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报告>调查报告>心理调查报告

心理调查报告

时间:2022-03-08 16:37:2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调查报告

心理调查报告1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

  (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

  (57.8%,384人)、身体症状

  (22.3%,148人)、过敏倾向

  (19.4%,130)、自责倾向

  (17.5%,116人)、对人焦虑

  (9.5%,61人)、恐怖倾向

  (6.5%,43人)、冲动倾向

  (4.4%,29人)、孤独倾向

  (2.3%,15人)。

  表1 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 对人 孤独 自责 过敏 身体 恐怖 冲动 总焦虑

  焦虑 焦虑 倾向 倾向 倾向 症状 倾向 倾向 倾向

  平均分 8.02 4.66 2.76 5.39 5.62 5.34 3.34 3.23 38.40

  标准差 2.85 2.11 2.06 2.17 2.15 2.81 2.54 2.23 12.36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

  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心理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

  调查地点:朝阳区

  调查内容:关于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

  调查方式:教委调查

  从近日召开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获悉,一份针对xxxxxx名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担忧。

  此项数据来自朝阳区教委日前对该区xx所中小学、幼儿园的xxxxxx名教职员工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成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其中,48.28%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xx.xx%的为中度症状,2.71%的为重度症状。

  调查显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的检出率均为最高。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量大而繁琐,相比中学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智和时间。此外,由于工作效果的隐匿性,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均低于中学教师。

心理调查报告3

  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着多重角色,同时还面对着繁重而紧张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伤医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医务人员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工作的巨大压力。

  1、在美国,医生身心疲惫是非常普遍的,并且日趋严重。20xx年12月梅奥杂志(MayoClinicProceedings)的一篇研究报告,采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一个用以诊断身心疲惫的标准),对6880美国各科医生的工作生活是否平衡的满意程度以及对身心疲惫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医生经历职业上的疲乏,表现在情绪不稳,工作无激情,无成就感,中年一线医生尤其突出。医生罹患抑郁症及自杀的比率大约在39%,远高于一般民众(6.4%)。

  在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邹至礼等人在论文《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指出,在工作中,95.2%的医务人员有中度及以上的压力,这使得医务人员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理应激状态,且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一项调查发现,医务人员中36.3%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大约有22.5%处于中度或重度抑郁状态。

  2、医务人员是“人类健康的保护者”,医生身心疲惫必将损害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社会与医院应充分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加强人性化管理,医院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筛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美国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做得非常超前,大部分医疗系统都设有员工心理健康帮助计划(EAP,EmployeeAssistantProgram),帮助医护人员在需要的时候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平衡生活和工作及各种关系,预防治疗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以及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情况,协调关系,支持协助医务人员解决问题,或打官司,而不是让医护人员孤单无助。

  3、而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成熟,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压力很难得到释放与排解。

  20xx年3月24日,因医闹事件患上抑郁症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世林教授从八楼办公室跳下身亡。而张教授在数年前,就因为一起医闹事件出现了情绪低落、沮丧等抑郁症的症状,后经过治疗,症状得以控制。病情好转后在门诊工作期间,因为一次膀胱镜检查,家属反复纠缠,导致张教授抑郁症病情反复加重,这一次,工作压力导致的抑郁症夺走了张教授的生命,一位技艺精湛、德高望重的外科专家离开了我们,留下无尽的感伤与叹息。

  这件事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敲响了警钟,有媒体呼医务人员要注意减压,自我心理疏导,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远离抑郁之类的心理疾患。

  然而现实是,在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在医生遇到医疗纠纷时,也没有专业的机构跟进帮助医生处理,在杀医伤医事件以后,更没有对受害者和家属做危机干预的意识。在巨大的压力下,医生常常处于一种孤独无助的状态。

  4、陈仲伟主任的离世让医疗圈的集体陷入了一种悲伤后的无助状态。为了缓解恐惧、发泄情绪,网络上甚至流传着一则「医生自救手册」,虽然对大部分人来说,悲伤恐惧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推移纾解,然而,没有专业的心理援助与心理健康管理,这样的事件给医务工作者带来的伤害并不能完全平复,带着防御恐慌的心理去工作,会影响医生正常的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势必会影响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

