  经济下行压力虽然对转型升级有较强的倒逼作用,但也使得企业投资更加谨慎。调查显示,在当前“三期叠加”和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背景下,企业对增加创新投入持谨慎态度。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贵企业计划未来一年采取哪些措施”这一问题,调查显示,与往年相比,20xx年企业计划未来一年将“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的意愿有所下降,而“更新设备”的意愿则处于最近七年的中间水平。

  政府简政放权加大支持将促进企业创新

  新常态亟待靠创新来增强新动力,而经济增速下行和企业困难加大又使企业家创新投入更加谨慎。如何破解难题、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跃?

  调查分析表明,政府简政放权和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支持,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未来创新意愿。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要想让企业迸发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政府自身改革是“关键一招”。围绕企业家们认为妨碍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更公平的经营环境、更明确的市场主体权益、更透明的信用机制和更高效的法治环境。

  调查显示,政府简政放权的各项措施整体上都与企业未来创新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例如,“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与增强企业未来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意愿都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坚决纠正妨碍竞争的规定”与增强企业未来引进人才意愿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企业未来更新设备意愿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虽然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比20xx年和20xx年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随着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得以建立发展,支持了企业创新取得明显进步,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要解决我国企业创新资金过于依赖自有资金,银行资金、股市筹资、企业债券、风险投资比重明显偏低的突出问题,需要政府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调查分析显示,政府尽快出台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能够为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人才投资提供巨大的支撑。

  比资金更宝贵的是信心。创新是企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也反映了企业家的信心。调查分析表明,越认同“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这一说法的企业家,未来引进创新人才的可能性越低;越认同“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愿意做企业家”这一说法的企业家,未来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的可能性越高。由此可见,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增强实体经济的信心,弘扬企业家精神,才能为未来企业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

  “企业家在意识到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期待政府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弘扬企业家精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说,“令人欣喜的是,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并强调要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等,这对于推动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自1993年成立以来,遵循“长期、客观、高效、无偿”的工作原则,坚持进行每年一度的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样本选取方面,以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为调查总体,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按照企业的行业、规模分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年回收问卷数量介于2400至5900份之间。调查问卷大多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填答,保证了回收问卷的质量。

  企业调查报告 篇13

  为了解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__县对县电业局、微磁科技有限公司、永乐粮机有限责任公司、东风矿机(集团)有限公司、六和饲料有限公司、栗子园乳业有限公司、云台山啤酒有限责任公司、云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大用有限公司、大华粮食机械厂等10家企业开展了抽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的不断加快,__县工业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调查情况看:20xx年这10家企业的就业人数有3902人,在岗职工年均劳动报酬达10346元。签订合同的1735人,占就业人数的44.5%。其中:3年以上的合同工765人;1-3年的合同工630人(农民工210人);一年以内的合同工340人(农民工242人)。

  技工总人数860人,占就业人数的22.0%。其中:高级技工62人(农民工3人);中级技工413人(农民工62人);初级技工385人(农民工340人);取得职业技术资格的49人。

  技师总人数43人,占就业人数的1.1%。其中:高级技师6人;中级技师25人(农民工13人);初级技师12人(农民工1人)。

  参加养老保险1236人(农民工10人),占就业人数的31.7%;参加医疗保险1426人(农民工200人),占就业人数的36.5%;参加工伤保险1367人(农民工105人),占就业人数的35.0%;均未参加生育保险。

  职工教育经费实际支出22.9万元,人均职工教育经费实际支出58.7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合同工就业机率极低。从对这10家企业的调查看:签订3年以上合同的农民工没有一个,高级技师中也没有一个农民工;一年以内的农民合同工242人,占就业人数的6.2%;1-3年的农民合同工210人,占就业人数的5.4%。此外,职工教育经费实际支出22.9万元,人均职工教育经费实际支出58.7元,教育经费偏低。可见,因为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存在“二偏”现象(文化知识偏少,业务技能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

  2、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据调查,我县中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小型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相当有限,存在很大的死角。中型企业签订合同的1557人,占中型企业职工数的45.2%。其中:3年以上的合同工765人;1-3年的合同工620人;一年以内的合同工172人。小型企业签订合同的178人,占小型企业职工数的39.1%。其中:一年以内的合同工168人,1-3年的合同工10人,没有3年以上的合同工。

  签订劳动合同是对劳动双方权利义务的相互约束,为双方利益的取得提供相互保证。对职工而言,劳动合同的签订是保障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力屏障。有的私营企业,临时招用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不办理任何合同手续,对职工稍不如意便随时“解聘”。分析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尽人意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从业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认为劳动合同签不签对个人关系不大。二是经营者为了减少因签订合同后所应承担的各项支出,故意逃避可能出现的事故责任,不愿使合同成为被雇佣者手中的合法武器。三是由于劳动力过剩,就业竞争加剧,一些经营者在招工中普遍把不签劳动合同作为录用的一个先决条件,有些从业者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只好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四是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对不实行劳动合同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相对薄弱,无形中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滋生蔓延。

  3、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欠佳。从调查情况看:中型企业参加养老保险1185人,占中型就业人数的34.3%;参加医疗保险1385人,占中型就业人数的40.1%;参加工伤保险1285人,占中型就业人数的37.2%。小型企业参加养老保险51人,占小型就业人数的11.2%;参加医疗保险41人,占小型就业人数的9.0%;参加工伤保险82人,占型就业人数的18.0%。为职工投保并交纳保费,是企业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一种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小型企业只有少数人参加医保、养老、工伤保险,有的企业虽然参加了部分保险但也还存在有拖欠保险金现象。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对农民工就业培训,变外部输血为自身造血。政府主管部门要拿出专项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二偏”弱势群体就业培训工作,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实用有效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自救自助能力。“与人钱物,何如送人一技。”要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农民工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走自我脱贫之路。

  2、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人事、劳动部门应该组织劳动保障培训班,引导职工学习和了解《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的就业权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合同的监察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从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建立法制经济的高度出发,对__县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要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做好劳动合同的变更、续订、解除和终止工作,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使劳动合同管理机制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3、加大企业职工保险金收缴力度,确保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企业职工的保险金收缴,是维护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增加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障的共济性,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促进保障基金的储备、保值和增值。必要时可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督促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进一步改善__县保险金的收支现状,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必要财力支持。要加大社会保障执法力度,推行政府和企业建立职工保险保障机制和防止拖欠的制约机制。

【企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企业调查报告07-03

企业薪酬调查报告01-16

企业贷款的调查报告07-23

企业尽职调查报告12-27

企业贷款调查报告05-02

调查报告02-28

自我调查报告02-09

师范调查报告02-16

家庭调查报告02-19

汽车调查报告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