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

《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18 15:01:0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略①有扬州,盛兵徇豫章②,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③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④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小题1: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4分)

  ①汉室方乱 ( ) ②皆哀欲许之( )

  ③歆曰:“无然” ( ) ④何遽避之(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乃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B.太祖乃悟C.乃重修岳阳楼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正;答应;这样;立即 (2)B

  小题2: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1)带领他们一同返回把那个人救了出来,后来他和大家告别离开了,大家于是认为华歆很有道义(2) 略

  小题4:①既已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 ②此丈夫中道堕井,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③今将自来,何遽避之。(用自己的话说也可)

  小题1:(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方”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正”的意思;在“生醒,方见之。”中是“指的是一种状态,即表示才明白、才理解,为了引出下一个动作和事情”;②句中的“许”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答应”的意思;在“曳屋许许声”中读“hǔ”是“拟声词”;③句中的“然”在文言文中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还有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比拟;助词,用于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等。④句中的“遽”是“立即”的意思。

  (2)试题分析:例句“夜乃别去”中的“乃”是“才”的意思。A:竟然;B:才;C:于是,就;D:是。根据分析,应选B项。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还(返回)”、“出(救出)”、“别(告别)”、“去(离开)”、“乃(于是,就)”、“大义(很有道义)”;(2)句中的关键词有“率(带领)”、“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邑人(同乡人)”、“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复(再)”。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围绕文章中对花歆的描写来分析花歆的人物的“高行”即可。

《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9题。(19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有二贼负险延命 负:仗恃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 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 克:取胜

  D.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 顾:考虑

  6.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是: ( )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 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③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⑤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5分)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5分)

《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一)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二)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歆为吏,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原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节选自《三国志·华歆传》,有删改)

  3、下列语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王欲舍所携人 舍:舍弃

  本所以疑 疑:犹豫

  芬阴呼歆 阴:暗中

  念单车远行 念:挂念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答案

  3、 D

  4、

  (1)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2)王芬性情粗疏没有韬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会祸及宗族。您千万不要参与!

  5、

  ①德行高尚,言行一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②见识过人。“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

  ③名士高风。“巧妙的谢绝部下和百姓送的礼物”

【《三国志·华歆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芋老人传...阅读答案

2.《江公皋传》阅读答案

3.《孟德传》阅读答案

4.《圬者王承福传》阅读答案

5.《后汉书冯异传》阅读答案

6.《宋史·司马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7.道行阅读答案

8.《勤》阅读答案

9.《马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