  因此,关心促进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在遇到纠纷时,从法律的角度给予保护支持,在伤医杀医事件爆发后,给予危机干预,非常的紧迫与必要。

心理调查报告4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科学研究证明,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均与男性有着较大的差异,比较容易出现体内分泌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易出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心理反应。**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现有女队员53名,其中已婚队员32名,未婚21名。因工作的特殊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女队员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城管工作中长期面对的是一些弱势群体,工作不容易到大众的理解,加上一些媒体对个别城管工作的负面报道。回到家中,有的队员还要处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使得她们的内心有了烦恼,有了痛苦和不满时,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倾述对象来倾述和宣泄,有的队员对外甚至不会说自己在城管上班。调查结果显示,女城管队员中普遍存在烦恼、多疑、焦虑、消极怠工等不良情绪。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职业的压力

  女城管队员天天在外面巡查,受到的都是些冷言冷语,不仅是自己挨骂,甚至是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都被骂在内.由于受了气没得发泄,回到家中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感到心烦、气闷。有75%的女队员表示自己因为工作上的压力会发无名火,造成自己的家庭关系紧张。有85%的队员表示,自己回到家中什么事都不想做,有的时候甚至连话都懒得说,但是自己料理家务,辅导子女,所以时常会焦虑、烦躁。

  2.社会的压力

  虽然城管女队员不是全部都要像男队员那样冲锋陷阵的,但是女城管队员面对的大部分都是人们口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城管女子中队的、二、四中队的女队员,几乎是天天都会和管理对象产生争执。这时的言论导向几乎是一面倒的,许多人会认为城管队员在欺负群众。有的甚至辱骂城管女队员,无形中给城管女队员增加了心理压力。同时,媒体的舆论对个别不文明城管的报道和民众对城管的逆的心理。这种舆论导向使城管女队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种无所适从的想法,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对还是错。

  有45%的女队员表示,每当看到网络或者报纸上那些对城管的评价都觉得非常的气愤,很窝火,心情非常不好。由此造成回到家中都有“火”,一点点小的事都能引起一场大的家庭战争。

  3.自身的压力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家庭压力。如夫妻冲突或离异、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庭贫困、本人生病或失恋等等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

  所有的队员都表示,由于家庭中的摩擦、意外而心情不好,焦虑、发脾气是常有的,但是仅仅认为这是自己的脾气不好,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12%的队员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同时,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自己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喜欢和其他家庭作比较,不想被落在后面,发现别的家庭在某一方面优于自己的家庭而自己有认为没有能力赶上别人时,就会由羡慕导致妒忌心理的产生,同时还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焦虑。

  三、针对女队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们女队员在调查报告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的对此是调减压力,降压减负。

  (一)如何的调减压力?

  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走向贪得无厌。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更难感到幸福和快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是指无贪欲而非毫无欲望。适度的欲望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但膨胀的物欲、名欲和色-欲等则可能导致毁灭。知不足,我们才会改革、创造、学习、提高;知足,我们才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创造中、学习和提高中,享受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使身心的健康可以持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人疯狂,知足者常乐,常乐者是不会疯狂的,因为享受天年者是不会自取灭亡的。

  要学习自我排忧解愁。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忍字心上插把刀,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了忧愁要沟通、有了困惑要交流,不要凡事都忍耐着,直至忍忧成疾。自我渲泄,一吐为快,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既要学会有坚持,因为有时的再坚持一下,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也要学会有妥协,因为有时是“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自我排遣不是消极地“一醉解千愁”,而是主动地“退一步海阔天高”。在前进的征途中,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又要准备走曲路的道路。

  要学会自我担当也要学会自我放下。佛教教人要“舍得”,认为舍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智慧。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弄得自己一天到晚紧紧张张,神经兮兮的,食不甘味、焦心劳神。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压力、活出人生精彩的人。所谓“看得破”,不是说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说懂得顺其自然,顺应应潮流,顺应规律,不存非分之想,不悖自然之理,不为不可为之事,不求不应得之财。

