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地理教案>地理人文环境教案

地理人文环境教案

时间:2020-09-11 20:01:07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理人文环境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人文环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人文环境教案1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

  1.依据P11活动2内容,准备游戏方案。

  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以数码摄像“节假日商场门口人头攒动的画面”进入到“人口最多的大洲”学习

  学生体会,并感悟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数码摄像机、电脑

  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小组活动

  指导学生分组研读P10图6.14,要求学生将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列成表格

  学生分组将图幅内容转换成表格,识记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在小组的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表转换方法

  小组竞赛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P10活动1,鼓励学生又快又准地完成

  小结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鼓励学生再想别的方法来说明该问题

  1.按人口数给各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各大洲排队

  3.计算世界和亚洲净增人口数

  能说明亚洲人口最多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表述区域地理内容的方法

  全班活动

  通过游戏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将P10活动2改编成游戏,师生课前共同评选出最佳游戏方案。游戏涉及的核心理念: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活动工具:彩色毛线

  活动内容:全班分成6个组,每组代表A~F的一项内容,每组派出一名总代表、记录员和联络员,总代表站在固定位置上,记录员负责记录两项内容之间可以建立联系的理由,理由成立即由联络员将两个总代表拴起来。最后将A~F各项内容按因果联系连成网络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并给出评价

  学生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以充足的理由说服其他小组

  在活动中也可提出疑问,让学生在游戏和观点的碰撞中明白: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彩色毛线

  直观教学不再仅仅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全班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南中国海──地中海地域文化考察”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每组时间3分钟,呈现形式不限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华夏地区、印度河、恒河地区、阿拉伯地区在建筑、音乐、舞蹈、服饰、礼仪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民风民俗

  学生分组呈现考察活动中最精彩、最能代表某一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图片、照片、服饰、音乐、舞蹈或饮食等

  学生可唱、可跳、可说、也可画或演示文本文稿

  视频展示台电脑录音机等

  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并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有力工具

  一方面引领学生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丰富知识外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展示学生特长,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评价

  要求评出最精彩的一组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地理人文环境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是应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去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正是本节所要提升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1、亚洲的人口状况。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教学难点: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2、亚洲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最多的大洲

  [导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新课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3,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明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3,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明确回答,20xx年,世界人口达60.55亿,亚洲人口约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师生小结: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4,提示从两个方面分析:

  1.各大洲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1亿?按人口数从大到小排列.

  2.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几个?各属于那一个分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长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5,分组完成教材P10活动题1

  师生小结:亚洲人口众多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

  1.按人口数给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大洲排队;

  3.对比亚洲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

  教师承转:亚洲这种人口特点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11活动题2

  教师引导: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略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了解到亚洲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6个,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带来很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2课时多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

  [复习提问]:亚洲人口众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导入新课]: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我们亚洲,在这些地区人们不断地开拓,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6.17,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然后迅速完成教材P14活动题1

  教师: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阅读材料P1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师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自由发言。从服饰、饮食习俗、建筑等方面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教师:亚洲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

  师生总结: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在出国之前,都要先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并尊重其文化差异。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8,了解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题1,并讨论产生这些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有许多方面,比如三类产业的构成。

  学生:阅读教材P16: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6.1,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我们了解到亚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应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并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发展形式。

【地理人文环境教案】相关文章:

1.《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教案

2.初中地理教案

3.《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4.气候特征地理教案

5.地理世界的人种教案

6.中亚“概述” 地理教案

7.地形和气候地理教案

8.日本2地理教案