  通过自我学习修炼调减个体压力。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感到压力很大,有的会感到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自我学习、提高素质以应对压力、降低压力引起的不良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是我们队员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要学习修炼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要培养竞争合作观念,减少竞争敌意,适当减轻工作量,删繁就简,劳逸结合,活动笑神经,放松紧绷的脸;要学习放松而不压制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要生闷气,要以开放、乐观、达观的心态与人交流沟通。

  (二)如何降压减负?

  要选择正确的减压方式。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第一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灵活处理和协调夫妻、婆媳等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相互理解支持,相互信任,遇到困难可以与家人一起商量解决,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

  第二,理性的面对是非成败,既不应该对自己过分苛求,也不应该对生活寄予过急的、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第三,要养成经常和家人、朋友、邻里沟通的习惯。当内心有了烦恼、痛苦和不满时,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倾诉对象来倾诉和宣泄。

心理调查报告5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增长迅速,手机日渐普及。中低龄层手机普及率的增长要明显高于中年层的居民,而且,手机潜在消费群有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说青少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现在在校园里,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高中生拥有手机也很常见,甚至在初中生中,也有不少同学拥有手机。网上资料显示目前学生手机年消费量约在50万部左右,约占市场总消费量的8.2%。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学生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学生市场份额偏高的品牌有诺基亚34%、摩托罗拉21%、三星11%等,这几个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机冲击市场,目前国产品牌在学生市场中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众多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都认为低价位款式造型又比较时尚的手机就是学生手机。

  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考虑因素是时尚个性化款式、功能、价格、品牌等,这也成为学生购买手机的四个基本准则。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占45%;但大学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内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机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40%;其次看重的是价格,而较少看重的是品牌。

  1、在网上对大学生获得手机途径的调查中,家人购买的有51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5%;自己购买有580人,占51%;朋友赠送有34人,占3%;来历不明有11人,占1%,但购机费用有1067人来源父母或长辈,占93.8%。因为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所以选购要求为时尚、实用和低价,要大部分学生来选购自己真正喜欢的手机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手机族只有委屈一下自己,主要把眼光放在了低价位而且有时尚的款式和颜色,个性化的外观设计和功能搭配,并且具有较好功能的手机上。既要时尚、实用又要便宜,对于手机和学生来说,这种条件的筛选都是极为苛刻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寻求最佳结合点。另外,环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手机发射功率极低,辐射极少,对人体无伤害以保护学生的大脑,健康成就未来。

  2、倾向于寻求方便

  学生在选购手机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手机的使用是否方便这一方面,如手机的菜单是否方便简单,手机的功能是否全面、方便实用等。像电子词典(汉英互译),电子书(可下载),超强短信息,学生用计算器,笔记薄记录本(可储存公式或其他笔记),智能时间表(计时、提醒)。智能中文输入、来电显示、电话簿检索、闹钟功能、内置震动和振铃、和弦音乐、智力游戏等。女生比较爱拍照,比较关心的是手机的像素,男生比较关心的是游戏。

  3、消费心理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和面子问题

  爱面子和喜欢攀比是年轻人的特点,这也表现在学生对手机的选购上。学生选购手机,品牌问题也成为其考虑的一个因素。很多同学经常在一起谈论手机,那么那些手机档次较低或没有手机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面子,而欲买手机的同学就想买个好于其他人的手机。在身边的同学之中,每个人能接受的价位都不同,家境好一点的同学能接受到2500左右,大多同学的手机在1000左右,而家境一般的同学的手机都是300以上,600以下的,攀比也是要靠实力的。

  4、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

  学生买手机一般是为了交流、沟通,用途多为发短信和联系亲朋好友及方便学习、求职。

  手机短信非常热火,似乎有战胜普通通话成为手机主要功能的架势。学生也是手机短信的伟大贡献者,学生生活单调和无聊,发发短信解解闷成了手机一族无聊时候的休闲生活;而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现在也主要依靠手机短信,毕竟写信太麻烦了,发邮件没电脑还得跑到网吧上网,打电话又太贵了,所以手机短信就担当起了这个桥梁与纽带的任务。

  5、主要购买群体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

  学生手机市场里的消费者主要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据调查问卷显示,XX名大一,大二学生中,手机拥有率高达42%,而大三学生中就有更多人有手机,手机拥有率有90%,可见,高年级的大学生手机拥有率明显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学生比较喜欢追求一些时尚的东西,特别是在手机短信流行之后,手机短信的流行加速了这些学生追逐流行的念头,据调查有63%的学生购买手机是为了收发短信,也就是说是短信带动了手机的消费。

心理调查报告6

  离中考日子越来越近,初三学生在进行紧张的复习迎考,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胜出,农村初中学生的压力更大了,面对全市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考上普通的高中,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了。作为班主任,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中考前的心理调查,发现有状态较亢奋的,也有状态不够好的,心理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心态积极:

  男生A:中考临近了,三年的努力在此一举!也许我会在这场战斗中胜出,潇潇洒洒地踏进新校门,可以无忧虑地挥洒轻松的暑假,结识新的同学、老师,我的瞳孔里溢满了快乐。一切靠自己去开拓,愿生命像火一样燃烧,放肆却带来温暖,惨烈却没有绝望。

  男生B:我现在最想做的只是拿起我的笔在练习上奔驰,正好比一棵树上的五十只橘子,我便是那瘦小的一只,现在只要努力争取我所需要的养料与水分,尽力地生长,长成最大最甜的那一只。

  男生C:用乐观是心态面对中考,只要尽自己的一切去考完中考,即使考得不好也不后悔,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最后再给自己讲一句话:乐观的心态是最锋利的武器!

  男生D:我想在考试那天,会努力做题,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即使没有考上,那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

  2、 紧张,有压力:

  男生E:在这剩下的不到20天的时间里,我好像经历了人生的所有苦难,如今,我的父母给我降低了要求,他们在每一次吃饭时都提到我的成绩,无一次不为我叹气。

  男生F:时间已经不早了,在仅剩的20天时间里,我的心情很烦躁,心急如焚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出潜藏的能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话已至此,涕泪泗流,心之所想,无法言语。

  男生G:郁闷啊,怎么这样!最近有点晕!有些是事,有些是人,天气也有点闷热,心情时好时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脱,还有三个星期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来临了。想到不远的将来,自己是否可以再次坐在教室里或者是站在工厂里上班,真有点紧张。

  男生H:时间老人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三年初中只剩下20天了,面对四面八方的压力,我开始退缩了,我担心看到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睛。

  3、太疲劳:

  女生A:现在的我,是一只迷茫的萤火虫,到处乱飞,我真希望在最后的时间里能够复习好,我自己制定了复习计划,但是到了晚上,我就睡意朦胧,直打哈欠。而在睡梦中好几次惊醒过了。

  男生I:最近在家里总是静不下心来学习,不知为什么觉得活得好辛苦,虽然老师激情澎湃给我们复习,但我的脑细胞好象没有接受,处于昏迷状态。

  4、 要放弃:

  女生B: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已经无心学习,而像和尚一样,过一天算一天,初中读完了,如果考不上,就在家里带小弟,或者成为上班族,或者去学习一些手艺。

  5、很迷茫:

  女生C:就这样,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竟然只剩20天了,这意味着什么?不知道!

  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希望老师家长注意中考生的心理状态,适当引导,多加关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心理调查报告7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得出,产生这方面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艺术生的精神取向自由,他们侧重于自身自由,艺术工作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这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打印》。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由于在城市长大,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心理调查报告8

  学生的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极易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我校471名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我校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表现来说是: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证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原因为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2、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切实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并努力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进一步发展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如此教师怎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又怎能不喜欢读书学习?因此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是单纯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社会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美好,他们就产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当然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如果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人格)发展的严重扭曲或缺陷。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校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也存在家庭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或单亲家庭,会让小学生有低人一头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将随着时代潮流,进入成人社会。要从根本上提高新一代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就必须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尊重儿童应有的权益,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心理调查报告9

  在近几年里,我中队辖区内发生了3起亡人火灾、1起金属构件倒塌亡人事故,最近又发生了1起建筑工地坠井亡人事故。虽然几起灾害事故的处置都非常成功,但部分参战人员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例如:有呕吐、做恶梦、情绪恍惚等心理生理反应。鉴于部分战士的心理素质差的实际情况,在此对如何加强消防战斗员心理训练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随着地方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消防军人职业具有的环境复杂、强制性强、集中统一、机动性大、任务艰巨、危险性大等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消防官兵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急、难、险、重等灭火救灾及抢险救援、处置突发事件环境的适应能力。消防官兵在平时的环境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品质与一般人相比,虽有不同,但差别不大;然而一旦置身于灭火抢险、处置突发事件等任务,心理活动和状态就有了与灭火救援等相应的内容。由此可见,灭火救援战斗与消防官兵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夺取灭火救援的胜利、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决定着消防官兵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消防专业知识、丰富的实战经验、过硬的技、战术措施,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此,针对现代灭火救援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官兵战斗心理效应的重要作用,把锤炼官兵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于全面教育训练的始终,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消防官兵心理教育训练的新手段、新方法,使心理训练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全面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一、特殊环境对消防官兵心理影响

  1、高强度的消防业务训练对官兵心理活动的影响。消防官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因压力的刺激而感到紧张并产生应激。消防业务训练强度大、心理上存在一个适应的问题。比如攀登挂钩梯、两节拉梯等登高科目训练对体力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对参训人员特别是新战士易构成心理压力,以至训练时不得要领,动作变形,使得科目成绩不能达标,有时个别危险性较大的科目在训练中忽视安全防护训练,又容易导致训练事故的发生。

  2、危险的救援环境对官兵心理活动的影响。消防官兵长期担负着急、难、险、重的灭火救援任务,因工作的特殊性,经常快速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和应激,在执行任务中经常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援,始终处于高风险的精神压力之下;经常面对火场上带有毒气的浓烟、高温、爆炸、倒塌以及灾害现场和各种涌着汨汨的鲜血、肢体模糊的尸体、令人作呕的焦臭味等,会对官兵造成严重的刺激,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反应。而灭火救援现场能否冷静地判断形势,做出决策,对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二、加强消防官兵心理训练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官兵心理档案,使心理训练规范化、科学化。根据官兵不同职务、专业特点、年龄等,将心理训练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训练到实战,逐步增加训练的复杂程度。对士兵和士官着重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好模拟训练场,锤炼他们对实战火场的适应能力;干部重点培养其在复杂现场的观察和判断、决策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需建立机关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心理不适的官兵。为消防部队医务工作者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训练,有组织地为部队进行咨询和教育,提高官兵的心理保健知识,从而为搞好部队的备战执勤、防止和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战斗力发挥有效的作用。

  2、构建消防官兵心理教育训练和灭火救援作战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公安消防部队除担负正常的执勤备战和灭火救援任务外,还担负着处置突发事件和参与处置恐怖、暴力事件,随着担负任务的范围不断拓展,现有的消防教育心理训练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灭火救援作战对官兵心理素质、战斗心理效应和灭火救援战斗力的要求。为此,必须从提高官兵平战兼备的心理素质能力出发,对消防心理教育训练进行系统改革,构建消防心理教育作战一体化教育的训练体系,形成以基础心理品质、战斗心理与灭火技能、战术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格局。

  3、开展综合性的心理训练,提升心理训练质量。一是研制开发普及心理知识、维护心理健康、消防官兵心理素质模拟型、作战心理效应、绝对救生情景模拟心理行为训练等心理训练和作战软件系统。以此手段来有效地提高消防官兵整体心理素质,打造钢铁意志,为完成各项急、难、险、重的任务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4、开展全方位的心理行为训练。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功能消防教育训练设施。如烟热训练、多功能训练塔、模拟地下、高层、化工装置、易燃易爆装置等,能够实施火、光、电、烟气、毒气、爆炸、倒塌等干扰,制造逼真的氛围模拟各类事故的场景。通过超越自我、战胜恐惧、勇往直前、生死关卡、全力冲击、相互依存、同心协力等,以模拟训练、技能形成训练、认知训练、心理适应训练等方法,使官兵以良好的心态坦然处置各种战斗环境。

  5、以科学的发展观,将心理教育训练融入部队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把如何提升官兵在各种危险、复杂环境下完成任务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诸如团队精神训练、同心同德训练、自信能力训练、思维拓展训练、抗挫折独立生存能力训练等教案;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搞好后勤保障,使官兵平时有较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第三是坚持经常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警民互动活动,给官兵带来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第四是坚持谈心和心理交流活动。可集体讲授应激控制,焦虑、抑郁的应对及愤怒情绪的宣泄等内容。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提高官兵整体心理素质,全面提升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

心理调查报告10

  一、研究目的

  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对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另外,通过问卷,学生会显得不那么拘束,会说出真实的想法。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从而适当的改变一些教育方式,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二、研究对象:**中学高一十班54名学生

  三、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4份,有效回收54份。

  四、研究时间:星期二班会

  利用班会发放、填写、回收调查问卷。

  五、问卷内容与调查结果

  表格略

  六、结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差,对新学习环境不适应。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短,容易走神;如果别人不督促,很少主动学习;在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74%的学生拿不定主意,而主动选择学习的竟是0%;经常很想学习,但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学进去的占44.5%;能按计划学习的人只占5.5%;77.7%的学生学习劲头时高时低;等等。高一学生承担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和初中相比更重,高一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难度增大,教学进度比初中明显加快。此外高中老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去发现一般性规律。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变,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任课教师新的授课方式,在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沿袭初中的老习惯。因此,对于刚进高中的新生来说新学习环境的确是不易接受。

  2、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42.6%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很重;9.2%的学生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己;42.6%的学生经常讨厌考试;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学生们谈到,各个方面反复警示他们的是:过得了高考独木桥即是阳关大道,过不去则跌入万丈深渊。在这种偏颇的教育观念之下,学生的学习被层层加码,在校学习时间很长。与此同时,课后作业繁重,考试频繁,且不断公布分数排位,学生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负。如果有一场考前心理讲座,53.7%的学生希望的内容是情绪调节。

  3、学习目标不明确,但能及时调整。仅有5.5%的学生为自己刚开始的高中生活有详细规划的;92.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 62.9%的学生有时能能按计划学习;等等。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结束中考,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感,感觉迷茫,产生了失落感,学习目标不明确,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但是,72.2%的学生,当给自己定的学习目标有困难可能做不到时,他们会缩小目标;51.9%的学生有时会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等等。说明学生一旦认识到现状就能调整目标,调整心态。

  4、责任心不强,缺少担当。3.7%的学生希望在班级中当干部;主动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的学生大致占14.8%。大部分学生很自我,一切以自己为准,不替他人不替班集体考虑,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班集体荣誉感薄弱。

  七、思考与改进措施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定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提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一谈对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疏导。

  1.关心学生的心理。作为老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但是要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有难度的。其实,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比成年人更加的敏感和脆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首先跟家长取得联系,不然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但是提高教学的有力保证,而且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证。教师要主动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授课,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学习方法指导。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高一班主任教师要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4.开好班会,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实,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来自于与集体的不同步,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与学生近期心理动向相关的主题班会,借此对他们给予开导,这样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班主任只要能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公正、无私的班主任教师形象,以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心理调查报告11

  此次活动以社会学院历史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0%。报告从有效问卷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2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学习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第33题“将下列几项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学认为,学业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这说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许多同学不能适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再如第29题“上大学后,你觉得你最大的挫折是什么?”其中33%的同学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大一学生在学习上急需得到指导并寻求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

  二,业余生活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第3题“你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中选择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学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谈恋爱。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

  三,经济生活

  如今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7题中“你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否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压力。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下降。

  四,心理平衡

  在第1题“你觉得现在学校与你理想的大学有多差差别?”中,有56%的同学选择“很大”,这反应了同学同学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学校还是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13题“你觉得自信吗?”,有69%的同学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不太自信”。在第5题“现在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最差?”有57%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这两题都反应了我们的同学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然而在第23题中“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吗?常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第26题:“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只有31%的同学认为“是”。这两题又都体现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明天没有信心。以上的几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同学在心理上并没有达到平衡,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差距的。

  五,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第33题,“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有33%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而在第8题,“与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独或失落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同样,在第29题“上大学以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的同学占到33%,与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数相当,这体现了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是与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反应最为严重的两个问题。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20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偶尔是”。这更反应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次调查充分反应了以社会学院07历史班同学为典型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事例,达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较为成功。本次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海星调查研究社和07历史班表示衷心感谢!

心理调查报告12

  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通过调查也发现,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6项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等3项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

  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调查表明,目前,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咨询员李卫兵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其次是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最后是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对此现象,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咨询员李卫兵建议,各高校应尽快认识到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措施,使新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以良好的心态走过大学生必经的“心理断乳期”。

心理调查报告13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4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97%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3%的学生选择就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对调查结果的体会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多,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户外、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不透彻,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中学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中学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

  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心理调查报告14

  研究目的:

  有位学者曾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确如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在这个发展飞速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严重的升学压力等影响,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我小组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感到担忧,所以我小组对不同人士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看法以及解决方法做出了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8日

  调查过程:

  一、调查准备:

  1.就课题上网搜集资料

  2.翻阅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

  3.明确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1.在网络上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2.对家长进行现场访问

  3.采访在校教师

  4.咨询心理教师

  三、问卷及采访内容:

  1.您认为现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2.您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3.您觉得那些人或机构应当为这些问题的产生负起责任

  4.您觉得应当怎样解决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

  调查结果:

  一、您认为现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经过我们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初步认为青少年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厌学心理;2.早恋现象;3.虚荣心强;4.暴力倾向;5.抽烟喝酒;6.叛逆心理严重;7.不善处理人际关系;8.抗挫折能力弱。

  其中初中生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为:部分初中生的攀比心理严重,常常不顾家庭经济情况与他人攀比;对家长老师有反叛行为出现,如违背家长或教师的意愿,不尊重家长教师等;有抽烟喝酒的不良现象出现,并且习惯成瘾。

  对家长的访问结果主要表明:初中生缺少与家人的沟通,常有辱骂家长的行为现象发生;不尊重家长。

  而对在校教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初中生在课堂上常常做出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已引起注意;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有聚众斗殴的现象发生。

  而心理教师则表明,在进行咨询的学生当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在对于异性交往方面的恐惧以及担忧。

  二、您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整理之后,得出了每个心理问题产生几个原因:

  1.厌学心理:考试科目过多、学习压力得不到缓解、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课程烦琐难、应试教育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等;

  2.早恋现象:无法正确意识朋友与恋人的关系、对爱情的朦胧认知、没有处理好男女间的正常交往、模仿成人或影视剧等;

  3.虚荣心强:家庭条件优越、追求名牌、攀比意识强、爱“面子”等;

  4.暴力倾向:受有暴力色情的影片影响、家庭现象、显示自己的“厉害”;

  5.抽烟喝酒:追求刺激的心理、模仿成人、向异性炫耀等;

  6.叛逆心理严重:单亲家庭能越来越多,为了引起家人的注意、没有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等;

  7.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交往、没有处理好长辈的交往方式等。

  三、您觉得那些人或机构应当为这些问题的产生负起责任?

  我们分析了调查所得结果,归纳出以下几类:

  1.社会方面;

  2.家庭方面;

  3.学校方面;

  4.初中生本身;

  四、您觉得应当怎样解决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小组整理了调查结果后,得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㈠社会方面

  1.多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成长;

  2.提倡社会人士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3.严厉打击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暴力淫秽书籍影像;

  ㈡家庭方面

  1.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2.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3.不体罚孩子;

  4.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里想法;

  ㈢学校方面

  1.学校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教育不应该只停留于表面,要深入学生的心理;

  3.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课堂内容;

  ㈣青少年本身

  1.应当多读一些富有哲理的书,获取有益知识;

  2.加强自我意志力;

  3.提高学习兴趣;

  4.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多与人交流;

  5.多与长辈进行沟通,理解他们;

  6.自觉杜绝不良诱惑。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综合我小组调查结果,现时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大致分为四类。分别为,学习类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承受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挫折承受力问题

  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反应与积极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四、人际交往问题

  1. 与父母的关系。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双亲离异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的关系。初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 与老师的关系。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产生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情绪。

  初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生自身的原因。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强;第二,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所存在的消极颓废的社会阴暗面与其所受的学校教育差异比较大,这不仅会严重地毒化他们的心灵,还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他们的思索与探究,极易产生疑虑、困惑和无奈等等心理障碍。第三,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重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他们没有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事实上,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我们要意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但无论初中生中出现哪种心理健康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也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解决方法:

  (一),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四),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五),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调查总结: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只要相关人员及相关部门能够积极配合,抓住问题的本质,并及时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可以早日清除初中生的心理障碍。还给初中生一个纯洁干净的蓝天,让他们重新认知自己,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心理调查报告15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会发生,为了更好的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效地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针对初中生逆反心理做了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的成功,我特做了以下准备工作,首先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为七年级一班和十二班的同学:一百名同学,其中男生五十名,女生五十名;调查形式为固定时间统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第一步: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初步认识确定调查问题,整理调查问卷;第二步:派发调查文件,收集调查结果;第三步:对所收集的调查文件进行整理研究,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再运用统计分类汇总表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得出结论。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初一阶段的学生百分之四十二有过逆反心理,关于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占了百分之六十八,其中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占百分之五十五,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达到百分之九十三,关于逆反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很大影响的占百分之五十九,学生对于逆反心理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来缓解的占百分之八十六。基于此我感觉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工作:第一,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内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关键因素,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见证人,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孩子是因为老师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老师应在这个环节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孩子和家庭的沟通工作,做好关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工作,让孩子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家庭,感谢学校,感谢同学,在感恩的过程中顺便把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因素;第二,重视孩子的角色意识,尊重孩子。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对象不尊重自己引来的逆反心理的占百分之五十五,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希望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尊重中找到快乐成长的源泉,降低逆反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三,正确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达到百分之九十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对大众媒体所关注的事件的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用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导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人生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教会孩子学会辨别、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学会理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孩子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保持清醒的同时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发展,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第四,开展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交流、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包办为监护的方式。第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力,与孩子商谈,平等商讨,不要用命令的口气,粗暴,强制更是错的。第三,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应采用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的语气。

  在学校教育中对老师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第三,教师的教育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并善于运用“暗示效应”。做为暗示的实施者和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同时,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并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尤其应注意巧妙运用“暗示效应”,尽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第四,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为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后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减缓这一情形的占百分之八十六,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工作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意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自然而然的消除了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如原来举行的读书超市,书香晨会等,孩子们在读书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更收获了友谊,活动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快乐因素。

  对学生的建议。第一,学会理解。学着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其实这均为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也会误解人。只要我们抱着宽容态度去理解,也就不会逆反了。第二,把握自我。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遇是要尽力克服自己,要认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要与他们常接触,向他们请教,多多沟通。第三,学会适应。要提高心理上适应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会更加努力!

【心理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调查报告

3.关于调查报告

4.打工调查报告

5.初中调查报告

6.杂志调查报告

7.开店调查报告

8.小学调查报告

9.环境调查报告

上一篇:调查报告 下一篇: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